第100章再赴浮宴山 - 禁欲侯爷日日宠,媚骨生香掌心药 - 亦闲闲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00章再赴浮宴山

第100章再赴浮宴山

到了祈福这一日,侯府的车马浩浩荡荡往城郊的悬福寺去。

谢绾今日也来了,作为侯府的女儿,为老夫人的寿辰祈福她自是要到场的。

马车里暖炉正热,谢绾替老夫人拢了拢狐裘。

老夫人半倚在软枕上,慢悠悠道:“绾丫头,你觉得凝儿那丫头如何?”

谢绾对温凝的印象,大致还停留在两年前。

因着那小册子一事,倒是让自己对她生出几分好感来。

今日再见,温凝虽刻意隐在人群之后,不抢半分风头,可那份清丽温婉的好模样,那通身的气度,依旧显眼。

她这个素来冷心冷情的弟弟,能追着人家跑两年,想来,也绝非是一时兴起的新鲜劲儿。

老夫人此刻特意问起温凝,谢绾怎会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她敛了敛神色,轻声道:“孙女瞧着,这姑娘甚好。”

老夫人擡了擡眉,“哦?怎么说?”

“孙女不说那些门第出身的话,只说这些年,惊澜为侯府、为大靖扛了多少旁人扛不起的重担,不过十二岁便披甲上阵,不过十五岁被迫独撑门庭。

如今好不容易有个能让他放在心尖上的人,能让他展颜一笑,”谢绾看向老夫人,眼底带着恳切,“祖母,比起这些,难道咱们还缺那点锦上添花的联姻么?”

老夫人眼底的褶皱慢慢舒展开,擡手拍了拍谢绾的手背,“绾丫头,倒是比我通透。”

辰时抵达寺门,知客僧引着众人入内。

大殿内香火缭绕,老夫人率先上香,叩拜许愿。

随后谢惊澜、谢绾等人依次行礼,温凝则安静地立在一旁,跟着众人依循礼仪。

午时,寺中备了素斋,众人在禅房用餐。

老夫人精神尚好,与方丈对坐品茗,言语间满是对佛法的笃信与对寺院的熟稔。

用过斋饭,谢绾借着消食的由头,往廊下唤住了正要回客房的温凝。

“侯爷将人看得可真紧,这一路过来,我想寻个空当同你说几句话都找不到。”

温凝闻言,面色微红,她立在阶下,行礼道:“姑奶奶有何话,尽管说便是。”

谢绾从腕间褪下只玉色莹润的暖玉镯,拉过温凝的手,不由分说地套了上去。

“玉色映雪肤,当真衬你。”

温凝先是一怔,随即道:“姑奶奶厚爱,可这不合规矩,温凝实在不敢受。”说着,便慌忙要摘。

“怎么就不合规矩了?”谢绾按住她的手,眼尾微挑,“多亏了你,让我这个万年冰坨子似的弟弟,如今竟也会笑了,这镯子不是赏你的,是谢你的。”

温凝犹豫片刻,擡眼时眸子里带着点好奇,“敢问姑奶奶,侯爷......小时候也这般不苟言笑么?”

谢绾敛了敛笑意,垂眸道:“倒也不是,大抵是八岁以后吧,发生了太多事的缘故。”

她看向温凝,眼底情绪柔和了些,“与你说说倒也无妨,这些旧事,我也许久不曾细想了。

我们兄妹三人,惊澜年纪最小,可他大多时候都是聪明稳重的,先生教的功课一点就透。

偶尔也顽劣鲜活,会偷夫子的戒尺,在父亲朝服上画乌龟,撕兄长的兵书折纸鸢,还说要‘让兵法上九天’。”

谢绾神色渐渐沉了些,叹道:

“只是自八岁那年,祖父战死,他小小年纪扶住祖父的棺木,硬是没掉一滴泪。

再往后便是十岁深秋,城楼下硝烟未散,他在尸堆里捡拾长兄的遗骨。

十三岁隆冬,他一身素白,深雪中手执双幡,为父叔两副灵柩开道。

十五岁,守孤城,三百亲兵只剩他一人,他手持断刀刻碑,直至十指露骨。

同年清明,他从边关星夜驰回,接过母亲的骨灰罐。

未及弱冠,祠堂的丧灯他已亲手点燃五回。

那时我才亲眼瞧见,何为少年鹤发,不是岁月催白了头,是千斤重担压垮了本该飞扬的年纪。”

谢绾湿了眼角,叹息道:“自那以后,他脸上的笑意便稀见了。就连那一头早生的华发,也是过了许久,才渐渐又有了墨色。”

她擡眸,见温凝泪珠在睫上打转,便忍住哽咽柔声道:“说这些往事,并非要惹你伤怀,我谢家忠烈,为国尽忠是本分,马革裹尸亦无悔。

只是想让你知晓,他这些年筑起的高墙,如今肯为你开一扇窗,这声谢,你当得起。”

这番对话不过寥寥数语,却像浸了铅似的,沉甸甸压在人心上。

……

温凝端着碗刚熬好的莲子羹,轻手轻脚推开客房的门。

谢惊澜正坐在窗边的案前,哪怕这个空档还要处理青锋送来的军报。

她将瓷碗放在案角,目光忍不住在他发间流连。

见他仍低头专注于军报,她终是没忍住,伸出指尖,极轻极轻地拨开他鬓后一缕垂落的青丝。

那藏在墨色下的银白便无所遁形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