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 在平行世界当搬运工 - 甜饼 - 女生言情小说 - 30读书

来信

来信

“妈,邮局寄来的。”有人拿起一张单据递给母亲。

“是什么呀?”母亲拿着单据翻来覆去,也没看出什么来。

父亲戴上眼镜,接过单据,“取回来不就知道了。”

说完骑上自行车去邮局取包裹。

这个年代,邮局收到包裹,都是送张单据给收件人,然后收件人拿着单据自己去邮局取件。

小地方说出门就出门,说回来就回来,还没错过饭点。

“哟,这不是你们出国那趟拍的照片吗?你不是说没拍上几张吗?怎么有这么多,一个本呢。”丈夫喜滋滋翻看开相册,类似于后世写真集的册子,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有合影,有现场照片,翻了两页,看到一张妻子的单人照,顿时更乐了,“这张你咋没有。”

妻子从厨房出来,凑过来一看,“嗐,这是人家大老板请的人专门给我们拍的,当时让我们留了地址,是说会寄给我们,都以为说说而已,没想到人家还真给寄来了。”

“到底是大老板,办事就是爽快,这么多人,还能办的这么精细,要不说,人家能发财呢。”

华国人从来不仇富,只仇为富不仁。只要你不作妖,根本没人骂你。

妻子把相册抢到手上,从头到尾又翻了一遍,儿子站到椅子上,趴到老妈的肩膀上一边看一边问,看到什么都好奇。

“这就是最发达的国家,你好好读书,以后也跟宁夏似的出国赚大钱,咱们就能跟着享福咯。”丈夫逗儿子。

儿子咯咯咯的笑,豪气的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肯定能上大学。

妻子脸上全是笑意,看完发现相册最后还有一封信。抽出来的同时,丈夫也凑过来,“还有信呢,咋地,是不是大老板看上你了。”

“胡说八道啥呢,人家大老板是个女的。”

“我知道啊,我是说看上你,替她办事,你以为我说啥呢。”丈夫嘻嘻哈哈的开着玩笑。

“呀,是说这事呢,这事我听了一嘴,一路上都有人在说,那个老杜的祖坟冒了青烟。”妻子把信递给丈夫,“你不是说现在的单位上班屈才了吗?要不然你写个信看看。”

丈夫接过来看第一遍的时候,没当回事,吃完饭,拿着信又读了一遍。

这封信,随着相册发往所有参加文化周的人员手里。几千位文化行业的从业人员,都知道了一件事。

安悦文化公司求贤若渴,信中详细解释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扶办这个组织,以及现在需要有志之士的加入。不管是谁,对这件事有兴趣,有想法,都可以写信来阐述自己的观念,想法和计划。

公司会对来信的人进行筛选,找出理同道合者,邀请至平京面试。面试过后,加入有两个办法,一是没有工作的,可以入职安悦文化公司,二是有工作的,可以走借调的模式,调至平京工作。

宁夏和肖晨再次回到平京,红姨那边已经完全习惯了,果崽上了一段时间班,发现他不适合肖晨的公司,于是转到安悦文化,这次倒是适应的很快。

“我姐也来平京了,不过她不愿意搬来和我们一起住,租房子一个人住。”果崽颇有点不高兴,那可是她亲姐姐。

“有平这孩子,读书好工作好又懂事。就是啊,太犟了。”红姨也是感慨,姐弟俩一个叫孙有平,一个叫孙有为,听着跟兄弟似的,其实最初姐姐是叫孙有萍,但登记户口薄的时候,写成了平,也就没改。

“随她吧,反正他们姐弟俩在一座城市,以后有个依靠,就是好事。”

红姨又赶紧替她找补,“这孩子对我可好了,老给我买东西,一休息就来家里帮我干活。”

宁夏笑,“红姨,我又没说她不好,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咱们别勉强。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开心就好。”

红姨瞧了瞧宁夏纤细的腰身,她是越来越不敢劝了,擡眼看了一眼肖晨,心里叹气,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都说宁夏过的好,可她总担心,单身的时候盼着她结婚,结婚之后盼着她生孩子。总想着,看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才能放心。

说了半天闲话,又留下吃过饭,两个人才离开。

宁夏现在有两家公司,一家安悦文化,一家安悦影业,肖晨是一家投资公司。

三家公司都在一栋大楼里办公,肖晨开车的时候,指着路边的一块地道:“那块地我买了,到时候盖栋办公楼,我们自己用一部分,剩下的租出去。”

“那感情好。”宁夏点头,这地段不久之后是寸土寸金。

别说出名要趁早,赚钱也要趁早。九十年代赚一个亿能办多少事,往后加一个零都未必办得到。

公司里,宁夏问她在安悦文化的助理,“有人来信吗?”

“有,但不多,我估计过段时间就多了。”算算时间,有些住的远的,怕是还没收到包裹呢。

“老杜这几天有没有来诉苦。”

助理闷声笑,“诉啊,怎么没诉,我都教他怎么回了,他开始不敢,现在也豁出去了。”

宁夏呵呵直乐,“怕不是现在才知道,钱不是那么好管的,字也不是那么好签的。”

一年一千万,宁夏说到做到,但这笔钱,不是直接拔给老杜。而是他需要用钱,就得申请,再来公司审核,小金额助理签完字,就能去财务拿钱。大金额还需要宁夏签字,财务才会认。

因为宁夏清楚,直接把钱拔过去,领导能直接当奖金分了,地道点的,拿来当员工福利,再地道点的,拿来补之前拖欠的工资和医药费。真正能用到实处的,怕不是十分之一都没有。

而且签字权给老杜,就是给了他最大的保障,你手里有钱,谁也不可能把你架空。

但从来没经历这这些的老杜,刚开始差点没被逼疯了。各个部门找各种缘由,找他化缘。一开始他还能顶住,后来发现顶不住,好在他不笨,赶紧上公司求助。

助理也是体制内跳槽过来的,深知这些情况,问他,你是指望通过这件事,以后调到平京,还是指望升个官当当。

借调跟正式调职是不一样的,相信大家都了解。

老杜自然说不是,助理就笑,既然不是,你怕什么呢?

“我不签字,你不是一样拿不到钱吗?你把责任推到我身上不就行了,他们敢逼你,还敢来逼我吗?其次,强硬一点,通过这件事树立出自己的威信,组员才会服你,不然整天唯唯诺诺的,谁服你?”

好容易把老杜的老好人心态给调整过来,可是组员的拉胯程度,又让他着急上火。

这个情况,宁夏早就预料到了,所以才有这次的相册和信件。其实,这个年代,真正的人才都在体制内,这不是开玩笑,是真的。

要知道,大学毕业,中专毕业都是包分配的。直接就将精英收入囊中,几乎流入不到外头。之前也没有所谓的外头,现在市场经济,好多外企,民营企业,根本招不到像样的人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