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还是得知根知底
众人七嘴八舌地开始抨击那个素未谋面的男人和他的家庭,语气激烈,充满了同情和不平。
江源看着大家为她抱不平,心里暖暖的,笑了笑:“都过去了,我现在就想着好好把囡囡带大,在晚晚厂里好好干活,日子总能过下去的。”
话题一旦打开,就收不住了。
这些亲戚们仿佛找到了共同的宣泄口,开始从江源的事,引申开聊起各自知道的、听说的类似家长里短。
一个婶子说:“我们村也有这么一家,媳妇头胎生了女儿,婆婆天天指桑骂槐,逼着生二胎,结果二胎又是女儿,那媳妇差点没跳河!”
另一个姨婆叹气:“唉,说到底还是老思想作祟!觉得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也不想想,现在多少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反倒是女儿更贴心!”
“可不是嘛!我看晚晚就比多少儿子都强!能干又孝顺!”
“说起来,我家那口子倒是不重男轻女,就是对孩子教育不上心,整天就知道忙他那点地,愁死我了……”
“我家那个也是!孩子学习一点都不管,全甩给我……”
客厅里的画风陡然一变,从之前对江晚的“围剿”,变成了妇女们的诉苦大会和吐槽现场。
大家聊着家里的男人、孩子、婆媳关系、生活压力……虽然琐碎,却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和一种“原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共鸣感。
之前那种刻意打探和攀比的气氛反而淡了下去。
秦建业缩在角落,根本插不上话,也不敢插话。
老太太听着大家的闲聊,时不时插几句自己的看法,脸色也缓和了许多。
江晚抱着囡囡,听着这些家长里短,心里倒是平静了不少。
至少,现在的话题比之前那些令人窒息的“关心”要真实得多。
江源也慢慢放松下来,偶尔会接几句话。
囡囡在她怀里好奇地看着一屋子的人,渐渐不再怕生。
然而,在这种同仇敌忾的氛围中,总有人不忘“回归主题”。
一位老太太唏嘘了几句后,话锋一转,对江晚说:
“晚晚啊,你看,这就是遇人不淑!所以找对象一定得擦亮眼睛,得知根知底!不能光看外表和嘴上功夫,还得看人品、看家教、看文化涵养!像源源前夫那种,肯定就是没什么文化涵养的粗人!”
“对对对,还是要找个有正经工作的,知书达理的,比如像刚才说的那个老师就不错……”
江晚听着,简直想笑。
这些老太太们,一边抨击着糟粕思想,一边又不自觉地将女性的人生价值捆绑在婚姻和“找个好男人”上。
她们本性或许不坏,甚至此刻的劝诫也带着几分自以为是的“好意”,但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让她们无法理解江晚所追求的个人价值和独立意义。
跟她们争论?
江晚觉得毫无意义,就像夏虫不可语冰。
她只是抱着囡囡,逗着她玩,仿佛那些话都是耳旁风。
好在经过江源这件事一打岔,众人也不好再紧盯着江晚催婚,话题又转到了家长里短和各种听闻的八卦上。
热闹喧嚣一直持续到晚饭后。
亲戚们陆续告辞,刘建业更是早早就溜得没影了。江晚和奶奶忙着送客,收拾残局。
这时,一位看起来七十多岁、衣着朴素干净、面相很和善的老太太,有些扭捏地走到江晚身边。
江晚认得她,是奶奶娘家那边的一个远房亲戚,姓赵,小时候来家里走亲戚,还给她塞过甜甜的麦芽糖,人很老实温和。
“晚晚啊……”赵老太太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我……有件事想问问你……”
“赵奶奶,您说。”江晚停下手中的活计。
“就是……就是想问问你,你那个厂子里,明年还招人不?”赵老太太搓着手,语气带着恳求,“我……我那个大孙子,叫强子的,你还记得不?小时候你们还一起玩过泥巴呢。”
江晚有点印象,是个挺憨厚的男孩:“记得,强子哥嘛。他不是在隔壁镇上的厂里上班吗?”
她记得以前听奶奶提起过。
赵老太太叹了口气,脸上满是心疼:“早就不在啦!那边厂子效益不好,工资老是拖,后来他跟人跑去边疆打工了,说是那边钱多……可那是人待的地方吗?苦寒地远的,一年到头也回不了一次家,今年过年又没回来……听说一个月辛辛苦苦,也攒不下几个钱,净吃苦了……”
老太太说着,眼圈有点红:“我老了,活不了多少年了,没别的念想,就盼着一家人能团团圆圆的,平平安安的……我就想着,要是你厂子里还缺人,能不能……能不能让强子回来试试?离家近,我也能时常见着……”
看着老人殷切又带着卑微恳求的眼神,江晚心里一软。
她想到开春后扩大种植面积,鱼塘也需要更多人打理,采摘、加工、包装、运输……确实需要增加人手。
她沉吟了一下,说:“赵奶奶,这样吧,您让强子哥留个电话给我,开春之后具体需要多少人,我还得规划一下,如果确实需要添人,我第一时间联系他,你看行不行?”
虽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但至少有了希望。
赵老太太顿时喜出望外,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连连点头:“哎!哎!好!好!谢谢你了晚晚!你真是好孩子!我这就让他把电话号码写给你!”
老太太高高兴兴地找孙子要了电话号码,仔仔细细地写在一张纸条上,郑重地交给江晚,又千恩万谢了一番,才心满意足地跟着家人离开了。
看着赵老太太高兴离去的背影,再想想白天那些糟心的“亲戚”,江晚不禁感慨,同样是亲戚,差距何其之大。
有的人是真心为你着想,哪怕只是微末的帮助也心存感激;
而有的人,则只是打着亲戚的幌子,行算计攀附之实。
送走了最后一位客人,喧嚣散尽,家里终于恢复了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