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结梁子 - 千年·君臣 - 手冢亚美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玄幻魔法 > 千年·君臣 >

☆、第二十二章 结梁子

在集市上闹了一通,眼看着就要赶不及回皇宫。当上侍中第二天就迟到,刘彻会怎么看他?霍去病心急如焚,谢绝了曹襄一起去喝酒的邀请,想立刻赶回去,不料大街上围满了来看“小卫大将军”的人。

黑马倒是通灵性,人立而起稍稍吓散围观的人群,根本不用指路,找了个间隙就冲出去。

马跑得太快,霍去病根本连路上的景致都看不清,只能拍了拍马脖子:“别跑太快,小心撞到人。”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这马听得懂人话。

“没关系,我们走的是鬼道,撞不到活人的。”马口吐人言,“国神大人,我是马面。”

霍去病就觉得这马太通人性,听到它是鬼差,居然也没太惊讶:“原来是鬼差大哥,失敬。”

“国神大人这么客气,实在是折杀小仙。”

“鬼差大哥怎么会变成马?”

“当初是小仙有眼无珠,不知是国神大人驾到,让国神大人投生到穷苦人家遭罪。玉帝罚小仙和牛头投生为牛马,给国神大人当坐骑,以偿还罪孽。”

“连累鬼差大哥了。”

马面叹了口气:“小仙还算好,牛头可是真的变成牛了。”

难怪平阳公主家的老牛总是用那么哀怨的眼神看着霍去病。“玉帝陛下的圣宠实在是让小仙受宠若惊,不过两位鬼差大哥到凡间投胎,勾魂的工作谁去做?”

“牛头马面又不止我们两个,不然那么多的鬼魂,怎么忙得过来?”马面回过头,人一般的苦笑表情出现在马脸上,“国神大人不用客气,尽管差遣。小仙没什么法力,在凡界的时候也不能杀生,但是腿力远胜凡马。而且这么多年来一直押送亡魂,普天之下没有小仙不熟的路。玉帝让小仙给国神大人做坐骑赎罪,小仙定会尽心尽责。”

“那么以后就有劳鬼差大哥了。”

正说着,眼前豁然开朗,光与暗的反差让霍去病看不清周围:“这么快就到了?”

马面不回答。

等霍去病恢复视力,发现是在未央宫的马厩,眼前有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郎中看着他。

“你和马说话?”郎中有些好笑地摸了摸马面的头,“看得出来是爱马之人。是卫家的人吧?长得像卫大将军。”

霍去病连忙跳下马背:“在下霍去病,是新来的侍中。大将军卫青是我舅舅。兄台是……”

郎中也拱手回礼:“在下司马迁,是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要在刘彻身边好好做下去,和同僚搞好关系很重要。寒暄过后,霍去病注意到司马迁手上的一卷书:“小弟是爱马之人,兄台是好学之人,手不释卷。这是什么书?”

“一些历史记载。”司马迁把书递给霍去病,“父亲有意编写一部前无古人的史书,但是怕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完成如此巨著,便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这几天正在收集史料。”

看霍去病年轻,司马迁以为他根本看不懂这么深奥的学术资料,最多只是礼貌地翻翻,说些客套话便会走,不料他却是不屑地勾起嘴角:“恕小弟直言,如果司马兄打算参考这些胡编乱造的‘史料’,写出来的东西只怕会贻笑大方。”

“哦?你也对历史记载有所研究?”虽然霍去病气质儒雅,司马迁以为卫青的亲戚不过是武夫,仗着有皇后撑腰,居然敢到他面前来卖弄浅薄的学识。“霍侍中读过几年书?有何高见?”

“小弟自然不及司马兄博学多闻,只是出于兴趣爱好,研究过殷商末期的史料而已。”

如果是其他朝代的历史记载,或许霍去病就真的只是和司马迁客气两句就走,但是很不幸,司马迁交到霍去病手上的偏偏是关于周灭商的牧野之战的记载。

*****

穷兵黜武、国库空虚、好大喜功……即使卫青对匈奴漂漂亮亮地打了几次胜仗,保守派的臣子们还经常说得好像刘彻不把女儿送给匈奴和亲,就是对不起天下苍生。

下朝以后,刘彻发现自己特别想念霍去病,想靠在他的怀里把心事都说出来,然后所有的问题他都会替他解决……刘彻自己都觉得可笑。他堂堂一国之君居然想依赖一个十来岁的大孩子?可是这想法偏偏如此自然,如此理所应当,好像他以前经常这样做。

不过侍中本就有议政、向皇帝提建议的职责,相当于皇帝的“内朝廷丞相”,帮刘彻解决朝堂上的问题也是霍去病的分内之事。

只是不知道霍去病回来了没有。

刘彻知道自己昨晚赴婚宴的时候多喝了几杯,下手难免没轻重,霍去病早上还爬得起来就不错了,更不用说骑马。要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去陈掌家报平安再赶回来,简直是强人所难。不过看不到霍去病在身边,刘彻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禁后悔自己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放他出宫。

杨得意服侍了刘彻几十年,不用他开口,就知道他在想什么,早就派人盯着霍去病。此时盯人的小黄门回来了,附在杨得意耳边一阵耳语。

听完小黄门的汇报,杨得意眉开眼笑地凑到刘彻身边压低声音:“皇上,霍侍中已经回来了,在马厩和司马郎中斗嘴呢。”

“这个霍去病,朕才宠幸了他一次,就开始给朕惹祸。”虽然嘴上这么说,刘彻却是欣慰于这么快就有在霍去病面前逞威风的机会,摩拳擦掌地准备去“英雄救美”。

杨得意想到的则是这么快就有人撞上枪口了。司马迁因为父亲是掌管宫中藏书的太史令,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从小便勤奋好学,二十岁时又外出游历,学识、见识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因此深得刘彻的喜爱。不过得罪了小祖宗,刘彻对司马迁的喜爱怕是要到此为止了吧?杨得意偷偷地在心里为司马迁祈祷。

*****

照理来说,以皇帝的尊贵,绝不会屈尊接近马厩之类的地方。但是刘彻等不及了,一想到可以看见霍去病,就连马粪的臭味都变得令人心旷神怡。

还没走近,刘彻就听到霍去病清泉般的嗓音难得的激动:“‘牧野之战中,周文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我记得《尚书》上的记载是‘戎车三百,虎贲三百’,这里的‘虎贲三百’是笔误。要是三百虎贲就能灭了大邑商,六百年的泱泱大国也未免亡得太委屈了些。不过这‘甲士四万五千人’是你自己加的吧?西周整个部落也不过五万人多一点,其中竟然有四万五千人是甲士,另外还有三千虎贲?若是姬发手下有那么多兵,他死的时候就不会只是‘周武王’,而是‘周武帝’了,绝不会在商朝灭亡之后留下个四分五裂的烂摊子,自己到死也只是个诸侯王。

“还有对帝辛的描述。《尚书牧誓》中只有六条罪状:酗酒、不事祭祀、不专用世家子、重用卑贱之人、听信妇言、自信有天命。能酗酒说明当时的粮食产量丰富,也就是说朝廷很重视鼓励农耕,不然哪来的酒给他酗?这应该是功绩才对。还有不专用世家子、不拘一格重用出身卑贱的贤才,当今圣上也是如此,莫非也是罪过?听信妇言更是无稽之谈。女人有了点权力就会滥用、变得不可一世,吕后便是眼前的例子。当时的大邑商是中原地区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若是帝辛真的如此宠爱妲己以至于因她亡国,为何史料上不见妲己的娘家有苏部落靠裙带关系鸡犬升天的记载?从这些史料来看,帝辛应该是一代明君才对,‘商纣’之名完全是姬发谋逆篡位后心虚,杜撰出来的。……”

原来只是一般的学术辩论,不是两个人闹矛盾吵架了。杨得意悄悄地为司马迁松了口气。虽然刘彻废黄老之术而独尊儒术,春秋时百家争鸣之风尚存,不同流派的思想家当着皇帝的面进行辩论是经常的事。刘彻的父亲汉景帝就很喜欢听别人辩论,并充当裁判的角色,赢的口头表扬一下,或者给点小奖励,输的不会有任何损失,甚至有时还能得到的一点安慰奖。臣子在君王面前各抒己见也毫无顾忌。刘彻有些刚愎自用,听大臣的意见只是为了寻找支持者帮他一起打压反对者,对无关痛痒的纯学术辩论根本没兴趣。不过此时他倒是面带微笑躲在马厩外面,还示意杨得意不许声张,更不许闲杂人等接近,生怕打断里面两个年轻人的辩论。

“照你这么说,商纣王是个好人,周武王反而是恶人了?”司马迁好不容易才找到反击的机会,“那么为什么所有人都说他不是?”

“是‘帝辛’。”霍去病不满地纠正,“孟子就说过:‘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因其亡,故天下恶归之。’其他不说,帝辛托梁换柱是公认的史实。帝辛一个王子看见房子要塌了,第一反应不是自己逃命,而是不顾自己安危地去托住房梁,这不仅是英武过人,更是仁心仁德。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坏人?”

“可是人都是会变的。一个人年轻时是好人,年老后或许就会变成一个大奸大恶之徒。”

“那么如何解释大邑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会□不断?百姓不会关心统治者是谁,只关心有田耕有饭吃,让他们过好日子的就是明君,不让他们过好日子的就是昏君、暴君。帝辛如此受百姓爱戴,甚至死后都威名不倒,可见其实是个爱护百姓的贤明圣君。

“而且这里你自己也写了,‘牧野之战血流漂杵’。”霍去病突然注意到后面的一行字,“商王一方还率军七十万人?大邑商虽大,国土也不过是现在大汉的六成左右,哪里养得起这么大的一支军队?”

司马迁很迷恋大数字,总觉得历史记载上的数字太“小家子气”,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合理扩充”了一下。现在被一个比自己年幼得多的人当面指出错误,司马迁脸上有些挂不住。

“继续说血流漂杵的事。”霍去病还完全没有注意到司马迁的脸色变化,“孟子也说过:‘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七十万人,只怕其中大多是平民。姬发以下犯上,大邑商百姓不惜血流漂杵也要保护帝辛,牧野之战恰恰说明帝辛才是至仁,姬发才是至不仁。”

司马迁终于捉到可以反击的破绽了:“可是孟子也说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商纣王失了天下,周武王得了天下,难道还不能说明谁才是真正得民心的圣君?”

“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帝辛会失天下,完全是因为宅心仁厚,连该杀之人都没有杀,才让微子启那小人钻了空子。可笑微子启为了谋害手足,不惜通敌卖国,居然被赞为仁人,颠倒黑白,简直可笑。而且姬发得的也不是天下,而只是西岐一个藩国,不然早就是‘周武帝’了。”

“《论语微子》云: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这样的仁人,却被你说成是通敌卖国,莫非箕子、比干也是卖国之人?若是装疯卖傻的箕子也罢,比干被纣王逼得剖心而死,是死谏的模范,为臣的楷模,难道也是奸邪之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