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仁 - 千年·君臣 - 手冢亚美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玄幻魔法 > 千年·君臣 >

☆、第三十九章 仁

兵权握在外姓人手里,难保哪一天这个外姓人造反,朱家的天下便要易主了。可是自从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去世,朱家便没有再出过可堪重任的大将。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把兵权交到外姓将领手中,每日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又担心朝中的文臣武将有二心,把自己架成个傀儡皇帝,又怕自己把他们逼得太紧,结果成为君逼臣反,然后手握兵权的外姓将领中再出个“替天行道”的李渊之类,他千辛万苦才建立起的大明王朝就要打破秦、隋二世而亡的记录了。自从登基以来,朱元璋便千般谨慎万般小心地平衡自己与臣子的关系,既要保证自己的权力不旁落,又要保证手下的臣子不造反,其中的辛苦真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万幸祖宗庇佑,大明国开国二十多年后,就在朱元璋自己膝下出了个不输徐达、常遇春的朱棣,朱元璋再也不用在兵权外落和无人守国之间左右为难了。

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在胡惟庸案之后,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终于拉开了序幕。蓝玉本人被下了黑狱屈打成招,除蓝玉本人遭到族灭以外,还供出“同党”一万五千人,其中包括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以及各级官员无数。

在朱元璋的呵护下,朱标从小学的是四书五经、道德礼义,最见不得血腥,以至于当年朱元璋还在打天下时,朱标每次看到朱元璋穿着一身血污的盔甲回来,都会害怕得躲开。如今带着血腥味的盔甲换成了带着熏香味的龙袍,朱标对朱元璋依然又敬又怕,因为他亲眼看到父亲是踩着多少人的尸骨,才坐上那把金灿灿的椅子,而为了保证能继续坐在上面,还要有更多的人为此血流成河。

是的,血流成河,哪怕是在中原已经一统、北元已经气数将尽的今日。当初胡惟庸案持续了十年,前后诛杀了三万余人,朱标看到朱元璋红着眼批下一道道抄家灭族的圣旨,就感觉像是看见他当年在战场上视人命如草芥,染得满手血腥,吓得朱标只敢躲在马秀英身后,生怕哪天父亲杀红了眼,会对他这个儿子都一起痛下杀手。胡惟庸案过后,朱标看着长长的逆臣名单,觉得十分内疚。就算胡惟庸谋反属实,那些同党也一样死有余辜,难道他们家中的耄耋老人、黄口小儿、无知妇人也该死吗?同样要受牵连丢了性命。更不用说很多“同党”只是因为让皇帝看不顺眼,就莫名其妙地掉了脑袋,其实什么都没做错。如果当时自己以太子的身份站出来,劝朱元璋放下屠刀,是不是就能挽回很多人的性命?可是朱标是个胆小鬼,当时只敢躲在马秀英身后,生怕父亲手中的屠刀也会落到自己头上。

当初面对胡惟庸,朱标还可以安慰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今面对蓝玉案,原本朱标也会觉得他是咎由自取,——当初蓝玉送马给朱棣,在燕王府碰了一鼻子灰,便来朱标面前嚼舌根,说什么“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蓝玉说话时未必存了什么坏心,只是忘了疏不间亲的道理,朱标又和朱元璋一样,是个家庭观念非常重的人,觉得一家人关起门来什么都好说,蓝玉的话只是让朱标对这个挑拨他们兄弟关系的“小人”十分反感,——可惜蓝玉在朱棣那儿没能讨到好处,便又把出征缴获的骏马送去西安讨好晋王朱樉,而朱樉贪图那几匹骏马,居然照单全收。如今蓝玉被证实谋反罪,为了保命求过朱樉,结果自己的九族没保住,却是害得朱樉也被卷了进去。

如今马秀英已经不在人世,再也没有护着朱标的羽翼了,被卷进蓝玉案的又是朱标的亲弟弟,他也不能再置身事外。朱标知道自己胆小怕事,但更知道自己是太子,是以后的一国之君,整个国家都要依靠他一肩挑起来,不能逃避,不能胆怯……做皇帝要有魄力,才能扛得起大明国的江山,朱元璋打下的天下不能败在他手中!哪怕天生一副胆小怕事的性格是天意,朱标也要矫正过来,就从蓝玉案开始!

虎毒尚不食子,更何况是小门小户出身、信奉“家和万事兴”的朱元璋?朱樉被牵扯进蓝玉案,朱元璋原本只是想让这不成器的儿子吃点苦头,受点教训,以后为人处世好收敛一些,就算立不了什么大功,至少别给兄弟们添麻烦。想不到朱标会以为朱元璋打算把朱樉也当蓝玉的同党一起砍了,一下朝就跑到御书房来,要对朱元璋“冒死直谏”。

朱标向来软弱没主见,难得看到这孩子有如此魄力,朱元璋很是欣慰。可是转念一想,自己在儿子眼中,居然是个连亲生的孩子都可以说杀就杀的暴君,朱元璋又觉得有些悲哀。

天知道朱标鼓了多少勇气,才敢对朱元璋“直谏”,到了他面前只敢低着头一口气说出自己的看法,甚至都不敢看一眼朱元璋是什么表情,等到说完了,才怯生生地抬起头:“父皇?”

“你以为朕大开杀戒是为了什么?”

“儿臣不知。”朱标重新低下头去,“儿臣只知父皇杀人太多,恐伤了君臣和气。”

都怪朱元璋太重视长子,把朱标保护得太好,让他完全不知人心险恶,偏偏又是一副读书人认死理的臭脾气。朱元璋也不答话,命人拿来一根全都是刺的木棍,扔在地上让朱标去捡。

“父皇,这是何意?”木棍上都是刺,空手去捡肯定会受伤,朱标不是白痴,自然不会去捡,只是不明白朱元璋的用意。

“你为何不捡?”

“这木棍上都是刺……”

“木棍上有刺,会刺伤你,所以你不去捡,对不对?”

朱标点头。

“你只知道看得见的刺碰不得,那么看不见的刺呢?”朱元璋从御案后面站起身,走到朱标面前,“标儿,父皇知道你心地善良,看人看事都只愿往好的方面想,所以不知人心险恶。如今的朝廷在你看来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就像这根带刺的木棍,到处都有人想伤你害你利用你。做皇帝并不仅仅意味着权倾天下,也意味着成为众矢之的。别人都只看得到做皇帝的风光,看不到做皇帝的辛苦,总觉得皇位那么高不可及,就一定是个好东西。所以你一旦做了皇帝,就会发现人人都想把你拖下来,自己坐上去。正因为父皇知道你仁柔善良,才要先替你把这些会威胁到你的‘刺’拔光,然后再把皇位交给你。父皇是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手上人命无数,也不在乎再多这几条,只希望你以后能好好地治理这个国家,让大明国千秋万代……”

朱元璋一番话说得情深意切,以为这下朱标总应该知道自己用心良苦了,却忘了朱标读书人的犟脾气。

“儿臣以为父皇此言差矣!”向来恭顺的朱标这一次难得的强硬,“木棍上会有刺,难道是棍子自己长出来的,不是砍伐的人没砍好?同样的道理,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皇帝是桀纣一样残暴的君主,大臣中才会出现奸佞之人。大臣中有不忠之人,恰恰说明皇帝所言所行失当,才让这些人有可趁之机。既然朝中有奸佞当道,皇帝首先应该做的是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滥杀无辜。”

“你……”朱元璋气得差点昏过去,“你胆敢将朕比作桀纣!”

“儿臣不敢。”朱标垂下眼,语气却强硬依旧,“只是圣人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儿臣只愿父皇做这‘大善’之人。”

“你……你……你给朕跪下!”朱元璋指着朱标,手指都在发抖,“如此心慈手软,如何做得一国之君?你叫朕如何放心把天下交到你手里?”

“儿臣无错。”朱标依言跪下了,语气却全无悔改之意,“父皇若是觉得儿臣难堪天下大任,那就请废去儿臣的太子之位,否则儿臣将继续直谏,直到父皇改变心意为止。”

“你……你以为朕不敢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