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胡乱说话的破嘴
格桑独自一人来到马车前,再次跪下重复道:“尊贵的太子殿下、六阿哥、各位大人,在下是那曲的土司桑格,受康大人之命,特来迎接太子殿下。”
通译官熟谙藏语、汉语和满语,将格桑的话转译成满语,以保障交流的顺畅无误。
弘晖语气中透着几分和气,说道:“起来吧。”
格桑起身后用不太熟练的满语说道:“能为二位殿下效劳,是格桑莫大的荣幸。”
说完临时学会的满语,然后继续用藏语说道:“殿下一路舟车劳顿,藏区不比京城繁华舒适,还望您多多担待。”
“客套之语无需多言,孤此番奉旨前来藏区,是为了促进大清与藏区之交融,上承皇命,下抚百姓,力求强化彼此之沟通,稳固大清之政令推行,建设藏区之繁荣。”
格桑听完翻译后,面上恭敬,却拐着弯的说道:“殿下心系藏区,真是我们藏民的幸运。不过这高原上的风啊,真是吹过了每一寸土地,吹的牦牛绳结都缠到一块了。
各部族之间,虽说都是同一片天地下的子民,但难免有些磕磕绊绊,就盼着殿下这股清泉,能淌进我们的心尖。”
不管格桑是抱着什么目的说出来的,在汤之旭的耳朵里听到的就是,这个家伙在暗指藏区的局势混乱,太子即便有心解决问题也难以成功。
区区蛮夷之地不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话语间竟然质疑太子的能力?
先不说太子的执政之才,单凭太子殿下心系苍生的胸怀,就够他们毕生追随的了。
无知蛮人!哪来的狗胆敢小看太子!
眼瞎了吗?当我们这些臣子是死的吗?
“格桑土司,本官听闻雄鹰飞得高不高,得看翅膀硬不硬,这地方稳不稳,就得看人心齐不齐。大清的恩泽,如暖阳普照,自然是能照进每一处角落的。”
格桑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点搞错了,于是恭敬的问道:“不知这位大人是?”
“本官是大清御史汤之旭。”
他也不明白御史是什么官,但是听通译官介绍的监督百官,还能匡正君主行为的职责,一听就很牛气啊。
于是他再次说道:“汤大人所言有理,还望大人知晓,在下只是在好心的提醒一下大人,高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屹立在高原上的雪山不止一座。”
这个子小康对他是更看不上眼了,除了万岁爷那道大山,朱母朗马阿林在太子的眼下也不过是座小土坡而已!
“无非是开山凿石而已,区区一个愚公就能将压在眼前的大山搬走,我大清万万子民,还削不平几座烂山头吗?”
格桑感觉这位汤大人,好像对他有误解,但他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好像越说越错啊,救命!
汤大人是怎么一回事儿啊?要是自己真的不识好歹,康济鼐也不能让他来迎接太子啊。
当然,对康济鼐而言,要不是实在隔得太远,手中又有皇后娘娘安排的一堆事情要做,他早就亲自守在那曲,等着太子的到来了。
再说回桑格。
他现在的辖区包含了藏北三十九族里的四个,还属于多民族聚集地。
在土司中,只能属于中下游势力。
他祖上在元朝的时候,就是宣慰司之下的土司了,到现在也算是历经三朝。
可惜,清朝初期的时候,新朝为了稳定对藏区的统治,承认并册封了众多藏传活佛,致使他们的信众越来越多,他这个土司手中的权柄越来越小。
要不是想要寻找新的出路,他也不至于这么轻易的就被康济鼐拉拢过去。
土司是继承制的,上上任的土司,是他爹的大伯。
他爹没接受过那方面的教育,性子又没什么主见,就任期间,光是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就几乎收拢了他们三分之二的势力。
说的好听点是那曲的土司,说句不好听的,在那曲,除了农奴,他也做不了几个人的主。
格桑自己也没什么出息,只求能保住这点残羹剩饭,也算是对的起他爹了。
有这种担忧,不是怕被一棍子打死,而是怕那种慢慢蚕食啊。
别看藏巴汗势力在格鲁派兴起后被大大削弱,但仍有部分贵族在一些地方拥有土地、农奴和财富,他们留恋曾经的权力和地位,试图在地方事务中施加自己的影响。
各方势力鼎力,无时无刻不在案板上磨刀子。
他这种鱼肉,无不心惊胆战的。
康济鼐给他指了一条康庄大道,他当然就想抱紧大腿了。
可他那不算空,但是也不怎么精明的脑瓜真是让他犯难了。
桑格还是想尽力弥补一下,刚刚做的蠢事,接着问道:“太子殿下,今日是只多族举办的集市,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去那里逛逛?”
弘晖负手而立,神色未动。
陈宏谋的目光犹如寒星般扫过格桑,声音冷然道:“桑格土司,你身为土司,然既已迎奉殿下至此,便该知晓殿下身份尊贵,岂容随意涉险?这集市鱼龙混杂,万一有何不测,你担待得起吗?”
桑格心头一凛,连忙欠身道:“这位大人也教训的是,是桑格考虑不周。”
太子同行的车队,光是近身侍卫、先锋队伍等就三千人,从青海出发的时候,允禵又给了五百人,进藏后,岳钟琪也派了三百人。
这只是兵卒,还有随行伺候的奴才,匠人,官员等两千余人。
那个破烂集市也招待不了那么多人,真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可惜嘴比脑子快,只听他蔫蔫的说道:“那不然小的给太子领路吧?”
汤之旭说道:“太子出行的仪仗皆有定规,护卫之职早有安排。”
“大人恕罪,小的愚昧无知。”
“你就在车队后面跟随一段路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