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原是同行 - 回到大明发大财 - 老军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07章原是同行

“大人,小的这手头有不少的质量上乘的私铸钱和翻新银,大人若是愿意小的可以低价售予大人,同样的银子到了我这可就能翻出几倍来”

听他一说完老张顿时大笑了起来,暗道靠,遇上同行了,

要说这前世制过假币的老张,对这大明的制假还真曾研究过

原来在明王朝,虽然《大明律》中已经明确说明:“惟铜铁私铸者,故斩”,明廷都把严禁伪造的条文刻印在纸币的正面,时刻告诫人们。

还在“大明宝钞”的正面的下半部分印上了大明律法的条文,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

银子在当时是绝对的“硬通货”,一钱银子等于100文铜钱,而据史料记载,当时宫里的太监穿的最高档的靴子才3钱银子一双。

而在民间,一个烧饼才2文钱,而且几乎没有什么物品购买时能够使用上白银。

举例来说,举报制作伪钞者奖励250两白银,如果换成铜钱就是25万文,可以说是天文数字,这种奖励不可谓不高,但就是这样,也都没有拦住“假冒”之风。

天津作为一个贸易经济极为发达的地区,假币的使用无可避免,各地客商来津做生意,想必也有收到过假币的事情。

据介绍,当时的“伪钞”被人们称为“私铸”,有人将一些铜私下里铸成铜钱,通过减轻钱重掺杂假料的方法来达到“高产”“多产”,这样能铸100个铜钱所用的铜就可以铸300个。

另外,官方制币机构的一些官员也参与制作伪钞,不过他们只用减轻重量的方法,多铸铜钱,按低于面值的价格出售给民间,再用得到的铜钱多铸“伪铜钱”,或换成银子。

“大明宝钞”所使用的纸虽然比较特殊,但是由于各级官员腐败,这种纸张在民间也是可以得到的,虽然没有确切有印制假钞的记录,但可以肯定,假的纸币是有的,

而且由于宝钞的泛滥,到后来就算是造假者,都不愿费力为之了,

后来,来津客商纷纷使用银子作为结算货币,但由于各地区银子的质量不同,到津后就必须融化后重新按照天津银子的质量进行铸造,因此在天津出现了以更改银子成色为生的人

由于这些可以更改银子成色的商号都是私人拥有,在融化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偷手”,往往银子的重量在更改之后与原重不同。

虽然实施这一过程会出现“火耗”,但更多的是被这些“小炉匠”扣下了。

而且出现了专职在银中参假的匠人,既用铅锡之物混在银中,再再外面包上层银皮,就是用此法也能极大的增加银子的重量

由于普通百姓一般不会使用大明宝钞和银子作为日常生活费用,因为宝钞的面额太大,一般买菜、购物只使用铜钱就足可以应付,所以假宝钞发生的几率就被大大的降低了

假币的出现,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明王朝对经济制度管理不严而造成的。

洪武即位以后,政府曾经铸造过洪武通宝铜钱。由于铜钱使用不便,洪武八年乃发行宝钞作为法币。

这一生财之道一经开辟,政府就不再愿意继续铸钱,以免和法币发生竞争。

其后由于形格势禁,再度感到铸钱的必要,但许多问题又随之而产生。官方没有充分的现金收入,只能少量鼓铸,而所铸成的铜钱又有欠美观和整饬,其后果就只能为私铸大开方便之门。

各种杂有铅锡、形制滥恶的劣质铜钱充斥于人民的经济生活之中,用者怨声载道,有些人拒绝使用。

这种情形造成了通货紧缩,致使商业萧条,失业者不断增加。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危机,政府不得不承认失败。

于是无需鼓铸的碎银乃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中通用的货币,可能这也是明朝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吧,老张暗想道

“不必了,你那假银我可不敢用,”老张笑着说道

“大人可是信不过小的,大人可不是小的跟您夸口,在天津卫这地方小的那是上至都指挥使,下到军匠九流,那可都知道小的这号,还请大人放宽心”阳痿仍不死心的说道

他这话一出老张心思灵动,心道看这家伙的样子还真是那种熟人众多的投机分子,想来这种生意他也只是给人牵线搭桥从中取力,而这天津卫正是当时大明高水平匠户最集中的地方,

并且尤其是这铸炮匠人和造船的匠人是为最多,像自己的渤海卫的那个炮坊和船厂中有不少匠户老家就是这天津的,而且撤防之时绝大多数匠户也就是撤回了这天津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