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清君侧诛佞臣大周国立
郭远准备的都后手没有奏效。郭威全家最后还是只剩他一个了。
刘承佑同学也和历史上一模一样,死在汴京城外的七里坡。
乾祐三年九月,树叶渐黄。
此时的后汉皇帝刘承佑同学,年轻气盛,心怀壮志又充满焦虑和不安。
哥们深知自己继位以来,自家老子留下的一帮兵痞权臣,不愿意听从自己这个年幼的帝王指挥。
这让他每每想起,就如芒在背。于是,被逼无奈之下,决定采取行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刘承佑秘密召集了他的心腹李业等人,商讨如何对付这些前朝旧将。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通过诏令来清除这些潜在的威胁。
首先,刘承佑发布诏令给马军指挥使郭崇,要求他诛杀宣徽使王峻和郭威等重要将领。
这个诏令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因为王峻和郭威都是前朝的得力战将,拥有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场政治风暴。
与此同时,刘承佑还发布了另一个诏令给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命令他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这个诏令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王殷也是前朝的重要将领之一,他的存在对刘承佑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这两个诏令的发布,标志着刘承佑试图一举铲除前朝旧将势力的决心。
然而,这个计划是否能够成功,还取决于许多因素。
一方面,刘承佑需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和支持来执行这些诏令,否则可能会引起反效果;
另一方面,他还需要考虑到这些前朝旧将的反应和应对措施,以及其他政治势力的影响。
可惜,小刘同学低估了对手,高估了自己,这场权力斗争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李弘义反而将诏书偷偷地拿给王殷看。王殷一看之下大惊失色,立刻派使者向郭威报告这个紧急情况。
郭威得知此事后,也感到事态严重。他立即与自己的谋士魏仁浦商量对策。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想出了一个计策:伪造一份诏书,声称刘承祐命令郭威诛杀诸位将领。
这样一来,众将听闻此消息后无不愤怒异常,纷纷推举郭威起兵讨伐刘承祐,并以“清君侧”的名义行动。
刘承祐得知郭威起兵造反后,惊慌失措,急忙派遣军队前去抵御。
乾佑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寒风凛冽,郭威率领着他那支精锐的军队,毅然决然地渡过了黄河。
这一举动终于引起了小刘同学的警觉,这位年轻的天子,着急忙慌的派遣开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以及客省使阎晋卿等将领率领军队前往抵御郭威。
同时,小刘同学还派出了宦官瑽脱前去侦探郭威军队的动向。
然而,瑽脱命不好。在探查郭威军队的时候,很悲催的被郭威的军队逮了个正着。
面对这样的情况,郭威并没有选择严惩瑽脱,而是让他带着自己的奏折回到朝廷。
这份奏折中,郭威恳请刘承祐能够将李业等人捆绑起来送到军中。
当刘承祐拿到了郭威的奏折时,脑袋发昏般,毫不犹豫地将其展示给了李业等人看。
这些人纷纷发表意见,表示郭威的谋反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不能再坐视不理。
于是,刘承祐下达了一道残忍的命令:将郭威在京城的所有家属全部处决。这个决定意味着郭威的家人将面临悲惨的命运。
寒冷的冬日里,郭威的家人们被无情地带往刑场。一百四十几口人,一个不剩的全砍了,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没放过。
至于为救这些人而死的人数,那就更多了。可惜,付出了那么多声生命,最终还是失败了。郭威府上,一个活口都没留下来。
这使郭威的家人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最大的牺牲品。
而郭远悄悄准备保护郭威家人的武士,也因为寡不敌众,被屠杀在郭威府门外。
在后汉军队与郭威军队的七里坡之战中,后汉军遭遇了一场惨败。
原本计划用奇袭的方式击败郭威,但却陷入了郭威设下的陷阱。郭威以逸待劳,带领军队在七里坡严阵以待。
当后汉军到达时,郭威的军队突然发动攻击,后汉军措手不及,无法抵挡。最终,后汉军全军覆没。
在这场战斗中,可怜的刘承佑同学也在混乱中逃离战场。
他带着一些亲信和卫士,试图逃到安全的地方。
然而,在逃亡的路上,刘承祐遇到自认为的亲信郭允明。要求郭允明保护自己。
郭允明却以为刘承祐要对他不利,于是先下手为强,杀死了刘承祐。就这样,可怜的后汉皇帝刘承佑同学,死在了乾佑三年年末的一个午后,结束了自己还有六天就满两年的统治。
郭威带领着胜利的军队进入了汴京城。
在进城之前,郭威下令士兵们不得扰民,并派人与城中百姓沟通,让他们放心。
郭威本人则前往皇宫,拜见了李太后。李太后是郭威的故人,两人有着深厚的交情。
郭威向李太后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敬意,并建议由她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
李太后接受了郭威的建议,并表示愿意支持他的行动。
郭威的举动得到了京城百姓的欢迎和支持。人们对郭威的行为感到敬佩,认为他是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领袖。在郭威的努力下,京城逐渐恢复了秩序,人民生活也开始回归正常。
广顺元年正月丁卯日(公元951年2月13日),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史称后周。
(第一卷完)
———————————————
懒得幻想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