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座师上门
第四十章座师上门
然而管家很快要改口称:我家老爷准备了海鱼,海菜!冬日里的海物价格虽然低,但是低不到哪儿去。
海青卫所来的海货,有的是人家预定好,几乎是年年被那几家包揽,留出来的很少。
这年头内陆想吃海物,当真是不容易。
因此,谁家走礼添点海货,那是真的有面子还有能力!
就是不知老管家大起大落是何感觉。
阿勒汗这头两个小厮带着清单率先出发,就在他们身后,一支完全是黔西道的住民组成的商队。
一路上商队对外只道他们是给远嫁的小姐送年礼。
当然,这就是个名头。
时柯特意嘱咐过这点,商队就用外祖家名头来往,这就不是商业交易,而是普通的走礼所需。
早逝的苏姨娘几乎无人知晓她来历,除了苏嬷嬷。
现在苏嬷嬷不可信,他只能借苏姨娘的名号弄出个走礼的队伍来,光明正大在京都和黔西道两道中来往。
以后借着苏家名头在京都开铺子也有理由:我苏家小姐去世,只留下一根独苗苗,现还分家分宗单过,外祖怜惜,特嘱咐我等在京都照看一二。
谁能说个不是呢?
跟着两个小厮留下的印记,商队下午就见到他们小姐的儿子——时柯。
走商的人大概都有个技能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既然决定是扮演外祖家的人,商队自然是演戏演到底,还特意把阿勒汗拿出来说事。
只见商队领头人眼泪纵横,“表少爷,您受苦了!”
时柯:“……”
要不是知道这出戏是演的,他还真以为苏姨娘的娘家人上门来了。
“苏管家哪里话,”时柯亲手扶起商苏石庙,两眼发红,“外祖家远,姨娘远嫁,谁知再见竟是……”
两人抱头痛哭,连顾易管家忍不住扭过头去揩了揩眼泪。
待哭完后,又吃了一顿饭,苏石庙和时柯进了书房,长风在外守着。
一进去,苏石庙行跪拜大礼,跪得是真心实意。
他是江南道跑出来的,当时想南下黔西道投奔亲戚,却没想到被人扫地出门,惊怒交加,百般饥饿之下,昏倒在街道上,幸而得阿勒汗相救,这才有命活下来。
得知阿勒汗的行动都是由时柯授意,当下对从未谋面的东家很是有好感。
所以阿勒汗交给他这个任务时,苏石庙更是感动,他能去给贵人磕个头感谢贵人救他一条小命!
时柯问了句江南的情况,苏石庙知道的不少,“不少人家毁人亡,还有人趁机捉拿流民,和我一道进黔西道的已经听不到消息。”
“江南道后续又有夏汛,险些牵连到黔西道,来的钦差大人及时派人清理疏通水道,水灾没再进一步发展。只是此事过后,粮价上涨,食盐遭到哄抢。有几个米商大肆囤米,带头掐挑的被人一刀毙命,其余人安静如鸡,倒是不敢冒头,老老实实地开仓卖米。”
“只是盐价居高不下,实在是毫无办法。”
粮食泡水还能捞上来吃,盐遇水则化,这谁也不能在水里保住盐啊。
盐价上涨很是正常。
除此之外,布匹价上涨得也是厉害。
这……时柯眼前一亮,这正是羊毛绒推出去的好时机。
但一想这时机是无数人命换来的,他又是一阵难言的复杂。
长叹一口气,“这样,你准备在京都开几个铺子,就道家中不放心表少爷,特意留在京都照顾一二。”
时柯拿出羊毛作坊的计划和他探讨,“你来看看,这是否可行。”
进了冬月,京都还是一样热闹,甚至因为江南水患和冬季连日大雪,东西两市的铺子更加繁华。
江南益阳王家的麻布蚕丝在大燕可是一绝,当时时柯去的绣庄也是他家开的,可以说他们为整个大燕提供了起码三成的布匹,是布料市场的垄断者之一。
为何说是占据三成市场,就可以称为垄断者?
皆因现在的大燕很多是自给自足,百姓之中的农民可以是自家织造,有权有势的基本有自己产业,庄子上也提供部分布料。
要说谁是购买者,那必然是占据了普通人五成之多的乡镇之人和商贾之人。
所以说,呢个占据三成的市场,几乎是垄断了这五成人的衣服,能不是垄断者之一吗?
茶馆附近还有这家人的商铺,自江南水患以来,价格攀升,生意却兴旺发达。
“王掌柜,今日宝葫芦纹样锦缎只剩两匹,松山布纹四匹,八宝纹样一匹也无。江南送来的压库的也没了。”
布庄中一个清点完库存的老伙计又是兴奋又是发愁,高兴的事压库的都卖了个干净,愁得是布没了没得赚了啊!
掌柜老神在在,“慌什么,前年囤的货还在,哪儿会没有啊?”
囤货一事,年年都有。不管是什么商人,都会以防万一,只要不像江南那几个跳得高的乱来,没人敢对上他们。
“行了,快去看看前年的货出得怎么样了?差不多就收购别的库存。今年赚了一笔,明年江南的产业恢复,还能再赚一笔。”掌柜算完这笔账,拿着算盘去仓库。
王掌柜今年才四十出头,就能坐镇京都的铺子,可以看出主家对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