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民心归依,盛世可期
信鸽扑棱着翅膀,稳稳落在了书房的窗台上。谢煜然走上前,取下信鸽腿上的小竹筒,抽出里面的信笺。展开一看,他原本平静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喜色。
“是京城的来信,”谢煜然看向苏瑾瑜,语气中带着几分兴奋,“我们的事迹传到皇上耳中了。”
苏瑾瑜放下手中的书卷,快步走到谢煜然身边,只见信上写道,皇上听闻了他们在灾区的事迹,龙颜大悦,特地传他们进京面圣。
“看来,我们又要启程去京城了。”苏瑾瑜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她知道,这不仅是皇上对他们的肯定,更是改变灾区命运的机会。
几日后,苏瑾瑜和谢煜然抵达京城,在宫人的引领下,步入了金碧辉煌的皇宫大殿。皇上端坐在龙椅上,威严的目光落在二人身上。
“煜然,瑾瑜,你们辛苦了。”皇上的声音浑厚有力,带着几分赞赏。
“为皇上分忧,为百姓效力,是臣等应尽的责任。”谢煜然拱手说道。
苏瑾瑜也盈盈行礼,将他们在灾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以及灾后重建的成果,事无巨细地向皇上禀报。她条理清晰,言语恳切,将灾区百姓的困境和对未来的期盼,真切地传达给了皇上。
“皇上,”苏瑾瑜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还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改善民生的建议,希望能为百姓们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她从袖中掏出一本册子,双手呈上。这本册子是她在灾区日夜整理的成果,凝聚了她对灾区未来发展的期许和规划。
皇上接过册子,示意身旁的太监呈上来。他翻开第一页,目光便被上面的内容吸引,神色也渐渐变得认真起来……
金銮殿上,寂静无声,只有偶尔翻动书页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皇上专注地阅读着手中的册子,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显然是完全沉浸在了苏瑾瑜的规划中。
也不知过了多久,皇上终于放下了手中的册子,抬起头,眼中满是赞赏之色。“好,好一个改善民生的策略!瑾瑜,你的这份心意,朕心领了。”
“皇上谬赞,”苏瑾瑜谦逊地低下头,“这些都是臣女应该做的。”
“不,这并非是简单的‘应该’,”皇上从龙椅上站起身,走到苏瑾瑜和谢煜然面前,“你们心系百姓,不辞辛劳,这份赤诚之心,难能可贵!”
他转过身,面向殿上的文武百官,高声说道:“传朕旨意,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煜王和煜王妃在灾区施行的策略,务必让所有受灾的百姓都能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臣等遵旨!”文武百官齐声应道,看向苏瑾瑜和谢煜然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另外,”皇上顿了顿,继续说道,“煜王和煜王妃为国分忧,劳苦功高,朕心甚慰,特此赏赐黄金千两,绸缎百匹……”
皇上还未说完,谢煜然便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皇上,微臣和瑾瑜谢过皇上的赏赐,只是救助灾民,是我等的责任所在,不敢居功,更不求回报。”
苏瑾瑜也点头附和道:“皇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份心意,远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皇上看着眼前这对心怀天下的夫妻,心中感慨万千。他原本只是想借此机会嘉奖他们的功劳,却没想到他们竟然如此淡泊名利。
“好,说得好啊!”皇上朗声笑道,“你们这份无私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朕心甚慰!”
他沉吟片刻,看向身旁的太监总管,缓缓说道:“传朕旨意……”“传朕旨意,”皇上顿了顿,环视一周,朗声说道,“煜王与煜王妃心系苍生,体恤百姓,不辞辛劳,深入灾区,施粥赈灾,兴修水利,其心可鉴,其行可嘉!特此昭告天下,号召天下百姓以煜王和煜王妃为榜样,弘扬仁义之风,共建太平盛世!”
“吾皇圣明!”文武百官齐声高呼,心中对煜王和煜王妃的敬佩之情更添了几分。
皇上的旨意很快便传遍了大江南北,苏瑾瑜和谢煜然的名字也随着这份旨意飞入了千家万户。百姓们纷纷对他们的义举交口称赞,那些曾经受过他们帮助的灾民更是感激涕零,逢人便讲述他们的善行。一时间,关于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的事迹被编成歌谣,传唱在大街小巷,甚至被画师描绘成图画,张贴在城墙之上,供百姓瞻仰。
在百姓心中,苏瑾瑜和谢煜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亲国戚,而是心系百姓、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他们的善行如同一股清流,缓缓流淌进百姓的心田,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感受到百姓的爱戴,苏瑾瑜和谢煜然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他们深知,这份荣耀不属于他们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心怀善念、为国家和百姓默默付出的人。
这一夜,月华如水,温柔地洒落在王府的花园里,苏瑾瑜和谢煜然并肩站在一株盛开的李树下,抬头望着漫天繁星。
“煜然,”苏瑾瑜轻轻地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我们所做的一切,真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不是吗?”
谢煜然侧过头,看着苏瑾瑜那张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柔和的脸庞,眼中充满了柔情和赞赏,他轻轻地握住她的手,低声说道:“瑾瑜,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远处,一阵清风拂过,带来一丝淡淡的栀子花香,仿佛在为他们的故事谱写着新的篇章……
苏瑾瑜和谢煜然的故事如同春日里的种子,播撒到哪里,哪里便会萌发出希望的嫩芽。他们的善举不仅感动了上天,更感动了天下百姓。一时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效仿煜王和煜王妃的热潮。富商乡绅慷慨解囊,捐钱捐物,用于赈灾和修建水利工程;普通百姓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京城,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妇人,将自己辛苦积攒了一辈子的银两全部捐给了灾区,她说:“我这条老命也没什么用了,只希望这些钱能救济灾民,让他们能吃饱穿暖。”在江南水乡,一位年轻的书生,放弃了进京赶考的机会,留在家乡教书育人,他说:“煜王和煜王妃的事迹让我明白,读书不只是为了功名利禄,更应该用知识改变命运,造福百姓。”
在苏瑾瑜和谢煜然的影响下,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在民间悄然崛起,人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生活,而是开始关心国家和社会,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再次出现。
皇帝看到这一切,心中欣慰不已。他知道,这正是他一直想要看到的盛世景象。他更加信任和倚重煜王和煜王妃,将更多的国家大事交给他们处理。苏瑾瑜和谢煜然也不负众望,他们利用现代知识,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例如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鼓励商业等等。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王爷,王妃,灾区那边传来消息……”侍卫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打断了苏瑾瑜和谢煜然的思绪,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升起一丝期待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