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 秦唐之好 - 晏央 - 女生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女生言情 > 秦唐之好 >

第135章

第135章

“捷报”这个词,让在场的大臣们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最近朝中明明没有对其他地方用兵,武皇口中的“捷报”,又是从何而来?

作为武皇的信臣,狄仁杰率先接过了这封加急书信。

当他阅读完这封书信,整个人都陷入了恍惚之中。

他身旁正等着他看完之后将书信传过来的一名大臣,见狄仁杰迟迟没有动静,忍不住问道:“狄相,可是这封书信……”有什么不妥之处?

后半截话,被这名大臣生生咽了回去。

既然坐在上首的武皇面露喜色,称这封书信为“捷报”,按理说,这封书信不该有任何不妥之处。

回过神来的狄仁杰赶忙掩饰住自己的失态,将手中的书信递给了这名大臣。

向来老成持重的狄相,此时声音中居然带了几分颤抖:“这的确是捷报,于我大周而言,这是天大的喜讯,值得举国同庆!”

这样一番话,让尚未读到这封书信的大臣们心中愈发焦躁——究竟是什么样的捷报,能够让狄相这般激动?

待这封书信在这些重臣们面前挨个儿传了一遍后,在场的大臣们集体陷入了失声状态。

在外界谣传李令月产后虚弱、下不得地的时候,李令月居然已经率领亲兵重返战场,把偌大一个吐蕃变成了大唐的领地!

谁能想得到啊?这谁敢去想啊!

先前那个曾与太宗皇帝麾下的军队交手,连太宗皇帝都感到棘手的王朝,当真归大唐了?

那个趁着大唐政权更叠之际,意图派兵占大唐便宜的吐蕃,当真归顺大唐了?

那么大的一块地,从此就要成为大唐版图中的一部分了?

朝中的大臣们被这则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像是被从天而降的巨大馅饼给砸中了,整个人都晕晕乎乎的,反应不过来。

武皇看着他们的表现,颇觉好笑:“怎么,现在可还需要朕派人去扬州接令月回来?”

现在,朝中的大臣们哪里还会不明白,皇太女迟迟未回朝中,是因为她收到了来自武皇的秘密任务。

只是,对吐蕃用兵这等大事,在朝中向来都是要经过重重讨论,才能最终拍板决定的。在大军正式发兵之前,户部还要负责筹集粮草,兵部也要派人清点兵器,跟进工作。

武皇母女究竟是怎么做到绕过朝廷,悄无声息就将吐蕃给打下来的?她们的大军,又是从哪里调派的?

这么大一件事,朝中居然没有得到一点消息,可见武皇和皇储手中掌握的权力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大臣们心中充满了疑惑,在他们眼中,武皇面上的笑容似乎也变得高深莫测起来。

尽管他们很想弄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但他们知道,现在最要紧的不是这件事,而是,接下来大唐该如何管理吐蕃。

大唐不是第一次将周边的国家打下来,原本的高昌、龟兹、吐谷浑等国已经被大唐所灭。按照惯例,大唐会在这类彻底地方设立都护府来进行管理。

那么这次,大唐是不是也要在吐蕃地区设立都护府?又该由谁来担任吐蕃的首任都护?

吐蕃那么大个地方,管理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朝中许多大臣对于吐蕃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于接下来该如何管理吐蕃,他们一时都犯了难。

松赞干布能在吐蕃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王朝,可见吐蕃本身的资源是相当充沛的。

与优越的自然资源相对应的,还有青藏高原上那复杂的情况。

如果派去的都护不能把吐蕃管好,只怕又要闹出大乱子来。

要是这攻打吐蕃之事是由朝廷来主导的,在发兵之前,朝中官员们就会把这些问题考虑好,提前开始做准备——当然,在这之前,有关于打不打吐蕃,估计在朝堂上还会经过一番争论。

现在,冷不丁告诉这些大臣吐蕃已经被打下来了,他们自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狄仁杰想了想,对武皇道:“吐蕃既是太女殿下打下来的,太女殿下对吐蕃应当比我们更为了解。毕竟,太女殿下曾说过,她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发兵吐蕃之前,她心中应该就已经有了计较。此时,她人就在吐蕃,所见所闻,总比我们这些千里之外的人更为直观。不知太女殿下可曾向圣人推荐过什么人?”

他这么一问,不少官员都用紧张而又期待的目光看向武皇。

一些官员认为吐蕃是苦寒之地,况且,他们家中的势力范围也到不了那里,去吐蕃为官,人生地不熟的,他们定是要吃一番苦头的。与之相比,他们更愿意继续呆在长安城中,或者被派到繁华富庶的地方去。

另一些官员则认为,长安城中人才济济,想要在京城做出一番业绩来,怕是不容易。外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虽说管理吐蕃必定不会是一件轻省的差事,但他们要是能够把吐蕃给管好,这不是更能说明他们的本事吗?

还有一些官员则对此事秉持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去吐蕃为官,风险与机遇并存。若是选中他们了,他们就去,若是选不中他们,他们就不去。

武皇在上方将底下官员们的神色尽收眼底:“令月的确向朕推荐了一个人。此人是吐蕃当地的人,令月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她胸有沟壑,可堪大用。”

“吐蕃人……”一些大臣们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

但很快,他们的眉头就放松了下来。吐蕃人的确对吐蕃当地的情况更加了解,要是当地的贵族或者权臣向太女投降了,太女任用当地人治理当地人,倒也说得过去。

“不知这人是吐蕃的哪位大臣?”

这些年,大唐与吐蕃战战和和,朝中大臣们对于吐蕃王庭的一些重要臣子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在他们想来,李令月推荐的人,多半是噶尔家族的人,再不然就是吐蕃那几大尚族的人。

至于底层人,他们根本就没考虑过。吐蕃王朝阶级固化严重,底层人很难摆脱农奴的身份。李令月要是提拔一个农奴来管理吐蕃,那才是真的要出乱子,她不可能犯这种错误。

武皇看着眼前的官员们,缓缓开口道:“是最后一任吐蕃赞普的母亲,吐蕃太后赤玛伦。”

她的这番话,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荒谬!怎可让吐蕃太后继续管理吐蕃?吐蕃既然已经向我大唐投降,原王室之人就得全部拘押进京,防止他们在当地作乱!”

“是啊,这太后还是一个女娘……我大唐可没有任用女娘作为朝中正式官员的先例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