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 秦唐之好 - 晏央 - 女生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女生言情 > 秦唐之好 >

第137章

第137章

含元殿、宣政殿与紫宸殿是大明宫的三大正殿,这三座宫殿在同一中轴线上,分别为大明宫的外朝、中朝和内朝。

按照武皇的习惯,含元殿是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比如元正日(元旦)的大朝会就是在含元殿举行。

宣政殿是处理国家事务的地方,文武百官平日里在宣政殿上朝议事,各国使团在抵达长安时,武皇也是在宣政殿接见他们,科举考试的殿试同样也在宣政殿进行。

紫宸殿则是武皇召集大臣们商议机密要事之所。能够进入紫宸殿的,即便不是武皇的心腹,也是极得武皇看重之人。

大明宫的殿基约15米高,高耸的宫殿群对于吐蕃王族们来说蔚为壮观。无论是层层台阶之上的宫殿,还是穿着甲胄穿梭在宫殿之中巡逻的金吾卫,都让吐蕃王族们下意识屏住了呼吸。

大明宫的宫殿群规模十分宏大,宫中的管理制度也比吐蕃王朝更加森严。这些吐蕃王族仅仅站在大明宫的台阶下,都从杀气腾腾的金吾卫身上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吐蕃王族们抵达含元殿时,便经过了一次检验。含元殿前的官员既要确认他们的身份和人数,又要确认他们身上有没有携带违禁之物。

当吐蕃王族们穿过含元殿,来到宣政殿前方时,他们又接受了一次同样严格而又细致的检验。

宣政殿前的官员在检查无误后,提醒他们:“现在圣人正在与文武百官议事,你们进去的时候注意着些。”

杜松芒布杰闻言,一张小脸绷得紧紧的。他身边那些本就对武皇生出了几分敬畏之心的吐蕃王族成员不由愈发紧张了。

为他们引路的官员注意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这名官员并没有说什么。第一次来到大明宫前的外国使臣表现比吐蕃众人夸张的多了去了。吐蕃众人仅仅只是有些敬畏和紧张,根本不算奇怪。

当这群吐蕃王族们走进宣政殿时,殿内的所有大臣都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了他们。

杜松芒布杰注意到,这些大周官员们手中都握着一块笏板。即使是转过头来看他们的时候,大周官员们手中的笏板依旧是端端正正的,没有丝毫的歪斜。

至于那高高坐在上首的女皇……

杜松芒布杰与吐蕃众人只注意到她穿着一身极为华丽繁复的袍服,他们根本不敢仔细打量那位女皇。

这座宏伟的宫殿,宫殿中的文武百官,以及女皇本人的威势,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感。

原本这位远在长安城的女皇,对于吐蕃众人来说只是一道遥远而又模糊的影子。现在,这道影子在他们面前,渐渐变得清晰了起来,且多了几分神性。

女皇一定是一位得天独厚之人,才能入主大明宫,成为一个偌大帝国的主宰者。

武皇看着底下一个个紧张得跟鹌鹑一样的吐蕃王族们,开口问道:“谁是末代吐蕃赞普?”

她当然不会藏语,但她身边一名年轻的女翻译官很快就将她的意思传达给了面前的吐蕃王族们。

杜松芒布杰攥紧了自己的衣袖,上前向武皇行了个大礼:“回大周女皇的话,是……是臣。”

早在杜松芒布杰启程前往长安之前,赤玛伦便将大唐的礼仪教给了他。

如果吐蕃王朝此时还是大唐的重要合作伙伴,身为吐蕃赞普的杜松芒布杰是不需要向武皇行这么大的礼的。现在,吐蕃王朝已经亡了,包括杜松芒布杰在内的原吐蕃王族如果想过得好一些,就必须识时务。

武皇见到匍匐在自己面前的吐蕃末代赞普,眼眸中浮现出几丝满意之色。

看来,令月举荐的那位吐蕃都护不仅自己知情识趣,在教孩子方面,也同样称得上出色。

只要这孩子足够安分识趣,她不介意让这孩子过上优渥的生活。

自大唐建国以来,太宗皇帝便对异族极具包容之心,在这方面,高宗皇帝与武皇同样也延续了太宗皇帝的风格。

在武皇看来,若是这孩子长大后有足够的能力和忠心,她也不介意重用这孩子。

“你今年多大了?”

“臣今年七岁了。”

杜松芒布杰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从容一些,以免给吐蕃和阿娘丢人。

“七岁,正是该进学的年龄……往后,你就与其他人一起进入太学就读吧。”

“多谢圣人!”

在听完翻译官的翻译后,杜松芒布杰轻快的声音中似乎带了几分雀跃。

武皇见状,不由对他产生了几分兴趣:“你很期待能够进入我大周的太学?”

“是啊,先祖曾经派‘遣唐使’到大唐来学习,他们都学到了很有用的东西,回去之后,变成了很厉害的人,我也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来大唐学习!以前阿帕还在的时候,我跟阿帕说我也要做遣唐使,阿帕一直不同意。现在,我终于能自己来大唐学习了!”

这回,翻译官一边翻译杜松芒布杰的话语,一边小心观察着武皇的神色。

杜松芒布杰一口一个“遣唐使”和大唐,翻译官实在担心武皇不高兴。

谁知,武皇神色平静地听着这些话。

尽管她将国号改为了“大周”,但她明白,对于很多人而言,大唐是不可磨灭的印记。

不仅大周内部的许多大臣如此,大周周边的许多属国也同样如此。

“遣唐使”便是李世民的“天可汗”时代留下的印记之一,因为大唐强盛如斯,周边各国的国王们纷纷派遣使团来大唐学习。即使现在,依附于大周的属国也依旧习惯将他们派来大周学习的使者称为“遣唐使”而非“遣周使”。

随着大周与海外诸国的贸易日益繁盛,不少国人驻留海外,“大唐街”开始兴起。

这种文化认同,是不可磨灭的。即使是身为大周当权者的武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正因如此,当李令月当初向武皇提出使用“大唐”和“大周”双国号时,武皇并没有一口拒绝。

当时,朝中不少大臣都为李令月捏了一把汗,他们一面震惊于李令月居然敢撸虎须,一面却又心中暗自期待。

万一呢?万一武皇同意了呢?

最终,武皇同意了李令月的谏言。

朝中的诸多大臣们既感到高兴,又十分不解,为何武皇这么轻易就答应了李令月的谏言。难不成,武皇宠爱这个小女儿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了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