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秘密(二)
很多年以后,当桂玲珑再次回想起此时此刻,她也说不清那是命中注定还是因果轮回。或许命运的齿轮早就开始转动,只是她身在其中,从来没看清过。
软软的绣鞋踏在长廊光滑洁净的青石板上悄无声息,尽头的宫苑内却时不时传出轻响。
初时桂玲珑还以为是风吹叶落的簌簌声,待又走近了些才心里微觉诧异,她停住了脚步。
四周很静,偶尔有山中虫子的清鸣和风吹草叶的飒飒声。
她凝神屏气,希望是自己听错了。
但神经紧张之下,反而似乎更会听到些奇怪的声音。
直觉让她不愿上前,桂玲珑难得地转过了身,想逃离这难测的处境。但却已来不及――从身后的长廊里,走出了两个她避之唯恐不及却避无可避的人:澈然和楚知暮。
三个人都是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澈然先开了口,“你在这里做什么?”
桂玲珑神经绷得死紧,立刻答道:“刘夫人想吃莲子糕,让我去御膳房拿,走这里近些……”
楚知暮几不可见地皱起了眉,澈然则不耐烦地挥手,“快去!”他的样子急切而不耐烦,明显不希望她在这里多待一秒。桂玲珑求之不得,转身立刻离开,却还是忍不住看了楚知暮一眼,澈然这么急迫,似乎与他有什么重要事情要谈?
转念间她已经走了数步,到了小门前了。
门内传来慌乱的脚步声和O@的衣衫声。
桂玲珑一怔,心里登时升起不好的预感,但澈然和楚知暮在后面,让她退回去是绝对不可能的,她只得硬着头皮朝前走,希望这里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跟她没任何关系。
事实并不总是都如人意的。
看清眼前场景的霎那,桂玲珑如遭雷击,瞠目结舌愣在原地,浑身僵硬,连手指头都动弹不了一下。
岂止跟她无关,简直是大大的有关。
长孙皓和青青站在苑中,姿态亲密神情紧张,一看即知有不寻常的事发生。
桂玲珑的目光落在了长孙皓的手上――他的手还捏着青青帷帽上的轻纱。
发生了什么事?长孙皓和青青在这里干什么?
她觉察到长孙皓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灼灼的似乎要把她烧着,但她不想回视。尽管理智给长孙皓找了许多借口,她还是不愿意去看他。为了提防澈然也好,为了自己的本心也好。她就是不想看他!
呆愣间不知时间过了多久,或许很短或许很长,她觉察澈然和楚知暮走了过来站在她身边,也都是立刻都呆住了。
“你们……”澈然是这场中唯一还能说出话来的人。
楚知暮撇过了头去不看任何人,脚下却不着痕迹地朝桂玲珑靠近了一步。
“拜见皇上!”
“参见皇上!”
两个人忙慌张下拜。
澈然又愣了一会才让他们起身。他此时似乎已经反应过什么来,面色惊讶中带了丝好奇,看青青的目光却更多了探究。
“皇上怎么来了这里?”长孙皓出声道,他此时面色已经恢复镇定,让人看不出他心里在想什么。
“我……随便走走,随便走走。”澈然四处看着。嘴里胡乱回答。
长孙皓看了楚知暮一眼,目光平淡无波看不出情绪,对澈然道:“这里宫苑偏僻。常有蛇虫出没,皇上还是早些回渊峙亭的好。”
澈然嗯了一声,又看了青青一眼,才转身往回走。
走了没几步发现不对,意识到身边怎么没人跟上来时。身后传来衣衫摩擦的动静、什么东西落地的声音和一声女子的惊呼。
回过头去,原来是那个前朝公主软软倒了下去。被站在一旁的楚知暮扶住了,发出惊呼的则是青青,长孙皓站在她身边全神贯注地看着她,眼珠转都没往桂玲珑这边转一下。
澈然丝毫不关心桂玲珑的处境,而是对长孙皓和青青颇感兴趣。
楚知暮已经开始给桂玲珑把脉。
两指搭到脉门上,楚知暮几乎是立刻就挑起了眉――这对他来说可以算是个十分惊奇的表情了,然后他脸色变得凝重,甚至有些微的严肃了。
“她怀孕了,”在没有任何人关注他和她的场合,楚知暮扔出一个炸弹就将桂玲珑抱起来径直离开,“情形有些不好,需要休息。”他对澈然简单说了几句,就带着人走了。
剩下的三个人都僵住了。
长孙皓的心里烧起火来,却必须用冰冷的容颜将其掩盖,这让他的面色显得分外肃然,看在外人眼里,似乎他在生气,很生气。
澈然若有所思,青青则还是看不见面容,只有风把她的帷帽吹起一条缝来,露出光洁细腻的下巴。
接下来的数天,桂玲珑都在楚知暮住的地方静养。
他还是住在他原来的居所,作为蓬莱王的幕僚,能在澈然的阵营里得到这样的待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桂玲珑却对他的经历毫无兴趣,不知是不是因为怀孕的关系,她的状态十分不好。楚知暮见状有些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将怀孕的消息告诉她,在目睹了长孙皓和青青幽会后,他觉得还是不要这么快就给她一个新的刺激。
但维持这样的现状是不行的,他必须做点什么。
于是两天之后,楚知暮见了澈然,两人说了两盏茶功夫的话,下午秉笔大臣就接到圣旨,为皇帝纳妃起旨。
朝野哗然,大臣们吵了起来。
一派说现在王朝初建根基不稳,皇上这么快就不思进取开始享乐,真是不幸中的不幸,这派坚决反对,甚至有人在宫门外长跪不起,希望劝谏皇上。
另一派则认为正是因为王朝初建,才应该有些新人新气象,皇上年纪不小,却一直没有娶妻生子,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此派坚决支持,对另一派的举动持不以为意的态度。
事情闹了几天,有人弹劾反对派的几人家里妻妾成群,自己享乐却不许皇上娶妻,简直是不可理喻。上京城中的百姓听说了都有些看不过去,路过宫门口的时候对几个跪着的大臣指指点点,嘲讽谩骂,反对派渐渐站不住脚,伴随着跪着的大臣灰溜溜地回了府,这事情便消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