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赐名
元启三十六年二月初二,靖王府侧妃黄氏产子,母子平安。
这一晚,又将是京城无数人家的不眠之夜。
静心殿中,披着道袍外裳的元启帝靠在软榻上,慢慢呷着一碗热汤药,青白的脸色从除夕到如今都不曾有多大改善。
他把汤碗搁到一边,自言自语:“是吗?老四这胎果然是儿子?”
太监张元在旁喜道:“恭喜皇上!靖王世子诞生,皇家又添新丁,这是大喜事啊。”
“嗯,是喜事。”
元启帝脸上露出极淡的笑意,微微点了点头。
“靖王府报了孩子的时辰上来吧?拿来朕瞧瞧。”
张元早把孩子生辰八字带在身上了,闻言连忙呈上。
元启帝沉迷修道多年,对相术自然也很感兴趣。精通不精通且不去说,但相术最基本的东西还是懂得不少。
他面无表情地看着那张生辰纸,随手捏了几个数推算了一会儿,脸色并未好转。
这命格,似乎……不算旺啊。
“唉。”
元启帝叹了口气。那些旁支的宗室倒是能生的厉害,一家里几十个儿子,嫡的庶的好不热闹,皇家这一支却总是人丁稀薄。
且不说那几个早夭的皇子,老四老五的命格也极平常。这新生儿的八字,也没有特别之处,真令元启帝有些失望。
反倒是若辰那孩子的生辰甚是特别……
“张元。”
“奴才在。”
“除夕那天辰儿的表现……真如你所说的那般?”
“回皇上,奴才所说句句属实。”
“是吗?”
元启帝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如果辰儿真像张元所说的那般,在他昏倒后竟能最快反应过来,还暗中“指挥”她父王掌控全局,这孩子的心机城府委实可怕。
再联想起她第一次入宫时,便敢大胆在诚王献瑞时为靖王府出头,将靖王府的“大瑞”捧出来和诚王打擂台。就算是有大人在背后指使,她的表现依然亮眼。
其实中秋宫宴后不久,渐渐冷静下来的元启帝对那块“庆云奇石”的祥瑞也并不是那么相信了。虽说宫里验了几次,都证明那石头不似造假,多疑的帝王却还是半信半疑。
只是,骆天师那场做法后出现的神谕,又作何解释呢?
在除夕宫中出事后,元启帝一怒之下几乎将宫里所有的方士都投入了昭狱,勒令严刑拷打找出给他下毒的内奸。唯有天师骆天行在宫中地位依然牢固。元启帝仍信任这在自己身边服侍了近四十年的老神仙,不太愿意相信这是骆天师与靖王联合起来欺骗自己的阴谋。
那么,那道神谕,或许是真的了……
元启帝想想靖王的新生儿,又想想云若辰,再想到了昭示靖王继位的神谕。这些东西被他在心里来回掂量,一时仍是患得患失。
“皇上可是担心,华容郡主?”
“嗯,你是懂得朕的心的……”对最亲信的心腹,元启帝有时也不是那么难说话。
张元一脸感动地跪下谢恩,起身后迟疑片刻才说:“皇上也不必太过担心了。华容郡主至纯至孝,对父、弟都极亲厚。奴才听说,今日黄妃意外早产,华容郡主不避嫌疑闯入产房陪伴黄妃,直至胎儿平安降生。”
“哦,还有这事?”
元启帝倒是意外了。
那孩子……是了,除夕那天自己昏迷后,段贵妃也说她非要跟过来守着。
回忆起自己醒来时云若辰欣喜的表情,元启帝少有波动的心里也泛起难得的温情。
想来想去,自己这些儿女孙辈里,和自己感情交流最多的,好像还是这个没见过几次面的小孙女。
他刚才对张元说“你懂得朕的心”,担心的就是云若辰身为女子却太过聪慧,唯恐她长大后权势欲望膨胀,便可能会挟制懦弱的父亲、压制幼弟,扰乱朝纲。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例子。
照目前的情形看,既然靖王已生下继承人,那他确实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了。假如若辰那孩子确实纯孝善良,那……
元启帝又思索良久,叫过小太监来磨墨铺纸。写来写去,最后丢了一张到张元怀里,挥手说:“拟旨,朕要给靖王长子赐名。就按这名字写吧。”
---------------------
次日一大早,靖王府几乎要被来道贺的访客踏破了门槛!
朝中数得上名号的重臣,各家勋贵、宗室――这些是没被舒王案牵连的,被牵连的那些要么在大牢里,要么在家中龟缩不敢出门,全都派家人捧着名帖礼单来给靖王贺喜了。
当初诚王庶长子出生时,可没有这等盛况。谁让人家靖王已是皇上默认的继承人呢?元旦日代天子行礼祭庙那一幕,在众人心中早就是明确得不能再明确的信号了。
若说以前,或许还有许多变数。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上的身子本来就不好,又经过除夕大变的折腾,也不知还能撑多久。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经常出尔反尔喜欢作死的元启帝,也不至于再反复了吧?
而当张元带着圣旨与宫中赏赐到来后,靖王府的热闹气氛又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赏赐什么的就算了,大家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再说也没赏什么太稀罕的东西……
重点是,赐名啊!
诚王家的庶长子,还是满月后宫里才赏了东西呢,赐名更是没影的事。靖王家这个,刚生出来第二天皇上就赐名了,这意味着什么还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