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另类的“科举”!
第115章另类的“科举”!
天下之才,尽入吾彀!
当这句话响起的时候,刘彻便猛地打起了精神,其眼中仿佛放出亮光,旋即直勾勾的看向刘靖。
不得不承认,由郡县推举,变成“毛遂自荐”。
当然说是毛遂自荐,其实考核权全在帝京,如此一来,便能跳过各地的地方官,直接由朝廷任命!
此法可以杜绝豪强的坐大,也非常顺他选人的手段。
从微末之中选人,而不在那些已经固化的外戚、豪族家里选人。
昔年他刚刚登基时。
这些人连结一片,不是这个家、就是那个家的。
多数人并不直接听命他这个帝王,与他虚与委蛇。
而看似繁琐的各个科目,却与一国而言,似乎更加精确、简单。”
此后各类人才,便能分门别类。
而更让他心动的,还是那句“天下英才”的话。
这句由后世,唐太宗李世民大开科举,见到天下最杰出的才子,尽入长安,兴奋喊出的话语。
却仿佛与刘彻,形成了帝王间的功名。
其中蕴含的帝王豪迈之气,几乎是要溢出一样。
但同时。
刘彻却也深知,其中的艰难。
此法不是说提出来,就能马上施行的。
诚如刚才群臣所言,大汉是当初那些跟着太祖高皇帝的人马,一刀一刀打下的江山。
太祖高皇帝分封臣子,诸侯与帝王坐享,同时福荫子孙。
包括在场的诸多臣子,他们都有推举的权力。
贸然更改,只会引起臣变!
可……
那又如何?
他是一个极为霸道、同时手段狠辣的帝王。
在他手握大权的这些年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权臣,任何臣子在他面前,只有俯首的份儿。
只要是能让皇权稳固、并且铲除祸端的,他都有信心去施行。
但……前提是要有手段。
比如此刻,刘彻虽然心中震动,但在表面却没有任何变化。
依旧面色深沉,他在看……看群臣的反应。
也在看刘靖,如何去面对他们的质疑,进而进行解释。
果然。
眼下的一众大臣,在听到这“新奇”的遴选方式后。
第一时间脸色全变。
因为他们能明显的感觉到,此法一旦形成,那么他们各自的“推举权力”,将会逐渐消失。
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朝廷上的话语权、以及权力的延续!
不可否认,这对帝王而言,非常“省心”,乐见其成。
但于他们……
“不可!景皇孙,陛下早年已经确立我汉室的选仕之法。贸然更改,于国不利!”
“更何况,让天下人毛遂自荐?景皇孙不知人之秉性?若然如此,什么人都往长安来,民间百姓不去开垦务农,反而求于于一朝被天子所看重……可就算以如今一县之地,只能推举一人,每年来到长安的英才也数不胜数。”
“一旦如此,我汉室必乱!”
“更重要的是,参与的人多,负责管理的人就变多,是不是还得增加更多的官员,胥吏,到时候这一笔支出,难道又要让朝廷来负担?”
说话的是少府。
其从自身职责出发,听起来合情合理。
而很快,也有列候出来反对。
他们说的更为合理,他们曾为汉室流血,祖辈是跟着太祖高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将领。
如今景皇孙所言,是否要夺爵?
毫无疑问,这种说法势必震惊国朝,也将震惊天下。
一旦落实,军中的大部分中间层将领,都将出现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