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回忆
第二百零六章回忆
1959年上海卢湾江南的小雨总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让屋内屋外潮一大片。一座小洋楼矗立在碧绿的梧桐树间。胡家的佣人们一早就起来忙活,近日太太心情不好,所以她们做事都轻手轻脚的。
二楼卧室
一名中年美妇皱着眉头看着忙里忙外的佣人,唇齿微张:“家里是关不住你了,你说你好端端地在上海读完书,结果居然要去北平做老师,你是要气死我吗?”
一个穿戴整齐的青年笑吟吟地说道:“娘,我这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你不为我高兴,怎么反倒一副不开心的样子。”
“我不管,我只要我儿留在我身边。”
青年笑着继续收拾行李没说话。
美妇不死心地继续劝:“予安,娘给你娶个媳妇吧。你要是不喜欢上海的姑娘,我给你从亳州老家找一个怎么样?”
胡誉心里叹气,脸上却仍挂着笑脸:“娘,我才二十岁就英年早婚吗?”
“我不是同你开玩笑,我像你这么大,你都可以背《三字经》《千字文》了……”美妇有些紧张:“为娘只盼你能留在我身边……”
胡誉把人搀扶到一边,温声安慰道:“今时不同往日,咱们家现在什么情况,我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
美妇暗自咬唇,面上微恼,却也知道儿子说的是实情,如今的胡家早已不是当年威风凛凛的大徽商,甚至连路边一个乞丐都不如,人乞丐还算什么无产阶级呢,他们母子二人只有背后被人唾骂的份儿。
她反过来安慰儿子:“别这么说,你好歹也是交大毕业的高材生,怎么会找不到工作。”
胡誉一改之前的笑脸变得郑重:“娘,接下来我说的话你务必谨记。这两年形势不太对,家里的佣人能裁的就裁掉,然后回老家也可以,搬去乡下也可以。以后这世上便再也没有胡公馆,我不是少爷,你也不是太太,记住了吗?”
胡母轻轻拭去眼泪,点了点头。
这时,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少年从楼下窜上来:“少爷,车到了——”
他是胡母奶娘林妈妈的孙子,名唤小斜。
胡母本想斥责对方不懂规矩,想到儿子的话,又本能地把话咽回肚子里。
一行人走到门口,一辆老式的汽车已经在那里等待了。
胡誉郑重地对诸多女眷道:“我走了,诸位多多保重身体,来日方长,一定还有重聚的那一天。”
胡家的佣人们大都是受到战争波及的流民,胡公馆是她们唯一的栖身之地,只是如今主家也自身难保了……想到这里,不少人呜呜咽咽地哭了出来。
送别的场面一时有些悲凉,胡誉按下心中的酸楚,又对着胡母道:“娘,您也保重身体——”
胡母眼含热泪,紧紧抓着儿子的手。
林妈妈赶紧上前安抚道:“太太,松手吧,不能耽误了火车。”
一旁的小少年哭得鼻子眼睛通红:“少爷,你带小斜一起走吧。”
胡誉耐心道:“小斜,以后不要唤我少爷,要唤我同志,知道吗?”
小斜懵懂地问:“少,同志,那你可以带我一起走吗?”
胡誉摸了摸他的脑袋:“北京很好,我也想去见识一下新世界。我走以后,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胡誉上车以后,他侧身最后看了一眼曾经的家。此时天空突然放晴,阳光照射进梧桐叶的空隙,落在一栋繁华的小洋楼上,白墙红砖喷泉铁门,无一不再宣誓着它曾经的辉煌。只一瞬,太阳又被乌云所掩埋,小洋楼再度沉寂在灰暗中,变得萧条瑟索。
胡誉来到北京,就受到了父亲生前好友们的热烈欢迎。其中一位就是他所任职的高中校长。
饭后,一老一少在饭店花园里散步。
陈翱也没卖关子,开门见山地就讲了学校的情况:“我们学校原本是私立的,现在基本上交得起学费的都可以来读,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能力我也无法保证,以后就要劳烦予安多花点心思了。”
胡誉恭敬道:“陈伯伯,我会努力的。”
陈翱看了一眼左右无人,这才为难地说:“有一个事情,我要提前跟你说清楚……”
陈翱摸了摸头上为数不多的头发,为难道:“你负责的班上有一个学生,比较难管教,你不必理会他,好好上课便是。”
胡誉以为陈翱是想敲打他,连忙表决心:“我会好好教他的。”
陈翱笑了笑阻止说:“不必,一个大龄留级的刺头,他祖上也算得上是皇亲国戚,皇城根里的大少爷嘛,你懂得。”
跟家里佣人尊称胡誉为少爷不同,陈翱这句少爷明显是讽刺意味巨多。
第一天上课,胡誉匆匆赶到教室,他一向早睡早起,只是不知道为何昨夜会胡思乱想得睡不着。梦里一会儿是千里之外的母亲,一会儿是严肃早逝的父亲,偶尔思绪还会回到儿时,那事以为读书已经是最难的事情了,后来才知道,这人世间的苦难比这难千倍万倍。
在教室前,胡誉细心整饬了一下着装,小心翼翼地靠近教室门。一眼看望去学生虽然穿着破旧但都在安心温书,教室里很安静。
他暗自松了口气,看来学生们也没有陈伯伯说的那么不堪嘛。
胡誉走上讲台,台下的学生才堪堪抬头。
“诸位上午好,我是新来俄语的老师,我姓胡,单名一个誉字。”
“胡老师好——”
胡誉点了点头,目光放眼整个教室,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是充斥着尊重和敬意,唯独角落里有一个埋着的脑袋。
看来他就是那个问题学生了,胡誉表示心中有数了。
他在大学时代主修的是数学,俄语只是辅修,但是现在国家跟苏国关系密切,为了更好地找工作,他才应聘的俄语老师。
开始上课的时候,胡誉还有些紧张,等正式上道以后,便也不再害怕了。他出身不凡,眼界开阔,讲课时言语幽默,博古通今,一堂课下来,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班上的学生从15岁到18岁不等,其实比胡誉小不了几岁,但这并不妨碍学生把他当成老师尊敬,一下课纷纷上前问问题。
胡誉本想找那个问题学生谈谈心,却被学生们的热情围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