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3节妯娌不和闹乌龙
金得顺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勤快能吃苦。
一个人拉扯了两个儿子,老大叫金成南,老二叫金成北。他勤于务农,又会一手漂亮的木工手艺。三里五村,谁家修房盖屋,都争着抢着请他。所以他给两个儿子都成了家,不偏不向,还给两儿子每人置下一套院落。
别看老伴走得早,他一个人把个小日子过的风生水起,两个孩子安排完,还略有积蓄。手脚还算利落的他,谁也不跟——一直都是自己单过。
过了73岁这一年,他总觉得气力下降,身体略有不适,从苦日子过来的他,也没太在意。
一来二去又过了半年,直到有一天他卧床不起,茶饭不思。这才差人,唤来了两个儿子,儿子自然也是把老爹送到了乡医院,做了相应的检查……
给金得顺诊治的大夫姓王,相互之间也都熟悉,检查过后。王大夫喊来金得顺的两个儿子,嘱咐:“你爸爸得的是轻微的‘肾衰,肺水肿’,回去好好用药,别再干体力活了。”
两个儿子还算听话,回去后,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时不时地给老爷子调整伙食。
这一天,金成南又像往常一样推开了金得顺的门,一进门,吓了他一跳,金成南紧皱着眉头问道:“爸爸,我看您今天和往常不一样,怎么脸、腿都膀成这样了?”说着,金成南用手指按了按,皮肤上按出的坑,老半天才起来。“坏了,我爸这是严重了,”金成南心想。
他赶紧给拿来药,按医嘱分好,让老爷子服下。
转眼到了傍晚,天色昏暗了起来,只见金得顺脑袋突然一挺,呼吸越来越弱。金成南、金成北这哥俩急了,按当地习俗请来了村里有名望的长辈,当主心骨,同时打了120救护。
120的人员到这一检查,晃了晃脑袋,人不行了……放弃治疗了。
由家中长辈做主,把金得顺抬到地下,摘了块门板垫在身底下,这是准备张罗后事的架势了。
就在这时,金得顺的两个儿媳妇都来了,嚷嚷着,老人家的后事谁来办?留下的财产谁继承?陈谷烂芝麻的说出了一堆事。妯娌俩争吵不止。
“唉!平时看你们挺和气的,今天是怎么了?”老大金成南说。
老二媳妇对着金成南说:“大哥,‘桥归桥,路归路’,既然,爸爸不行了,咱们就得把爸爸留下的财产说清楚,再办这后事。”
金成南气的直哆嗦:“好,好,都给你——都给你——,这这算行了吧?”老大媳妇一听,这还了得,指着金成南说:“你这样说可不行,爸爸,是我们共同的爸爸,财产继承理应公平。不行,后事一起办,爸爸留下的平分……”
呵,瞧这一家子,邻里乡亲指手画脚地议论着。
“你爸爸有什么财产啊,也就是那么点积蓄,加上一套院,几间瓦房。至于你们亲兄弟反目成仇吗?”说话的是村里有威望的支书。
“你们不管谁,先张罗着,把你爸爸的后事安排了,最后咱们再商量怎么分财产的事。听话,别让大家笑话了!”支书的口气有点重。
说到这,金得顺的两个儿媳都不见了。金成北走到他哥哥身边:“大哥,你别生我媳妇的气,她头发长见识短,说了不算。大哥,120不接,咱也不能硬挺着啊!咱去请李大夫做个定论,你看行吗?”金成南一听,对啊!对着金成北说:“成北,你守着爸爸,我去请李大夫。”说着,赶向李进的诊所……
不一会,金成南领着李进,进了屋,李进一看,人已经放在门板上了,这还看个啥呀?但是他转念一想,人将死之前,放在地上是当地的一个习俗,这都能理解,可这120为什么也没接?
金成南,金成北,这哥俩看出来了,上前问李进:“李大夫,您就费心给看看吧!”李进蹲下身子把脉,同时也看向金得顺的五官,这脸膀得像个大号洗脸盆一般,把两只眼睛挤成了两条缝,撩开被子,脚背和小腿也是这种情况。脉细微弱,呼吸不细听都听不出来。
李进琢磨着,我在市医院实习的时候,见过这样的病例,又想想当时的抢救方案,心里有了底气。转过头问金成南兄弟俩:“你爸爸病得不轻,我可以用药试试,能不能好就看他老人家的造化了。”
金成南、金成北,这哥俩还是很孝顺的。“李大夫,您做主,该怎么治就怎么治吧。”
李进,赶紧回了一趟药房,取所需药品。
这时候,门外来了一辆小面包车,刺棱一声,车门开了,老大媳妇从车上下来,抱着一堆老人去世后的衣物用品,放在院子里,大有生怕老二媳妇抢了先的气势。不一会,老二媳妇也抱着同样的物品走进了院子里,围观的群众欲笑不能,难以理解。在当地的习俗中,谁发送老人,谁继承财产的规矩是有,但也没见过这样去争的啊!
李进带着药进了屋,赶紧给金得顺肌肉注射了“克尿塞”……这时,金得顺的家人围在病人周边,焦急地等待着……
过了有二十分钟左右,只见金得顺躺的门板上,稀里哗啦的尿液像小河一样,流了一地。
正在大家惊讶的时候,金得顺咳嗽了几声,要起来吐痰,众人扶他坐了起来……
李进心想,这就是因肾衰,肺部水肿,心脏受压,引起的综合病症。经过介入利尿药物,病人症状得到了大大缓解。
紧接着,李进又调整了方剂,深入治疗后,金得顺脱离了险境。
这时候,屋子里的氛围从严肃转向了和缓。
金成北和金成南哥俩合力,把他爸爸又抬上了炕,换了干松的衣服,盖上个薄被子,伺候得挺周到。
李进说:“该用的药物都用上了,我先回去,明早我再来检查。”说着,推门离开。
金成南,紧随其后送李进出了门。
转眼到了第二天早晨,李进又来看望金得顺,一进屋,看到金得顺的两个儿子,儿媳都在,再看看金得顺脸也不膀肿了,和好人一样——好了!
金得顺一家看李进来了,自然是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一番……
金得顺好了的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村子,大街小巷,仨一群,俩一伙,议论纷纷。
人好了,自然是高兴!可想想这妯娌俩闹出的乌龙,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