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进城
在向东迁徙的艰辛旅程中。
一名中年女子以她羸弱的身躯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领着孩子们在逃荒路上蹒跚前行。
她的丈夫,早已在途中因饥饿离世,如今,她自己也命悬一线。
作为母亲,她怀里紧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后面则跟另外两个儿子。
三人已近三日未进食,面黄肌瘦,眼神黯淡无光。
终于,母亲体力不支,在一棵被剥去树皮的枯木下坐下歇息。
不远处,数条野犬虎视眈眈,饥饿的目光如同死神的预兆,静待时机。
为了求生,母亲遣两个稍大的孩子前往附近寻找些大雁屎来充饥。
大雁屎,即大雁的排泄物,因大雁以杂粮为食且消化能力有限,常被逃荒者视为食物来源。
在逃荒队伍中,先行者往往已将树皮、野草、杂粮等可食之物消耗殆尽。
迫使后来者只能寄希望于偶尔能找到的大雁粪便,以此艰难维持生计。
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这位母亲。当孩子们满怀希望携带着大雁屎归来时。
却发现母亲已停止了呼吸。
但她的双眼仍圆睁,目光定格在那些蠢蠢欲动的野犬上。
而在她怀中,那个饥饿的婴儿仍本能地依偎,用尽全身力气吮吸着母亲那早已干涸的泉水。
这一幕,在饥民迁徙的艰辛路途上,虽不至于全然残酷,但在极端饥饿的驱使下,竟有易子而食的惨剧发生。
饥民途径的城镇,面对如此庞大的难民潮,几乎无一例外地紧闭城门。
难民们只得依靠身上仅存的财物,向城中人换取勉强果腹一日的粮食。
年迈体弱、步履维艰的老人,常遭儿女遗弃,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倾其所有,换取些许银币。
其中,有一对老夫妇,只顾沉浸在哀伤中哭泣,对买家的询问置若罔闻。
每当有人询问价格,老太太便哽咽着说两银币,随即继续哭泣。
显然,这些物品的价值远不及此,但他们别无他法,因为两银币是他们两人一天口粮的全部希望。
然而,现实残酷,无人愿意购买这对老人的物品,他们的命运,也因此而注定。
此时的李天,端坐于尤里乌坨的马车之内。
凝视着窗外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寒意,头皮隐隐发麻。
难民们不时靠近马车,眼神中满是对粮食的渴望,纷纷向他祈求。
尽管马车上满载着粮食,但李天却犹豫不决,不敢轻易分发。
他深知,一旦开启这扇“希望之门”。
便会引来无数难民蜂拥而至,将马车团团围住,甚至可能将其吞没。
尽管拉格塔城一带并非重灾区,目前尚能勉强供应一批难民的需求。
但随着大量难民如潮水般涌入,他们像蝗虫一样四处搜寻食物。
不论是可食之物还是不宜食用的,都难逃被消耗的命运。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拉格塔城周边的村庄恐将很快面临村民沦为难民的困境。
在灾民之中,鸡泥等人一见到尤里乌坨的马车,便迅速小跑上前。
"主上,您居然亲自来了。"
鸡泥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他未曾料到李天会亲自为难民之事而来。
李天则目光疑惑地望向拉格塔城门口,只见一批批难民少女正排队等候被挑选。
"鸡泥,那边是何种情形?"
李天指向那支队伍询问。
鸡泥早已知晓内情,迅速回应:
"那是难民在卖女儿以换取粮食,一个女儿能换得足够一人食用近一周的口粮,
很多难民在之前路过的城镇就已经卖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走到这里。”
李天听后,心中也不免生出几分无奈。
人性本就如此,面对困境,若不作出牺牲,全家恐难逃一劫。
虽知将自己或亲人出卖以换取粮食,或许只是换来更悲惨的命运。
但相比之下,至少能让家人有一线生机。
"鸡泥,你先随我们进城。"
李天对人性之复杂亦感无奈。
"但门口的士兵怎会轻易放我们进去?"
鸡泥担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