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东征
“现在才十四、五岁,还看不出什么特点,反正我们两人的优点,他身上都有一些。最像我的一点是,语言不多,爱思考,还比较顽皮而且是闷皮------”
后来年轻的组长调走了,来了个年纪和自己差不多的组长,家兴在仓库里的工作环境,才开始有了些变化。
**有两句人们熟知的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现在虽然还是阴历三月,可马上就是立夏的节气,这水珠儿打在脸上并不觉得冷,但家兴的沉思却被搅醒了。他随手抹去了溅到脸上的水珠,转而去观看这江面上仍然在不断翻滚着的,一波接着一波的浪涛。他脑海里思考着的无数往事,就像这浦江上正在不断翻滚着的浪涛一样,思绪万千、无法平静。
锦绣也设法调到了虹桥路附近的一家区级医院,孩子们也都转到了离新家不远的学校读书。
虽然锦绣也向她自己的妈妈说了,可她妈妈没有表态。
“你一定要用功读书,高中毕业后争取考上大学。”锦绣也对小儿子说。
老百姓常说:一个人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家兴那时足足四十岁已是不惑之年,正是一个人比较成熟能有所作为,甚至做番事业的时间。但他却复员了,一抹到底、一切归零。
“就这么简单?”
“是的。”家兴答道。
“不要你拍马屁。不过我知道你最喜欢的是小燕。”
接着,人们欢呼反革命阴谋集团“四人帮”被彻底粉碎,开始了拨乱反正,平反了一系列的冤、假、错案。
“锦绣,您先想想,这条石凳有什么纪念意义?”家兴问锦绣。
“你啊,总是瘌痢头儿子自己的好。”家兴笑着说。
“爱国,你爸爸今天怎么兴趣来了,想起一家人一道拍照了。”
因为是“五・一”节,黄浦公园里是游人如织。上午十点左右,在纪念碑前拍照的人特别的多,都想选择满意的景点留下自己的足迹、俊影。
“孔大哥,这两个孩子出国留学的事情,你做大伯的要帮忙到底,重托了!我们什么领事馆、大使馆,门朝哪开,再有什么护照、签证,连看也没有看到过------”家兴这倒是说了心里话。
家兴决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事业再作新的贡献!要知家兴是如何展现他的雄心壮志,且听下回分解。
锦绣、爱芬、红梅,三个女人去唱一台戏了;海燕、思英两个女孩手也拉着手去说悄悄话了;立业、庆生这两个小子一回头,就不知跑哪去了;剩下家兴、君兰、孔文这三个兄弟,一道信步走到了公园浦江边,面对泛着波涛的浦江谈古论今了。
家兴想想这些,又回想起八年前,在复员干部会餐后,张荣单独对自己的一席谈话。
这段时间,家兴只好夹紧了尾巴做人,尽量多做事少说话、甚至不说话,自己真像个犯人似的。过了几天,看看家兴人还挺不错的,几个老工人过来同家兴搭了腔。家兴也趁机会说了些自己的简单情况,逐渐改变了被冷落的处境。
过了两年,家兴在新家的旁边又造了一间平房,把妈妈也接过来住在了一起,把自己和妈妈原来住的房子全留给了姐姐。
“不对,我说老婆也是自己的好!”
“我认为不好,我想还是让他去接受高等教育,也要去上大学。”
“这条石凳会有什么纪念意义?让我想想。对了,我们两人二十几年前‘私订终身’就是坐在这条石凳上。这日子过得真快,一转眼就近三十年过去了。我给你生了这三个宝贝,还一个个给培养得这么大,但接下去的问题是怎样使孩子们成人、成才。先说说老大,书读到高二就去当了三年兵,现在退伍回来由政府给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