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1934末—1935 - 穿越回民国养弟弟 - 林昭烬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78章1934末—1935

1934年9月,上海

初秋的空气中已带着丝丝凉意,但街头的抗日标语却愈发炽热。林烬站在明德书店门口,看着对面新贴的《申报》号外——“日军在华北频繁挑衅,北平学生发起万人请愿!”

“又开始了。”张冠清推了推眼镜,将一摞新到的《东方杂志》重重放在柜台上,“这次连国际联盟都发声明了。”

林烬翻开杂志,内页刊登着欧美各国对华态度的分析。英国《泰晤士报》的评论被红笔圈出:“日本在华北的行动已严重威胁远东和平......”

“有什么用?”

杜老从后院走进来,手里拿着刚收到的信,“左丫头从北平寄来的,说日军在丰台又增兵了。”他抖开信纸,上面还有被茶水浸湿的痕迹,“这帮洋人,嘴上说得漂亮,背地里照样卖钢铁石油给日本人。”

林烬沉默地折好杂志。

这几个月,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程添锦的夜校被迫换了三次地点,顾安药厂的磺胺药剂被工部局盯上,连沧浪阁的常客都少了许多。

---

傍晚,沧浪阁后厨

蒸笼冒着腾腾热气,秦逸兴正麻利地将一屉蟹粉汤包装盒。他额头上的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围裙上沾着面粉和油渍。

“秦师傅,这盒送去霞飞路76号。”账房先生递过一张纸条,又压低声音,“老规矩,盒底夹层。”

秦逸兴点点头,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自从来沧浪阁工作后,他不仅厨艺见长,还成了地下交通线上的重要一环

——谁能想到,每天往租界送点心的厨师,食盒里藏着情报和药品?

“老秦!”林烬从后门探头,“忙完没?程添锦找你。”

秦逸兴解下围裙,从蒸笼里拣出两个还冒着热气的包子塞给林烬:“尝尝新调的馅儿。”他压低声音,“虾仁里掺了碾碎的磺胺药片,给圣玛利亚教堂的孤儿准备的。”

林烬咬了一口,鲜甜的汤汁在嘴里爆开,却尝不出丝毫药味:“你小子...手艺越来越好了。”

---

沧浪阁打烊后

秦逸兴蹲在后巷抽烟,月光照着他粗糙的双手,那上面有新添的烫伤,是今天急着煎药时留下的。林烬挨着他坐下,递过一杯温热的黄酒。

“听说...工部局要征调酒楼的汽车。”秦逸兴吐了个烟圈,“说是给万国商团运送物资。”

林烬冷笑:“给洋大人们坐着看中国人挨炸?”

秦逸兴的烟头在黑暗中明灭:“我打算...跟车队。”他声音很轻,“后车厢的夹层,能藏不少东西。”

林烬猛地转头。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沧浪阁的车队经常往返苏沪之间,是运送药品的最佳掩护。

“望儿还小...”

“所以才要这么做。”秦逸兴把烟头碾灭,“掌柜的说了,以后让我专门负责‘特殊外送’...工钱翻倍。”他笑了笑,“等攒够钱,送望儿去香港读书。”

一片梧桐叶飘落在两人之间。林烬突然想起程添锦说过的那个“如果”——如果他们有孩子,会是什么模样?

而现在,在这1934年的秋天,答案似乎已经明了——

是林时熬夜翻译外文报纸时专注的侧脸;

是沫沫偷偷缝制绷带被针扎到也不喊疼的样子;

是秦望抓着钢笔咯咯笑的瞬间;

是秦逸兴在蒸笼热气中藏药的双手;

更是千千万万个在黑暗中依然挺直脊梁的中国人。

1934年10月

秋雨绵绵的午后,林烬站在梯子上整理书架,手指拂过《水浒传》的书脊时,一张对折的纸条从书页间滑落。

他不动声色地将纸条攥进掌心,余光扫过门口,两个穿中山装的男人正在翻看报纸,眼神却不时往柜台方向瞟。

“杜老,《楚辞集注》到货了吗?”林烬高声问道,同时悄悄展开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小字:“江西星火已启程。”

杜老从账本上抬起头,老花镜滑到鼻尖:“在库房,老朽去取。”他颤巍巍起身时,故意碰倒了茶杯,茶水泼在那两个可疑人物脚边,“哎哟,对不住对不住!”

趁着混乱,林烬闪进后院。

程添锦正在葡萄架下批改作业,见他进来,立刻合上手中的《国文读本》——书页间露出半截电报译稿。

“长征开始了。”程添锦声音极轻,指尖在石桌上画了条蜿蜒的线,“瑞金出发,往西。”

雨滴打在葡萄叶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林烬望着那条线,眼前却炸开湘江的血色,他记得数字,记得那些永远停在1934年冬天的名字,记得纪念馆里那面写满牺牲者的墙。

喉头发紧,几乎问不出口:“能突围吗?”

程添锦没回答,只是翻开《国文读本》。

夹在里面的译稿上满是红圈:“蒋调集30万兵力,粤军、湘军、桂军联合封锁...”

忽然,他的钢笔在“赣南”二字上重重一顿,墨水晕开如血渍。

林烬别过脸,望着院墙根冒头的野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