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受灾 - 大唐:从算命小摊开始忽拐武则天 - 云飞流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76章受灾

第376章受灾

两日后,长安城外,李承乾、李勣、袁守为、以及民部、吏部、民部等一众随行官员都到了,随行的还有大批的物资。

中书省、六部尚书也都是齐聚城外给众人送行。

一番嘱咐、惜别之后,巳时,大队人马开始出发。

他们先是走旱路到达商州,然后走水路前往汴梁,只是因为现在汴梁洪灾水路不通,所以他们只能到达荥阳郡(郑州)之后,再走旱路,前往汴梁。

一路无话。

等到了荥阳之后,众人商议,物资和军队可以稍慢一点走,因为现在汴梁周边的其他州县也正在往汴梁运送物资。

不如他们一行先行前往,也好能尽快过去主持大局。

商议完毕,众人便一路轻骑,纵马前往汴梁而去。

这一日,已经是到了阳武县,这里是在汴梁的上游,不在受灾的范围之内。

但是因为汛期雨水多的缘故,地面潮湿,泥泞难行。

到了这里,就有工部官员告知,洪灾泛滥,除了靠近大堤的位置外,其他距离较远的位置,洪水并不是一下子冲过来,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蛇虫鼠蚁四散奔逃,然后地面开始变得潮湿。

再过几天,开始有水缓缓而来,先是水会盖住地面,急着水位就是逐步上涨。

从没过地面到没过人的脚面,再到小腿,再到大腿,等到了那个时候,人要是现在逃走的话,基本上是没有机会了。

再往后就是滔天的洪水而来,制止淹没道路、房屋,冲毁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说话间的功夫,远远的就看见有几十个百姓,带着简单的行礼,拖家带口蹒跚而来。

李承乾下马带着袁守为几人来到了百姓身前,笑着对当前的一位老汉说道:

“老丈,你们这拖家带口的干嘛去呐?”

那老汉看眼前这帮人的着装,就知道不是普通人,也是赶紧放下背上的孩子,还了个礼说道:

“见过郎君,我们是汴梁高家集的人,这不家里遭了洪灾嘛,我们这xx城有亲戚,就来投奔他们来了。”

李承乾听完这话有些不解道:

“难道没有官府统一组织你们安置吗?”

老汉憨厚的笑了笑解释道:

“组织了。只是需要安置的人员太多,我们也不想给人添麻烦,便给官府报备之后,自己来投奔亲戚来了。”

听完这话的李承乾心里多少舒坦了一些,再次开口问道:

“老丈,现在汴梁城的洪水严重到什么程度了?”

老汉摇了摇头开口道:

“这个我不太清楚,当时我们走的时候大堤还好好的。”

“是洛参军洛公让我们撤退的,当时就说为了避免决堤,让我们先行离开。”

“后来这两天陆陆续续听到消息,得知我们那儿已经决堤了。”

李承乾又问了一些基本情况之后,心知灾情严重,也是辞别老汉,带着众人匆忙往汴梁而去。

又走了几十里后,终于是到了延津,也正式进入了受灾区。

正如那工部官员所说,洪水是一点点蔓延过来的,此时的延津县内,水面已经是潮湿一片,用脚原地来回的踩上十来脚,就有水溢出。

延津县令王华早已经接到了通知,也是一身泥水的出现在大家面前,拜见大家。    李承乾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得知,目前延津洪灾的情况比起汴梁来说,还是比较轻的,主要问题就是灾民安置的问题。

好在周边的州县早早的已经开始进行支援,而且本地的道教、寺庙、富户都在积极的参与救灾。

只是如果不尽快堵住汴梁的决堤口,万一等水势蔓延过来之后,后果谁也不敢预料。

李承乾听着王华的描述,看着不远处高地上的无数百姓,心知情况万分紧急,便立刻命王华派人带路前往汴梁。

王华再三劝阻李承乾不要身临险境,但看他态度坚决,无奈之下也是带着众人到了临近的码头。安排了人员和船只之后,才看着他们往汴梁而去。

众人在船上查看,只看入眼之处都是汪洋一片,时不时的就能看到人或着各种家畜的尸体,家具、树木.,让人看的也是心塞不已。

而且这些障碍物给行船,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一路走走停停,艰难无比,终于是到了汴梁境内。

又往前行了一阵,水面上的行船多了起来,大小船只穿梭在水面之上。

有的是官府船只,再搭救高处落单的人。

还有的船只在打捞水面上的障碍物,进行清理。

有的是把一些安置点的灾民把汴梁城附近转移.

又往前行了一阵,就看到有几处土山和高坡,上面密密麻麻挤满了人群,熙熙攘攘,漫山遍野,远远望去似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等再走了一些,就看到在人群中其实还是有不少帐篷的,大小不一,虽然看着简陋一些,但好在遮风挡雨还是没有问题的。

再仔细观瞧,只看山脚的位置,还都搭建的有粥棚,有人正在施粥,百姓们排队等着领取,竟然还有人在维持秩序。

这一幕看的李承乾、李勣是连连点头,这朱一潭的政务能力确实出色,面对如此的乱局,还能安置住灾民,稳定局面。

只是一旁的袁守为却有些纳闷,因为他视觉出众,就发现那些施粥的、维持秩序的。

要不是身穿道袍,要不就穿着僧服,还有不少是下人的打扮,就是没有看到有一个身着官府的人,哪怕是一个杂役都没有看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