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在上海机电设计院
淮海中路的前身是霞飞路,而后在1950年5月25日,市人民政府公告更为今名“淮海中路”,以纪念淮海战役。
作为中西文化交融之街,淮海中路承载着深厚的上海文化底蕴,两旁的欧陆风格建筑很是气派,尖顶的红瓦、拱形的窗户、墙面上的浮雕,只是百叶窗大多关着,玻璃上蒙着灰,门廊下的铜灯积着锈,与这萧瑟的冬季倒是相得益彰。
淮海中路1162号淮中大楼,建于1938年,由亨利地产公司投资建造,故又名亨雷公寓。这座大楼的公寓外墙巧妙地运用了奶黄色面砖、细槽釉面砖以及斩假石,使得整个建筑色彩鲜明。
主入口坐落于南立面的中央位置,其两侧装饰着精致的方窗,为建筑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建筑的上部,从二层至六层,被设计为标准层,每层均布局了两个五室户。而七层和八层则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两组跃层户,每户均包含七室。
大门两侧墙角和门樘都采用了流畅的弧形结构,象征虚怀若谷,过去是接纳全国各地的旅客,现在是敞开怀抱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
不知何时,淮中大楼多了门岗,右侧值班室里坐着两名身穿蓝色制服的警卫,左侧则站着荷枪实弹的执勤哨兵。
王北海跟着人群站在淮海大楼门口,手中捏着介绍信,正排队等待核对身份信息。
这时从里面走出来几名三十多岁文质彬彬的男人,带头的王北海认识,正是之前在北航带他们制造金工锤的杨南生老师。
杨南生微笑着走出来,身后跟着走出来的则是老常和大民,以及设计院其他几位负责人。
“欢迎各位来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时间有些仓促,单位还未来得及挂牌,核对完身份的同志可以陆续进入办公楼,已经为大家分配好了相关工作部门。”杨南生抬手示意工作人员加快核对速度。
王北海跟着人群,走到杨南生身边时,对方忽然伸出手。
“王北海同志,欢迎你加入上海机电设计院。”
王北海闻言一怔,他没想到对方竟然知道自己,他急忙伸出双手。既然对方认识自己那昨天在火车上却又假装不认识,害得自己在火车上蹲了一路,他刚想问清楚,可话到嘴边还是硬生生咽了下去,对方不肯相认自然有他的理由,现在也不是说这些的时候。
很快,王北海等人的身份核对完后,众人便陆续走进了淮中大楼。
走进大楼的刹那,暖气混着油墨味扑面而来。原本豪华的公寓走廊被刷成了浅灰色,奶白色的护墙板上钉着临时写就的部门标牌,“总体设计组”“材料实验室”“文书科”“发动机设计室”等。脚下的拼花地板被磨得发亮,却在每个转角处都能看见新钉的木牌:“轻声慢步”“禁止吸烟”。
王北海打量着两侧的房间,曾经的卧室被改成了办公室,雕花壁炉里塞满了文件袋,水晶吊灯换成了朴素的日光灯管,在长长的写字桌上投下均匀的光。靠窗的位置摆着几组文件柜,绿漆柜门上映出窗外的阳光,几名早到的同志正低头抄写着什么,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这辈子搞科研,头回在这么讲究的地方。”杨南生的声音从走廊那头传来,他正对着几位领导比划着,“市政府把这栋楼腾出来给咱们,真是如芒在背啊,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才行。”
“老杨,你看看这是谁来了。”一位戴眼镜的设计院领导站在办公室的窗边朝下观望。
杨南生快步走到窗边,原本舒展的眉头猛地蹙起,随即又绽开惊喜的笑容:“这不是王希季嘛!”他抓起军绿大衣就往楼下跑,皮鞋在地板上踏出急促的声响。
王北海跟着人群凑到窗边,看见楼下一辆军用吉普旁站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男人,身形挺拔,正仰头朝楼上挥手。等杨南生把人迎上来,王北海才听见他们的对话。
“杨南生,多年不见,你还是这么风采依旧。”王希季激动握住杨南生的手。
“当年足球队你这右前锋突破射门,我这守门员只能远远的望其项背啊!”杨南生拍着他的胳膊大笑。
“当年西南联大固若金汤的球门,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有你镇守我们才会毫无顾忌,一往无前的进攻。”王希季眼光闪烁,仿佛回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时光。
杨南生连忙给旁边的几位同事介绍:“我与王希季是西南联大的同学,我们虽然不是同一年级的,但却是系足球队的主力队员,我是守门员,他是右前锋。没想到一对‘哥俩好’多年后会再次相逢,并肩战斗在同一条战线上,真乃命运神奇的安排。”
政治部主任张海洋在一旁笑着补充:“王希季同志现在上海交大任教,是咱们院借调的总工程师。”
“借调?”杨南生拽着他往楼上走,“来了就别想走,当年你欠我的乌龙球,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两人的笑声在走廊里回荡,王北海望着他们的背影,真有几分羡慕。
“同志,麻烦让让。”
这时,身后传来带着几分焦急的声音。
王北海回头,看见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背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两手各拎着一只大木箱,额头上的汗珠在冒着热气,显然是刚下火车就直奔这里。
“吕主任,这位同志的宿舍还没安排。”门口的后勤朝吕主任喊了一声。
吕主任看见年轻人的模样皱了皱眉:“207还有空位,小王、小谭,你们俩帮忙把行李送过去。”
谭济庭刚巧走过来,接过一只木箱掂量了下:“哥们儿,你这箱子里装的是铁块?”
王北海拎起另一只箱子,入手的重量让他龇牙咧嘴,“同志,这么重,你把家都搬来了?”
“俺叫郑辛强,华东水利发电工程局来的。”年轻人抹了把汗,露出憨厚的笑,“俺娘非让带十斤红薯干,说上海的粮食金贵。”
王北海和谭济庭闻言摇了摇头,一阵无语。
三人吭哧吭哧往衡山路宿舍赶,蛇皮袋里的搪瓷缸叮当作响。到了207宿舍,郑辛强刚要打开箱子,就被王北海按住了:“先去单位,回头再收拾。”他瞥了眼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向九点,他可不想耽误第一天正式上班的工作安排。
赶回淮中大楼时,一楼食堂里已经挤满了人。原本的餐桌被拼成了长条形,上面摆着搪瓷缸和笔记本,食堂大门紧闭,窗帘全拉得严严实实,每个门口和窗口都站着保卫科的执勤人员,而食堂大厅里或坐或站着上百人。王北海三人刚找位置坐下,就看见杨南生走上临时搭起的主席台。
“正式介绍下,我是杨南生,现任上海机电设计院副院长。”他指了指身边的几位,“王希季同志担任总工程师,张海洋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吕梁同志任后勤部主任……”
等介绍完主要领导,杨南生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咱们是第一批到岗的,就有一百多名同志,后续还有第二批,第三批同志正在陆续赶来,未来咱们设计院可能会增加到数百人一起工作。”他忽然提高了声音,“但我必须郑重地告诉大家,咱们名为机电设计院,真正的任务是——造火箭!”
王北海感觉心脏猛地撞了下胸腔,他身旁的谭济庭手里的钢笔“啪嗒”掉在地上,郑辛强更是张大了嘴,半天没合上。
食堂里瞬间炸开了锅,在场所有人都是震惊,造火箭这事,他们从来没有干过呀。
“造火箭?”王北海喃喃自语,忽然想起北航讲堂上,钱院的窜天猴到杨老师带领他们锻造金工锤,还有杨老师那天说的那句话:“不用客气,我未来的同志们。”他此刻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们就是杨老师精心选拔的学生,就是为了到上海来跟着他们造火箭。与其他人惊愕的眼神不同,此刻,王北海的眼睛里满是兴奋之色。
此时,总工程师王希季立刻接过话头:“上海的优势在于雄厚的工业基础。”他走到台前展开一张地图,“上海柴油机厂的发动机技术,江南造船厂的锻造设备,沪东机床厂的精密车床,还有化工研究院的材料实验室,这些都是咱们的底气。”
“王总工,火箭到底长啥样啊?”
“杨院长,咱们真的能造出来火箭吗?”
有胆大好奇心重的年轻人站起来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杨南生和王希季听了同志们的疑问却没有要立刻解释的意思,反倒是政治部张海洋主任站起身,手里拿着一叠文件:“都安静!从今天起,所有人签署保密协议,对外一致宣称咱们的单位是上海机电设计院,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不得向外界透露任何工作内容,任何人一旦泄密即刻开除,情节严重还会追究相关责任。”
散会后,杨南生点名一批人员留下,当念到自己名字的时候,王北海心中一动。
其他人纷纷离开返回各自办公室,谭济庭和郑辛强也跟着众人先行离开,留下的人跟着几位领导前往三楼大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