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入股
办公室里,那股子因为广交会成功而带来的狂喜,已经被眼前沉甸甸的现实,冲刷得一干二净。
烟雾缭绕,四个靠山屯罐头厂的“核心大脑”,围着那本写满了天文数字的订单,却都锁紧了眉头。
孙德福吧嗒吧嗒地抽着他的老旱烟。
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就像他此刻的心情,七上八下。
他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的订单。
也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大的压力。
“六十万罐……”
他把这个数字又念叨了一遍,感觉牙根都有点发酸。
“咱们村,从老到小,不吃不喝干一年,也弄不出这么多蘑菇来啊。”
老季把那根擦得锃亮的烟袋锅在桌腿上磕了磕,闷声闷气地开了腔。
“蘑菇的事儿,大山说能种,我老季现在信他。”
“可种蘑菇,那也得有地,得有大棚,得有锅炉烧蒸汽吧?”
“这些,哪个不要钱?”
他指了指桌上那几沓用牛皮筋捆着的“大团结”,那是黄四海留下的定金和货款,也是厂里现在所有的流动资金。
“就这点钱,看着是不少,可真要铺开摊子干,那就是毛毛雨,撒下去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钱东来推了推老花镜,他是个文化人,想得更远。
他拿出个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嘴里念念有词。
“我初步算了一下,要完成这批订单,我们至少需要扩建五个恒温大棚,新增两台大型锅炉,封罐机和灭菌设备也要再添三套。”
“另外,原料采购,主要是菜籽油、白糖和各种香料,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还有工人的工资,水电费……所有的费用加起来,资金缺口,至少在五万块以上。”
五万块!
这个数字一出来,孙德福和老季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刚为那七万块的巨款兴奋了没几天,转眼间,就发现自己竟然还差着一座金山。
“这……这可咋整?”
孙德福彻底没了主意,他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那个从始至终都一言不发的年轻人。
王大山没有说话。
他只是拿起桌上老季的那杆烟袋锅,给自己装了一锅烟,点上,深深地吸了一口。
辛辣的烟草味在肺里转了一圈,让他那因为巨大压力而有些混乱的思绪,渐渐清晰起来。
王大山知道,现在厂子面临的,是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
挺过去,就是一马平川。
挺不过去,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变成一个笑话。
找黄四海再要一笔预付款?
不行。
做生意,讲究的是平等。
他不能总让自己处在被动和求人的位置上。
更何况,这会显得他王大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找部队的张团长?
更不行。
张团长帮他,是军民鱼水情,是欣赏他这个人。
他不能把这份情谊,当成予取予求的资本。
那……找银行贷款?
王大山随即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八十年代的银行,门槛高得吓人。
他一个刚成立的村办小厂,没背景,没抵押,想从银行里贷出五万块钱,比登天还难。
思来想去,似乎所有的路,都堵死了。
但王大山是谁?
他是从二十一世纪重生回来的商业巨鳄!
他脑子里装着的,是领先这个时代几十年的商业思维和金融理念。
既然向外求不得,那就……向内求!
王大山将烟袋锅在烟灰缸里磕了磕,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三张写满了愁苦的脸,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