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求见
寅时刚过,孟文冒就起身洗漱,厨房里都还没有开始做早膳,孟文冒就带着几名下人就上了街上。
到了街上所有的大茶楼饭馆都还没有下门帘,孟文冒也不挑剔,就让人在小摊贩买了几个肉馅大包子。
孟文冒一身石青色儒生长衫,头戴同色逍遥巾,一副书生文士的打扮,他这是要执弟子礼去拜见杨志恒。
孟文冒亲书的拜访门帖已于昨日就送至杨府,杨府的门房回,他们老爷今天并不见客。
今日是休沐,孟文冒这么早就前往杨府,一是为诚意,二就是为了堵住杨大人。
他虽远在江南,也知道都察院的左佥都御史杨志恒是位清名在外的正直御史,从不与朝臣交往,铁笔也向来无情。
他昨日命孟良出去打探杨志恒大人的性情与喜好,只得了这些,另外,这位杨大人还有个名号叫做“杨铁嘴”。
可想而知,这位杨志恒大人是多么难以结交之人。
孟文冒来到孟府门前,止住了正要去和门房搭话的孟良,亲上前来温和的对那门房道:“劳烦这位小哥通禀一声,就说是学生孟文冒进京特意来拜访恩师”,那门房上下打量了一眼孟文冒,可能是觉得孟文冒不像是那些有意来结交的大臣,所以也没有太多刁难,道:“这位先生稍等,容小的进去回禀”。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那门房派去的小厮就回来了,脸色并不好看,显然是看孟文冒不像表面上这么的可信,居然也是那奸猾之辈。
“我们老爷说了,他从来没有一个叫孟文冒的门生,还请这位爷,您请回吧”。
“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仰慕先生风姿,杨大人又何必拘泥于师生之间的缘分,投了缘,也许前一刻,或者下一刻我即为先生的门生,又何来从没有或者有过的区别?”
孟文冒言谈暗藏禅机,那门房和小厮只听得眼晕耳花,也不细想孟文冒的话,只嚷道:“你这书生,恁多聒噪,怪道我们老爷不耐烦见你,就是我们也被你搅得不安生,快,赶紧走,别在这里讨嫌”。
那小厮是杨志恒的书童,平时跟着自家主人见多了达官显贵,并不耐烦应付这穷书生。
“你这小厮真是白长了一对眼珠,我们老爷可是…”
孟文冒拦住欲自报家门的孟良,摇着头叹气道:
“罢,对牛弹琴,不是牛蠢,而是弹琴之人迂腐,我与你们费这些口舌,也真是自讨没趣,只是杨大人用你们这些鱼目守门,真是白白埋没了杨家的门槛”。
孟文冒换上儒生打扮,还真的有了书生的谈笑怒骂的逍遥之态,这没有明指,却骂门房小厮为牛,杨志恒大人不懂用人的话,倒是高明。
门房里面一名小丫鬟扮作的小童,把府门前的事情听了个遍,悄悄的退下,往内院前去。
孟文冒走下府门前的石阶,走到阶前,深深弓下腰抱拳作揖对着杨府的中门,杨家的门房们以为他这是行礼后,就要离开,哪知道,孟文冒一直保持这几乎作揖到地的姿势不起来。
众人都小声的议论,
“别管他,每日求见我们老爷的人,没有上百也有几十,过一刻钟,他自然知难而退,理他作甚”。
一名门房不以为意的道。
“就是,现在的书生们真是如市井中人一样豁的下脸面,哪有这样强硬求见的?”
慕名杨志恒的书生学子虽多,大部分递上求见的帖子回复说杨志恒没空的时候,一般都没有人再来求见,哪里有像孟文冒这样的,先是递上门帖,已经明确告诉他,杨志恒没空见,但还是前来,现在又这样的一副姿态,在大明朝,孟文冒也算是第一人了。
*
杨府内院花园,
一阵悠扬的古筝清音伴着清晨的鸟鸣,别有一番幽静的意境。
一曲结束,那扮作小童打扮的小丫鬟一双眼珠极为灵动,一眨一眨,像欢快的鸟儿在歌唱。
那小丫鬟上前,绘声绘色的把刚才府门前发生的事描述出来,原来这小丫鬟还有一项绝活,就是能把描述的说话人的语气和神情都模仿个八九。
此时她正模仿着孟文冒讽刺那门房和杨家的话,孟文冒那文人特有的言语讽刺的表情也学得极像。
“小姐,那书生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啊?”
小丫鬟是杨家小姐杨羽柔身边的二等丫鬟,名叫巧乐,为人机灵,又善于打听和模仿,因此在杨羽柔身边颇受宠信。
说完后,巧乐就问自家小姐那话的意思,她只觉得那不是好话,并不懂是什么不好的。
杨羽柔听完巧乐的叙述,轻轻拨动一声琴弦,冷笑一声道:“孟文冒倒是好口舌,居然管起我杨家用什么样的人来了。“巧乐迷糊的看着自家小姐,她怎么觉得更糊涂了呢。
“我爹那里什么说?”
“吟雨说老爷看到那求见的名帖时,倒是夸赞了那字,听到是扬州孟家大爷时,沉吟了一会,最后还是说不见”。
吟雨正是刚才那随门房出来的书童,平时都是在杨志恒书房伺候的。
杨志恒偶尔接待一两位当朝大臣,都是在书房议事,因此吟雨并不是一般的杂役书童,还是一位比较有见识的。
杨羽柔知道,父亲是准备借着江南苏州布政使赵令的案子弹劾大皇子和护国公府的,犹豫要不要见孟文冒,也是想更清楚这件案子的始末。
父亲对于这些朝事从来不瞒着她,官衙的邸报她也都是过目参与的。
父亲这次的弹劾,她保留意见,因为在她认为,父亲一直是在圣上心中是纯臣的楷模,这赵令的案子一闹出来,父亲弹劾皇长子,这才是正常的。
可是,杨羽柔又觉得太子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圣上对太子的任用,都让杨羽柔觉得储位虽稳,但总是让人感到不安心。
太子以贤明闻达于朝野,对人宽待,在大臣中间也很有好名,可是宽容和贤明还有一个近义词,那就是庸碌,因为庸碌,所以宽容的任由身边的人代替他来做事,
因为庸碌,所以没有自己的主意,身边的幕僚,太子府的詹事出的主意,计策都是好的,所以贤明。
这些她都和父亲讨论过。
父亲的意见是紧跟圣上的脚步,圣上此时表现得对所有皇子一视同仁,那他就要同样,谁有错,他就弹劾谁。
对于父亲的见解,杨羽柔深深钦佩,按照她自己的意见,此时就应该选择一位最有前途的皇子来下注了。
杨羽柔想起那位自幼在京城有神通之称的七皇子,如今却远在西北,杨羽柔摸不清根底,所以也没有判断。
如果要下注,无疑,这位七皇子是最值得下注的,因为这位是除太子之外的,唯一的嫡皇子,是具有继承大统资格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