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信誉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第25章信誉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一、经济学中的社会资本概念
经济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盛行的,但社会经济生活中社会资本现象的存在及其被人们注意到,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市场交易一出现,人们一开始有生产和销售活动,就意识到社会资本的存在,它可以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利用。因此,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这样三点:
第一,只要有市场交易,比如说,人们生产出某种产品,需要拿到市场上去同别人交换,无论是物物交换还是通过货币作为中介进行交换,就会发现社会资本的存在,社会资本促成了交易的进行。有了社会资本,在交易中,才能使得买方或卖方都感到方便,感到满意,于是才能完成这次交易。
第二,为了实现市场交易,事先,人必须进行生产活动,最简单的生产是采集、狩猎、捕鱼。当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获得产品时,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人与人的协作,如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或更多的人,一起协作,完成集体采集、集体围杀、集体捕捞的任务。人与人之间如何协作,如何使集体采集、围杀、捕捞的成果更多,如何把产品进行分配并使大家都满意,愿意把这种集体生产活动持续进行下去,也全靠社会资本的存在。有了社会资本,每一个参加协作的成员都受益,也都愿意把协作关系维持下去。
第三,当人们生产活动不断发展,交易活动不断扩大,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作坊、商店、饭店、旅店,还有金融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更显得重要。一个人踏入社会,必须有自己可以依靠和使用的社会资本,否则寸步难行。一个人从外地农村来到城镇,也必须有自己可以凭借或借助的社会资本,否则会到处碰壁,流落街头。即使沦为乞丐,也需要有相应的社会资本,否则只能受尽屈辱,连维持生命都困难。
这些都是遥远的过去的情况,但也是常人都懂得的道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学家只不过对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社会资本作一些理论上的论述,并对社会资本的作用再作一些阐释而已。
究竟什么是社会资本?简要地说,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体现于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广、人际关系好,社会资本就丰富。而人际关系所包括的范围是很大的。家族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等,都构成一个人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要靠一个人的努力,去发现,去建立,去巩固,去发展。社会资本是一个网络,它会越滚越大,什么“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熟人的熟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资本。
财富是三种资本共同创造的。在本书的前面已经指出并加以说明,三种资本是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以一种无形资本的方式使得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能够更好地结合。换句话说,社会资本是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结合并发挥作用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无形资本。
二、社会资本和信誉
社会资本既然由人际关系所构成,其核心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否延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否长久维持,是靠人的信誉支撑的。任何一个进入市场的人,只要这个人讲诚信,重信誉,同他打交道的人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认为这个人值得交往,于是这个刚刚进入市场的人就不会是孤立的,在他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别人就会扶他一把,拉他一下,他的社会资本就起作用了。因此毫无疑问,信誉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我到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考察时,曾多次同当地华人、华侨一起座谈。那些华人、华侨几乎每次都要谈起他们的祖辈从福建、广东初到异国谋生时的体会,这就是:不怕刚来的时候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人生地不熟。怎么办?一要勤劳,埋头干活,能吃苦,能干活,就能有一碗饭吃。二要为人诚实,讲信用,这样,在需要别人帮助时,同乡、同学、同事总会出手相助。这些就是社会资本的作用。我在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考察时,也遇到了一些来自浙江的华人、华侨,他们同样告诉我们有关他们的祖辈、父辈或他们自己到西欧来创业的经历和体会,他们的体会同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是一样的,一要刻苦耐劳,二要讲诚信。
总之,所有到外面(包括国内国外)闯荡市场的人都有同样的认识,有了信誉,就会有熟人,有朋友,而且熟人、朋友会越来越多。反之,即使一个人原来就有同乡、同学、同事,或有亲戚、朋友在市场上,但这个人的信誉差,那些同乡、同学、同事、亲戚、朋友都了解这个人的品行,不同他来往,他的社会资本也就消失了。
社会资本的积累和社会资本的消失,可能都在一念之间,甚至一个商店以前靠祖上好几代人的诚信而开创的业绩,就在后代继承人那里因不讲信用、失去信誉而很快垮台。这种情况虽然在华人华侨圈子里并不多见,但也不是不曾有过。无论在东南亚还是在西欧,华人华侨提起这样的事情时,他们全都叹息,说“见利忘义”、“因小失大”,太可惜了,在商界混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离开这里,或者回到故乡,或者又去到另一个新的地方从头做起,甚至连姓名也改了。他们还说:“如果这样的人再不痛改前非,将来还会犯错误的。”
要知道,在任何市场上,不管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可以被看成的互助合作关系。这种互助合作关系,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可能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意识不到的或根本感觉不到的。清朝后期东北地区开禁后,大批山东人离乡背井,从水路、陆路分批来到东北,时间长达几十年,也许上百年。移民们来自山东不同的府、州、县、乡镇。他们之间,有相识的,更多的是根本不相识的。但这么长的时间内,他们作为闯关东的移民不都处于互助合作的关系之中吗?后到东北的移民,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当感激比他们早到东北的祖辈、父辈们。路是谁开的?桥是谁建的?土地最早是谁垦荒耕种的?村里的房屋最早是谁建起来的?沿途的小饭馆、小客栈、小店铺是谁开办的?……不是全靠先来到东北的山东老乡吗?这不是广义上的互助合作关系吗?先来的移民帮助了后来的移民的大忙。但是,后来的移民不一定是先来的移民的亲人或同一个府、同一个县、同一个乡镇、同一个村庄的人或他们的后代。但大家都是互助合作者,这是没有错的。既然大家都是互助合作者,那就一定要互信,互助合作关系始终是依靠互信维持的。
互信就是双方都以诚相待。这也是彼此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社会资本才有可能不断增长。互信是进一步合作,进一步开创事业的出发点。
任何人都应当懂得西方社会流行的一句谚语:他骗了所有的人,最后他发现,原来他被所有的人骗了。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一个人说假话,骗人,可以得逞于一时,但日子久了,当别人都知道他一贯说假话、骗人,也就对他说假话,骗他,所以最终他被所有的人骗了。
如果社会上人们普遍缺少信用,不讲诚信,社会将陷入信任危机状态。假定发生了信任危机,社会经济的运行将无序,日常生活也将因无序而陷入混乱之中。
人是不能离开预期的。无序使人的预期紊乱,最终无法预期未来,甚至无法预期明天。无法预期明天将会发生的事情,人们只可能抱着“混日子”的想法,社会经济的运行全都被认为“不可知”,社会也就停滞、倒退,连最后的归宿都在茫茫然不知所去的失望中。
因此,恢复诚信,增加人们彼此的信任度,绝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人们经常提到的“末日情绪”,并不是指某种宗教的预言,也不是指某种自然灾难的即将来临,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指社会信任的丧失。
三、社会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
社会资本是靠多年的累积而形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多年来同别人的交往,依靠自己的信誉,一步一步地使自己的社会资本增加。你帮助过别人,你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你讲诚信,别人也对你诚信,社会资本之所以是无形的资本、无形的财富,秘诀全在于社会上存在着人人都遵循的社会底线。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信誉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信誉不是刻意追求而建立的。一家企业,同样如此。比如说,品牌是最宝贵的,品牌来自信誉。通过企业多年的努力经营,才创下了自己的品牌。品牌一旦建立了,就要靠信誉来支持它,维持它。企业懂得,品牌来之不易,信誉也来之不易。企业从上至下,都懂得珍惜品牌和珍惜信誉的必要性。
信誉靠多年累积而成。但信誉由好变坏,从有到无,很可能就在一次,正如大堤溃塌一样,一旦溃塌,前功尽弃,以往多年的艰苦努力,一瞬间就化为乌有。
那么,为什么总有人或总有企业不顾信誉,去做违背诚信的事情?大体上有三个原因。第一,认为被发现弄虚作假的概率很小,干一次丧失信誉的事情,很可能不会被别人察觉到。第二,认为即使被发现了,被处罚,或者被罚款,作为补偿,但成本相形之下仍是低的,很可能低于所获得的好处。第三,高利润率的诱惑。这三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存在侥幸心理,所以在利益的诱惑下就弃信誉于不顾了。实际上,对任何一个弄虚作假、丢弃信用的人或企业来说,所付出的代价都是极大的,因为信誉的丧失意味着社会资本的丧失,也意味着社会人际关系的破坏。何况,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在丧失信誉后要想再恢复信誉,重建信誉,很难很难。也许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略有成效。
诚信关系到人人应尽的社会责任问题。有两条社会底线,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突破,一条是法律底线,一条是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