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 厉以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3章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第23章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一、承接产业转移是次发达地区发展的契机

产业在地区之间转移是一国工业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而且主要出现于加工制造业行业内。加工制造业行业的企业之所以会内移,甚至跨国转移,除了某些与行政效率有关的原因以外,重点考虑的是成本增长问题。资源开发性企业也有转移问题,主要因为资源枯竭或深层采掘困难(如开采成本过大或技术达不到要求所致),从而需要转移到新的地区。此外,在资源枯竭地区还需要培育后续产业,使当地就业问题缓解,使财政继续有收入,使经济能持续发展。但这不是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本节的探讨对象是加工制造业企业的转移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

在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形势下,产业向次发达地区转移更为必要。从企业的角度看,需要降低的是用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房屋购置和使用成本,以及物流成本等。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产业转移将是优化地区间资源配置的机会。

关于用工成本的上升,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因发达地区生活费用上涨较快而引起的工资成本上升,因技术工人短缺而引起的工资成本上升,因一般劳动力供给不足而引起的工资成本上升,以及因社会保障措施推广实施而引起的工资成本上升等。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成本总是大于次发达地区,所以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转移,是合乎经济规律的。至于技工短缺和一般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也可以从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来进行解释,这就是:近年来,无论是技工还是一般劳动力都有就近就业的趋势,他们认为远离家乡,会造成夫妻分居和子女无法照顾以及家中老人无人赡养等问题,而就近就业可以既挣到收入,又能照顾家庭,节省生活支出;反之,如果把妻子儿女老人接到发达地区的城市中,则支出庞大,自己是负担不起的。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创业比打工强,自己当老板比给别人打工强的趋势。农村中的能人,会经营会管理的能工巧匠,宁肯到城镇开店开作坊开小工厂,而不愿意加入雇工行列。这种情况也减少了向发达地区输送技工和一般劳动力。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达地区的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出于降低用工成本的考虑,会将企业转移到次发达地区,其中也包括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迁往内陆的次发达地区。这对次发达地区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不能错过这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促进产业地区间转移的第二个成本因素就是企业为了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和房产购置、建设成本。发达地区的地价和房价上升,既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结果,又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地价推动房价,房价上涨必然推动职工生活费上升,进而推动工资上升。房价上涨还意味着企业需要缴付的厂房租金、店铺租金和写字楼租金的上升。相形之下,次发达地区的市县地价和房价要比发达地区低廉,这也是促使企业转移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原有企业需要扩建时,或者投资者打算建立新的加工制造业企业时,土地价格、房屋建设成本,再加上拆迁成本,更是企业关注的因素。

促进产业在地区之间转移的第三个成本因素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无论从原材料、燃料供应,还是从企业产成品向销售市场的运输来看,近年来企业都会感到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这样,企业将对自身所在的位置、原材料燃料购进地和产成品销售地之间的距离、运输成本的支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决定企业转移与否。企业如果从长期考虑,会认为扩大市场更为重要。企业转移不仅要着眼于物流成本的降低,更要考虑市场扩大后的收益。假定企业转移以后的位置接近于原材料、燃料供应地,而且有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它就会认为企业的搬迁是合适的。未来的市场和迁移后的物流成本相比,未来的市场比迁移后的物流成本更加重要。如果迁移后的物流成本可以降低,那么对企业转移的吸引力就更大了。

二、次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分析

次发达地区作为产业地区间转移的承接者,一般拥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这是次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次发达地区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但重要的是,上述这些资源方面的优势,至今在较大程度上还只是潜在优势,而不等于现实优势。所以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逐步把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要实现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的转变,需要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本可以引进,也可以在当地筹集;技术和人才可以引进,同样可以在当地提供、发掘和培养。怎样从外面引进资本、技术和人才,怎样在当地筹集资本,提供技术和人才,这才是关键所在。总的来说,一靠体制和政策,二靠政府诚信,三靠资本、技术和人才能在本地落脚的基础设施和工作、学习、生活的适宜环境。对于引进的人才和本地培养出来的人才来说,本人的工作环境和家属的生活条件、子女的就业条件同等重要,否则很难把他们长期留下来。

要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优势,最重要的始终是体制和政策,而体制是重中之重,有什么样的体制才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让有效率的、讲政府诚信的、重法制的官员留在岗位上并得到重用。在体制和政策方面,尤其应当一提的是对产权(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产权清晰并受到保护,对资本的引进和聚集,对技术的采用和鼓励创新,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风力资源等,都可以转化为资本。由于资源是有未来收益的,资源转化为资本就是指以未来若干年的资源换取现实的资本投入。修高速公路就是一个例子。修一条高速公路,可以给予投资者今后若干年的收费权,这样,投资者就会筹资融资进行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另一个例子是旧城区的改造,以改造后的城区节约下来的土地作为开发商的未来收益,从而开发商也就会筹资融资为旧城的改造、扩建提供资本,旧城区的改造就可以展开。同样的道理,新城区的建设、工业园区的建设、物流园区的建设等,都是资源转化资本的例证。这是一种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准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次发达地区,可以仿照这种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做法。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次发达地区一定要注意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切不可只顾短期利益而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建立工业园区、商贸服务区和物流园区来承接相关产业的转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被一些地方视为有效的。建立这些园区来承接产业转移的好处是:

第一,便于政府集中提供服务,减少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环节,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办事效率,因为政府和园区管理机构是为企业服务的,管理就是服务。

第二,进入这些园区的不仅有转移进来的企业,还有新建企业、扩建企业,大家都进入园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快了,商业机会增多了。

第三,基础设施、能源、热能的使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运输效率都提高了。对企业来说,这是成本的节约。对政府来看,这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第四,就是前面提到的,便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如果污染分散,不便对污染进行治理,而且代价要大得多。从另一个角度看,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由于让转移的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也便于对它们的污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情况,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情况,更有效地进行监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次发达地区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方面,是有自身优势的。对于这种优势,人们一般只看到资源优势,因为这些都摆在面上,容易被发现、被利用。实际上,次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绝不仅限于此。潜在的资源优势固然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或更具有吸引力的可能是以下两个后发优势:

一是,次发达地区可以采纳发达地区发展工业的经验,汲取它们在工业发展中的教训,这就是次发达地区的一种后发优势。这一优势还在于,在汲取发达地区工业发展中的教训的同时,更应多考虑从体制上寻找弥补之道,即对现存的不合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方面闯出一条新路。要知道,在工业发展已有较好基础的地区,在深化改革中要对原来的体制进行改动,困难通常要比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大一些,也就是说,承接产业转移的次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可能性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尤其是在西部和中部某些试验区内。这就是以动态的眼光来考察产业转移,即次发达地区可以通过改革某些不合理的经济体制来迎接发达地区企业的进入。

二是,次发达地区的后发性优势还在于它拥有一个有很大潜力而至今尚未得到有效开发的市场。这样,次发达地区一方面依靠较低廉的成本吸引待转移的企业;另一方面,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次发达地区将会以有很大潜力的、待开发的市场来吸引待转移的企业。潜在市场的开发依靠着民间购买力的增加。如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次发达地区的就业增加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其结果将是民间购买力的逐渐上升,市场也一定会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会相应地增长,用于地方建设的资金会增多,城镇化的速度会加快,这些也都是对次发达地区市场的扩大有积极作用的。

三、次发达地区怎样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概括地说,提高劳动力素质,城乡土地统筹,培育本地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发展本地的金融尤其是农村金融,以及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次发达地区为承接产业转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劳动力素质

如上所述,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之所以想转移到次发达地区,所考虑的首先是降低用工成本,并且能以较低的工资条件招到合适的工人。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次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供给量要大于发达地区,但劳动力素质却不如发达地区,这样,较低的工资成本这一长处又被劳动力素质较差这一短处抵消了,甚至会弊大于利。

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发达地区的企业向次发达地区转移的障碍,因为次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较低是可以弥补的或改善的。比如说,在企业迁移过程中,企业及早开展对所招募的当地职工进行认真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提高技术水平,达到本企业所要求的工人技术标准。企业为此而花费的技术培训费用是值得的。又如,在企业迁移过程中,企业可以把企业原有的骨干职工,包括技术优秀的工人、领班的工人、业务熟练的职员一起迁移到所要迁移的地方去,保持本企业技术上的优势,以及管理和营销方面的特色。尽管为了稳定企业中的骨干职工而需要多支出一些费用(如发给随企业迁移的职工一定的补贴,租赁或新建骨干职工的家属宿舍),那同样是值得的。

重要的是,次发达地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有比较多的劳动力供给,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和中国城镇化进程所决定的。至于那种所谓“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殆尽”或“中国的蓝领工人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等言论,并不符合当前中国实际情况。尽管有些发达地区的城市不容易招到青壮年劳动力,这主要是本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已有工作,或务工,或务农,或经商,或开办小作坊。外地青壮年劳动力又不愿意前来做工,因为工资与生活费相比,被他们认为是不合算的。而且他们更愿意就近务工,以便同家人团聚,而不打算长期远离故土,远离家人。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更愿意使用学历较高(比如说高中生)的农民工,愿意使用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这表明,在中国,低素质劳动力的时代确实已临近结束,因为低素质劳动力的出路越来越窄了,而技工时代在中国才刚刚开始,中国即将面临这样一个时代,即把大批低素质劳动力转化为技术工人的时代。次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当看清这一形势,把握这一趋势,继续发挥本地区劳动力相对丰裕的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以迎接技工时代的来临,为承接产业转移做好准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