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当前宏观调控应重在微调
第11章当前宏观调控应重在微调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宏观经济调控起始时机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开始时机可能滞后,宏观经济调控结束时机更可能滞后,这两种滞后都会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甚至会给后续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造成困难。
要知道,宏观经济调控原来是以调节总需求为目标的措施,主要适用于短期调节,是针对失业和通货膨胀而采取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生了滞胀,单纯的总需求调节无效,短期调节也不起作用,于是宏观经济调控转向总需求调节与总供给调节并重,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并重,短期调节与中期调节并重。因此从那时起,一些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往往把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失业和结构调整三者结合起来考虑。
宏观经济调控滞后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不了解经济的走向。有关部门容易被汇报材料中报喜不报忧的假象所迷惑,除此以外,经济中有些现象并非统计数字所能反映的。两个明显的例子是投资者心理和消费者心理。以投资者心理来说,经理人采购指数只能反映一部分情况,而投资者对前景的估计和对各个行业的盈利前景的预测不一定(至少不是全部)都能通过经理人采购指数反映出来。消费者心理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的预期就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品(主要指耐用消费品)的家庭保有量和消费品的时尚也是影响消费者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关部门对经济走向的分析和判断总会有一定的误差,能够尽量做到的,只是使预测的误差尽可能小一些而已。既然预测的误差难以避免,所以宏观调控的滞后就是难以避免的。这往往是宏观决策部门一种惯见的缺点。
因此,宏观经济调控的大转向,需要慎重。政策要有连续性,不要打乱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正常预期,以免经济中出现大的波动。除非又发生了急剧的通货膨胀,或发生了严重的失业,或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发,一般说来,宏观经济调控不宜大升大降,大紧大松,大起大落。否则,要么会促成经济中出现众多泡沫,要么经济中的泡沫会突然破裂,对经济运行十分不利。
对宏观决策部门来说,如果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运行不正常的预兆,应当及时采用微调措施。采用微调的前提是:有关部门应当有预见性,并建立预警机制,以便防患于未然。正如山火一有警报,就必须及早采取措施,予以扑灭,等山火扩大了,蔓延开了,就难以迅速扑灭。所以一定要重视微调。
微调措施包括了结构性的调整和细节性的调整。也就是说,为了不至于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出现过松过紧现象,结构性的调整和细节性的调整有助于避免出现较大的偏差,也有助于防止出现较大的后遗症。在这方面,不应当急于求成。要让经济恢复正常,仍以微调为上。稳中求进要比急于求成好得多。
宏观决策部门应当懂得,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结构失调、产能过剩、短缺产品供给日趋紧张、技术工人供给不足、某些情况下的物价上涨,甚至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等,通常不是依靠宏观经济调控就能解决的,所以不能以为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一用就灵。即使是股市、楼市的起落,也不一定靠宏观经济调控就能生效。在这种情形下,动不动就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者调节基准利率,甚至更改预算收入或支出,反而会使存在的问题复杂化。
比如说,如果体制上存在一些障碍,使农村进城务工的人或者找不到工作,或者不安心在原工作单位继续工作,或者想自己经营小微企业而未能如愿,这就不能按一般就业问题的对策来应对,而应当着力解决城乡二元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或相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进城农民的就业困难和创业困难才能缓解。
又比如说,在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条件下,要抑制物价的上涨,也不能单纯依靠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紧缩总需求的措施,紧缩总需求的措施是无法解决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的。像用工成本上升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或者因原材料燃料供给不足而引起的生产成本上升,甚至因猪肉、蔬菜供给不足而引起的食品价格上涨等等,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不仅无效,反而会使供给更加紧张。以往的经验已经证实这一点。
再比如说,商品价格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商品价格互为成本。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有时为了控制某种物品的价格上涨,还照旧采取限制价格的传统措施,这同样是没有什么成效的。以资源价格调整为例,对某些物品的价格管制,只会使经济中的结构失调现象更突出、更严重。在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可以浮动的同时,某些物品价格被管制死了,那只能使得被管制行业减少产量,供给下降,并给经济运行带来一系列后遗症。
由此得出的经验是:商品价格互为成本的关系不能靠行政手段来打破。宏观经济调控必须尊重市场规律。背离市场规律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迟早会显露出它的无效性。
问题在于:为什么经常会出台不尊重市场规律的、主要出于长官意志的宏观调控措施?这既不能完全归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经验不足,也不能完全归于宏观决策部门分析判断错误,以致仓促拍板,后悔已晚。应当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宏观决策程序不符合民主化原则和科学化原则有关,而且还与缺少应有的政策纠偏机制有关。这通常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容易犯的毛病。
二、稳中求进和结构调整
要了解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的现象,必须对这段时间内的宏观调控过程进行剖析。经济增长率下滑的现象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是因为中国经济被认为经不起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像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那样,当经济增长率持续跌至6%左右时,地方的财政收入问题、企业倒闭问题和工人失业问题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经验,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率应当保持在7%~8%左右,如果跌到7%以下,甚至跌到6%以下,都意味着经济增长已跌破警戒线。
为什么会如此?这与当前中国正处于双重转型阶段有关,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或搬移城镇生活、工作,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加之,在导致通货膨胀的诸因素中,成本推进因素和国际输入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抑制物价上升的传统措施也越来越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紧缩带来的副作用则越来越突出,使就业问题不易缓解。这正是当前中国必须确保7%~8%的经济增长率的重要理由。
然而,要防止经济增长率下滑和尽可能让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8%的方式很多,有些措施在短期内的确能促使经济增长率上升,但对国民经济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例如,不顾生态环境,滥采滥伐,新建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又如,脱离现实经济的需要,铺开非急需的交通路线的项目建设;再如,不计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即使亏损的企业也要扩大生产规模,国家给予补贴也在所不惜,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短期行为,由此所拉升的经济增长率,不仅不能持久,而且后患无穷。
在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曾经采取过猛增投资和猛增信贷的做法,时隔五年左右,不妨冷静地总结一下,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利在于促使经济回暖,就业压力减轻;弊在于投资需求的急剧扩大使2010年末时的通货膨胀率难以遏制,而投资需求过大正是增加货币流通量的原因之一。值得讨论的是:第一,结构调整没有什么进展,经济实际上是在经济结构基本未变的格局下增长的;第二,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把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作为战略目标来考虑,而仅仅满足于经济形势的改善和处境的好转,忽略了企业长久生存发展之道在于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由此可见,稳增长必须同调结构相结合。“稳中求进”中的“进”,并不是指突破了8%的增长率,似乎经济增长率越高越好,而是指在经济增长率稳定于7%~8%的前提下使结构调整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使经济增长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什么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标志?根据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这首先反映于结构逐步走向合理,产能过剩现象逐步消除,结构性的短缺问题得以缓解;其次,这反映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取得较大的成效,经济低碳化的目标得以实现,经济和社会都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再次,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取得新的成绩,企业有致力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最后,经济增长模式由过去沿袭多年的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先转变为投资和消费并重的经济增长模式,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再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样,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将会出现如下的良性循环:
居民收入增长→中等收入者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上升→消费倾向提高→市场购买力提高→企业发展和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这一良性循环的出现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但稳中求进和结构调整的结合则是不可忽视的前提。也就是说,不努力调整结构,不仅做不到稳中求进,甚至连维持7%~8%的经济增长率都是不容易的,因为在结构失调的情况下,靠增加政府投资来保增长,岂不又回到五年前的老路了?
宏观经济调控重在微调,正是为了实现稳中求进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方针。主要经验在于:如果采取大松大紧、大起大落的做法,只可能使得经济摆脱不了时而扩张过度、时而紧缩的不良循环老路,即导致宏观决策部门时时刻刻处于紧张状态,忙于处理应急事件,顾不上考虑如何实现战略性任务。这样,又会导致国民经济因大松大紧、大起大落而发生剧烈动荡,或引发较剧烈的通货膨胀,或造成较高的失业率,居民收入难以提高。
三、经济低碳化同样需要宏观调控以微调为主要措施
如何适应国际社会经济低碳化的要求,又如何保证在经济低碳化过程中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同样需要以微调为主要措施。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要知道,当前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二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如果只顾经济发展而不顾生态环境,可能本代人都难以生存;而如果只顾生态环境,那么,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该怎么发展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找到了一条道路,就是二者兼顾,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实现绿色经济。因此以下两种提法都是正确的:一是,经济发展寓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二是,环境保护寓于经济发展之中。从经济发展和经济低碳化二者兼顾的角度考虑,应有如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