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消费需求的创造:扩大内需的核心问题 -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 厉以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9章消费需求的创造:扩大内需的核心问题

第9章消费需求的创造:扩大内需的核心问题

一、扩大民间消费的迫切性

自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在美国和西欧主要国家发生后,中国的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从此以后,国内经济学界为了防止经济滑坡,扩大民间消费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相关的政策建议越来越多。大体上,政策建议者的主张包括:按照宏观经济学家的分析,要拉动经济增长,无非要靠“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现在,出口订单减少,外销市场疲软,看来近期内很难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了,能让出口维持以前那样的速度运行,已经很不容易,要让出口在经济增长中做出更大贡献,那就更加困难。至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易维持下去,理由是:国内当前急需的是结构调整、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如果大量投资而顾不上细致地审查项目,又会像过去那样重复建设,结果,短时间内可能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却又会导致结构失调的加剧,某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又会重蹈覆辙,将来留下巨大的后遗症,使结构调整更加困难。同时,重复建设,而且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会加剧结构失调,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使资源短缺现象更严重了。加之,大量投资会伴随着信贷的扩张,导致货币流通量增长过快,其后果必定又是投资需求过大引发的通货膨胀,迫使政府不得不转而采取宏观紧缩政策,使经济大热大冷,大起大落,大升大降,对经济增长非常不利。因此,一定要认真汲取过去那些年的经验教训,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必须适度,适可而止,切不可患上“投资依赖症”,否则就会引发“投资冲动怪圈”的重复出现。

剩下的就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条路了。消费需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消费需求,另一类是民间消费需求。通常情况下,政府消费的扩大要受到政府预算的限制,所以扩大政府消费并不是随意性的。这里所说的通过扩大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是指扩大民间消费,也就是扩大民间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中国现阶段,民间消费怎样才能扩大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民间消费扩大的根源在于人们收入的增长、民间购买力的增长、人们购买意愿的增强,以及人们消费倾向的上升,即人们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上升。

因此,要扩大民间消费,必须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民间消费的影响

不可否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民间消费扩大的影响是明显的。这是影响民间消费能否扩大的两个基本因素。

首先分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民间消费的影响。

正在进行的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旨在促进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在现有水平上逐步提升,同时要着手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使贫富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最终由金字塔形的收入分配格局,转变为鸡蛋形或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

为此,要认识到现阶段中国低收入家庭之所以贫困和缺少购买力,有不同的原因。对农村居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产权,没有财产性收入,仅靠在承包地上种植粮食或饲养少数家禽家畜出售为生。在农村居民中,不少人外出务工,虽然他们有可能得到一些工资收入,但工资仍是很低的。虽然最近几年工资有所增加,但生活费用也增加了,而工资的调整通常是滞后的。他们怎么不穷困?

对城市居民来说,他们最怕失业或成年后找不到工作,成为无业者。穷人家尤其如此。对他们来说,一旦失业了或长期找不到工作,在各种生活支出连年上涨的环境中,除了靠社会保障和亲友接济外,是无法生活下去的。他们有什么购买力可言?

简单地说,让农民有财产性收入,让城市居民中的失业者、无业者有工作可做,有工资可得,或有其他收入(如做小买卖,凭手艺赚钱),是增加低收入家庭收入的基本措施。

城市居民中的务工者和从农村出来进入城镇的务工者,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工资偏低。而且同物价相比,总是物价上涨在前,工资调整滞后。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雇用农民工和城市务工者的单位通常是企事业单位,受雇于企事业单位的城乡务工者是单个劳动者,在工资标准议价时,前者是强势一方,后者是弱势一方,在市场中的地位和议价力量是不对称的;二是,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务工者多数人缺少专门的技艺,而只是简单劳动力,他们不可能凭自己的技术专长而得到较多的工资,这也是他们收入偏少的原因。因此,需要政府和工会组织出面,使弱势的单个受雇者得到照顾,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消除拖欠工资现象,以及纠正对受雇者的其他不公平待遇。

在影响农民的收入方面,还应当从农产品销售和采购方面着手保护农民的利益。这是因为,单个农民作为农牧产品的销售方处于弱势地位,而采购农牧产品的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双方的地位和议价力量同样是不对称的,在议价时是不平等的。农民出售的农牧产品在价格上通常偏低,这样也就影响了农民销售农牧产品的收入。这也有赖于两方面的措施来补救:一是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牧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同采购商谈判,以增加农牧产品销售者的议价力量;二是需要政府出面替弱势一方说话,防止农民在销售农牧产品过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在社会保障方面,可以进行改革的领域是宽广的。在这里,我们先回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经济学界发生的一场争论。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派是新古典学派,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坎南(edwincannan),另一个是罗宾斯(lionelrobbins)。他们都是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要解决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的主要办法是政府不要干预市场,不要干预企业的行为,只需要企业采取一个人的工作由两个人做,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分,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就行了。与此同时,当时年轻的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和他的同事们向瑞典政府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要缓解瑞典的社会失业问题必须先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具体措施包括:大量修建平价房供出售,大量修建廉租房供出租,使人人有房子住;实行失业救济金制度;教育免费;公费医疗;实行养老金保障制度等。这些政策措施就是瑞典成为福利国家的开始。当时,凯恩斯经济学还没有出台。凯恩斯经济学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1936年才出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开会讨论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西方经济学界两派有关失业问题对策之争。新古典学派和瑞典学派究竟谁对谁错?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新古典学派是错的,瑞典学派是对的。新古典学派错在什么地方?要知道,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分,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这只不过是一个企业用于解决内部人浮于事的办法,而不可能用来解决社会失业问题,因为社会购买力并未因此增长。

瑞典学派的主张为什么是对的?这是因为,瑞典学派的政策建议及其被瑞典政府采纳后所实施的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解除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后顾之忧,生活安定了,人们敢于消费了,于是消费对于经济复苏和失业缓解起了较大的作用。于是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即解除了人们后顾之忧以后:消费支出增长——就业增长——人们收入增长——消费支出再增长——就业再增长……

也就是说,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一些人就业了,有了收入,用于消费,又增加了就业,收入再花掉,更多的人就业了。

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改善民生,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早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解除中低收入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样是扩大民间消费的重要对策。

三、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去和现在长时期内都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拉动为主(又称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其中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如果现在就从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消费拉动为主,消费的力量还不够。如果硬要那样做,经济增长一定滑坡,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降到5%以下,这是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所以我们要从投资为主先过渡到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并重的阶段,再逐渐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的阶段。

不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为例。战后,那里的经济百废待兴,需要大规模建设,投资不可避免地占重要地位。同时,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接着又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个人消费一直是受压抑的。战争结束后,家家要重新盖房子,添家具,买汽车;又碰上新的家用电器普及了。战后,生育率普遍上升,20世纪70年代又赶上了年轻人的结婚潮、育儿潮,消费需求大为扩张。于是转变为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并重拉动经济的阶段。这种情形维持了二三十年。之后,随着人均收入不断上升,才转入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阶段。由此看来,今后中国在持续扩大民间需求的过程中,应由投资拉动为主先过渡到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并重,再逐渐过渡到消费拉动为主,才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可行的。

再说,扩大民间消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靠政府大量发放津贴补助,促成民间消费迅速膨胀,那种做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教训。

一次是在公元前4世纪末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即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帝的那位国王)在重新控制希腊全境以后,渡海东征,击败了波斯大军,灭掉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皇宫中积累多年的金银宝藏全部落入亚历山大大帝手中。这些金银宝藏是如何花掉的?一部分被分发给跟随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讨十多年的退役老兵,作为他们的退役金、奖赏和结婚安家费;另一部分给了跟随亚历山大大帝的退休官员和现任官员,作为奖赏和慰问;还有一部分给了希腊境内各个城邦,作为它们帮助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出人出船出装备的恩赐(斯巴达除外,因为斯巴达拒不服从亚历山大大帝的命令)。结果大量金银流入民间,造成了长达100年的通货膨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得到亚历山大大帝赏赐的人,想购买的无非是各种手工业品、食物、建筑材料、服饰等等,需求如此之大,供给怎么跟得上?到处都是货币追逐商品,物价持续上涨不可避免。历史上的这次教训,是有记载的。

历史上还有一次教训,发生在西欧一些国家。时间大约是公元16—17世纪,个别国家甚至延续到18世纪初。当初,西班牙占领了拉丁美洲(除巴西由葡萄牙人占领以外),一些地方的金银矿被西班牙殖民者开采了,一些印第安王国被消灭了,印第安人王宫和印第安人城镇、村庄全被洗劫一空,大量金银财宝被运回西班牙,所以至今仍在大西洋底发现那时的沉船,里面载有金银财宝。金银运回西班牙后,便成为王室成员、贵族、官员、军官等家庭的私有财产,主要用于购买消费品。但西班牙工业不发达,供应不了那么多的消费品,于是西班牙人的金银很快就流入附近的英国、法国、荷兰和其他一些西欧国家,大量购买当地的手工业品和食品,引起了西欧市场上的物价大幅度上升,并且持续了200年之久。这就是“价格革命”。这个例子同样告诉人们:购买力突然增大而消费品又严重供给不足,一定会造成严重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只有与购买力同步增长的供给,才能稳定地扩大内需。

四、消费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和易变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