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论实体经济的回归
第8章论实体经济的回归
一、实体经济回归的含义
实体经济回归(有的文章中用“回归实体经济”的说法),通常与企业空心化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由于出现了企业空心化,才引起实体经济回归(或回归实体经济)的呼唤,即要求货币资金回归到实体经济中来。
企业空心化是指货币资金纷纷撤离实体经济而转入虚拟经济领域,也就是指实体经济空心化。其表现是:资金从企业撤离了,企业成了一个空壳。在中国,这种情况的发生大约开始于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以后,2009—2010年欧债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使问题加剧了,引起政府、企业界、经济学界和新闻媒体的注意。导火线是带有偶然性的。可能是由于浙江一带从事出口业务的一些民营企业因受到国际市场萧条的影响,资金周转不灵,欠债到期不能偿还,业主们干脆一走了之,这种情况被称做“跑路”。人一走,牵连到与之有借贷关系的、供货销货关系的一连串企业和业主,最终使一些地方陷入经济秩序混乱状态。
在这段时间内,许多制造业企业一直呼吁贷款难、融资难,尤其是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它们呼吁银行不要“嫌贫爱富”,不要置民营企业于不顾。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举行的几次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委员们都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如果听之任之,不采取有效的对策,中国经济的基础就会动摇,因为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可靠的、坚实的基础。
于是,实体经济的回归成为政府、企业界、经济学家、新闻界的共识。
二、为什么资金会退出实体经济领域
关于“为什么资金会退出实体经济领域”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利润率的诱惑
这主要同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领域企业盈利状况有关。
20世纪80年代内,由于当时虚拟经济在中国刚刚出现,还没有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而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实体经济各行各业都赶上了好时机,所以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是正常的。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中国经济转入高速增长阶段,各种产品的产量大增,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盈利已不那么容易了。进入21世纪以后,产量继续增长,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制造业企业日益感到利润空间收窄,如果想继续保持原来的市场份额,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而自主创新绝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需要人才,需要资金,还需要时间。于是企业就逐渐把一部分资金转入虚拟经济领域,认为这样钱赚得快,赚得多。这在制造业企业中有示范效应。在利润率的诱惑下,资金就源源不断地流向虚拟经济领域。
据我们在某些省市的调查,有的地方的有些制造业大型企业,感到成本上升,竞争激化,盈利偏少,决定不如保留制造业大型企业这个平台,以便容易得到银行大笔贷款,然后利用贷款投入房地产炒卖,以便赚更多的钱。
(二)领域进入的难易比较
一个投资者要进入什么行业,既要靠他本人的选择,也要靠他的亲戚朋友的建议。我曾率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在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调查,据工商界人士的反映,新投资者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比进入虚拟经济领域要困难得多。具体地说,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某个制造行业投资建厂的困难是:入该行的门槛高,起始时投资数额较大,在当地需要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本人在这个领域内应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和专门技艺,有一些自己熟悉的骨干职工能为企业的创建和经营出力,而且登记注册的手续烦琐,此外还要有融资渠道,否则资金链易于断裂。相形之下,投资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则要容易得多。比如说,炒股,只要有一笔资金可以动用,头脑灵活些,运气好些,就可以赚一笔钱;又如,放债给熟人,或熟人的熟人,只要自己对借钱人信得过就行了。当然,炒股和放债都是有风险的,但投资于实体经济领域,不一样有风险吗?广东工商界人士在座谈会上的上述发言,是有些道理的。
关于投资于实体经济领域与投资于虚拟经济领域的风险大小的比较,更需要从退出机制和退出难易程度的比较来判断。让我们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论述。
(三)退出投资领域难易程度的比较
投资实体经济领域,进入要难于投资虚拟经济领域,这一点,前面已经讨论了。现在再就退出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
关于投资实体经济领域的风险大小与投资虚拟经济领域的风险大小的比较,主要不是针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为在经营过程中,从事实体经济活动与从事虚拟经济活动都会遇到各种新的情况,客观经济条件会发生变化,国际上也会发生预料不到的大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于实体经济领域与投资于虚拟经济领域相比,风险程度几乎差不多,全凭投资者本人在经营过程中所采取的预防风险的措施得当与否,以及对经济形势走向的判断正确与否。
真正的风险与退出机制有关,或者说,与退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难易程度有关。投资者蒙受损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退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难易。这恰似一个人已经预感到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失,想及早退出,但从实体经济领域中退出却比从虚拟经济领域中退出要困难得多。退出越难,蒙受的损失就越大,这是不言而喻的。
为什么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者难以退出呢?主要是在经济形势严峻时,制造业企业前景不佳,出让工厂,很难找到买家;而在经济形势趋向繁荣时,制造业前景看好,想投资于制造业,想购买一个现成的工厂,却又找不到卖家。
既然现存的工厂难以转卖出去,只好申请破产,但破产的申请要有一定的程序,手续烦琐,再加上清理债权债务关系、遣散职工、处理善后工作等,同样花费时间、精力和资金,所以使投资者继续蒙受损失。
相形之下,一个在虚拟经济领域从事投资和经营活动的人,在预感到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自己不利时,想退出这一领域,却要容易得多。这实际上意味着,从规避风险的角度看,投资于虚拟经济领域比投资于实体经济领域要容易应付时局的变化,因为投资人在退出时没有那么多遗留问题需要处理。
在这里还可以作一些补充。前面已经提到,实体经济领域对新投资者来说是进入难,而一旦进入以后,在经济形势恶化时,退出也难。以后,一旦经济形势好转了,投资者退出后再想进入,那就更难了。因为在制造业领域,特别是在同一个领域,即投资者本人比较熟悉的那个领域,会在同行中受到种种误解,声誉不如以前,业务也不容易开展。
综上所述,这三种情况导致资金宁愿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也不愿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的局面。
三、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转入虚拟经济领域的严重后果
实体经济是一个工业强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基础越扎实、越巩固,今后发展的前景就越广阔。如果资金撤离实体经济领域的趋势不能被遏制,资金撤走的数量越来越大,造成一再提到的企业空心化现象,那么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后果。
大体上说,以下三个严重后果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