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勋贵服软 - 大明:木匠皇帝?那都是刻板偏见 - 柯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83章勋贵服软

十一月二十一,立冬。

距离发生在奉天门外的"骚乱"已是过去两日有余,笼罩在京师上方的"阴霾"也逐渐散去,仅有街道尽头零星尚未洗涤干净的血渍在无声证明着,此地曾发生过一场祸乱。

通过这场暗流涌动的"骚乱",继位不过两月有余的年轻天子终是有惊无险的收回了京营军权,并令姗姗来迟的"白杆军"主帅秦邦屏入主京营。

除此之外,一直在宫中上蹿下跳的"皇贵妃"郑氏也被迁居哕鸾宫,伺候其多年的秉笔太监崔文升则被斩首示众。

通过一番运筹帷幄,朱由校终是彻底站稳了脚跟,不再如之前那般,好似"无根浮萍",毫无安全感可言。

因为心情大好的缘故,今日早早醒来的朱由校相比较平日,额外多吃了些吃食,看的司礼监掌印眉开眼笑,心情畅快无比。

自家这位新天子,无论是城府亦或者心性,都远比同龄人成熟,唯独这身板实在是单薄了些。

来年天子便要选秀大婚,每日除了处理冗杂的政务外,还肩负着绵延皇嗣的重任。

"还是要与太医院知会一声,给天子寻个强身健体的法子。"望着大快朵颐的朱由校,老太监王安口中念念有词。

对于身旁贴身大伴的心中所想,朱由校自是毫不知情,随意用过早膳之后,便领着众人行至位于乾清宫西侧的"南书房"。

在朱由校的授意下,这间空间更大的"南书房"专门摆放了沙盘舆图,方便朱由校与大臣议事。

前日秦邦屏入宫面圣的时候,曾向朱由校言明永宁宣抚使奢崇明或有不臣之心。

对此,朱由校虽是没有第一时间表露态度,但却将其牢牢记在心中,毕竟这场在原本历史上肆虐西南大地十余年之久的"奢安之乱"可谓是耗尽了大明最后一丝元气。

如若西南后方无虞,或许辽镇局势尚有挽救的可能。

放眼望去,篇幅巨大的"大明疆域图"已然被人用红笔着重标注了几个地方,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自然便是位于辽东的"奴儿干都司"。

除此之外,便是位于大明西南腹地的"川贵地区"。

万历十八年,从唐朝开始,于四川播州地区传承了七百余年的杨氏家族开始展露不臣之心,屡次与朝廷产生摩擦。

万历二十四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公开叛明,并以绝对优势击溃了毫无准备的卫所官兵,极大程度上动摇了朝廷于西南地区的统治。

随后两年间,朝廷与杨应龙之间互有胜负,但因随后爆发的朝鲜之役,朝廷将重心转移,故而给予杨应龙迅速壮大的机会。

万历二十八年正月,痛定思痛的万历皇帝决定彻底平定"播州之乱",遂征调四川,湖广,贵州三省人马,并号令川贵土司随同作战。

在绝对兵力的优势下,播州土司杨应龙最终兵败身亡,结束了其家族于播州地区长达七百余年的统治。

在这个过程中,石柱土司马千承及妻秦良玉以及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出力甚广,得到了朝廷的嘉奖。

战后,朝廷将播州改土归流,分别划分为"遵义府"归属四川管辖,"平越府"归属贵州管辖。

仗着这份功劳,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不断招兵买马,肆意扩张麾下势力,从而顺利接替昔日的杨应龙,成为四川境内首屈一指的大土司。

"陛下,"司礼监掌印小心翼翼的声音在幽静的南书房响起,打断了朱由校的沉思。

"英国公及泰宁侯到了.."

提及这两位"国之栋梁"的名讳,饶是好脾气如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脸上也不免涌现了些许愤懑。

前几日京营哗变,乱兵于奉天门外"讨饷"的时候,这两位勋贵可是作壁上观,就算其"有心无力",但坐视京营哗变却是不争的事实。

毫不夸张的说,英国公张维贤及泰宁侯陈良弼二人的"按兵不动",彻底败光了王安心中对他们因"拥立之功"产生的诸多好感。

"宣进来吧。"简单沉吟过后,面色淡然的年轻天子便是点头称是。

对于这两位勋贵主动进宫求见,朱由校心中并无太多意外,毕竟抚宁侯朱国弼,恭顺侯吴汝胤,临淮侯李弘济以及成国公朱纯臣四人眼下正关押于锦衣卫的北镇抚司。

这些自幼锦衣玉食,从未受过半点皮肉之苦的勋贵除却恭顺侯吴汝胤还算有些"骨气"外,几乎是没有半点迟疑,便主动承认了其蛊惑京营士卒哗变的事实。

除此之外,在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的"关照下",这些勋贵还额外交代了不少令人瞠目结舌的"秘辛"。

...

"臣张维贤,陈良弼,见过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过是半炷香的功夫,在一阵凌乱的脚步声中,南书房紧闭的殿门被轻轻推开,两位面容憔悴的勋贵缓缓迈入堂中。

"起来吧。"沉默片刻,年轻天子不辨喜怒的声音在空荡的南书房中悠悠响起。

相比较作为大明天子日常寝宫所在的暖阁,如今这空旷的南书房及角落处悬挂的刀兵,倒是平添了一分肃杀之气。

咚咚咚!

清脆的叩首声响起,两位年过六旬的老臣均是没有顺势起身,对视一眼过后,泰宁侯陈良弼便是率先拱手道:"京营哗变,惊扰天子,臣等难辞其咎,特请天子降罪。"言罢,又是一阵清脆的叩首声响起。

他陈良弼作为"京营提督",无论有何难处,对于前两日的"哗变"都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至于其身旁的英国公张维贤也是满脸苦涩。

自正德皇帝之后,历任大明天子便逐渐倚重京师勋贵执掌京营,初衷自然是为了避免士卒萎靡,但隐隐约约间也不乏与文官对抗的意思。

只可惜,自幼锦衣玉食的勋贵们早已没有了其先祖的半分勇武,实在难堪大任。

"抚宁侯朱国弼,恭顺吴汝胤等人该作何处理?"眼见得眼前两位勋臣并没有像想象中"苦苦哀求",反倒是干脆利落的躬身认罪,朱由校心中的不满也有所削减,转而不动声色的问道。

"蛊惑士卒哗变,惊扰圣驾,等同谋逆大罪,自是罪无可赦!"待到年轻天子清冷的声音响起,英国公张维贤便是毫不犹豫的拱手道。

话音未落,白发苍苍的英国公张维贤又继续道:"京营积弊日久,为恢复军纪,整饬行伍,除却清退军中占役外,还应清退各府荫官。"

唔?见英国公张维贤如此言说,默不作声的司礼监掌印眼神存疑,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

相比较空领饷不操练的"占役",这些出自各位勋贵府上的荫官方才是京营废弛的罪魁祸首。

正因勋贵掌握了京营将校的晋升渠道,这才使得承担着护持京畿之地重任的京营变得乌烟瘴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