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晁补之 - 宋词三百首 - 逸闻 雨潇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宋词三百首 >

第32章晁补之

第32章晁补之

忆少年别历下1

无穷官柳2,无情画舸(gě)3,无根行客4。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罨(yǎn)画5园林溪绀(gàn)6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注释

1历下:今山东省历城县。2官柳:古代官府于河岸或大路两边种柳树,称官柳。后泛指大路旁的柳树。3画舸:装饰华丽的大船。4无根行客:没有定居地、浪迹四方的人。5罨画:用各种色彩绘饰的画。6绀:红青色。

经典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谪贬应天府,告别历下的抒怀之作。词的上片写离别历下。起笔叠用三个“无”字,形成排比,写尽行踪飘零、宦途辗转。继写南山送故人,无限依恋。下片写重归历下景况。写出作者对历下风景之美的深刻印象与眷恋。“算重来”以下,设想今后,鬓影花色,预计主客变迁,不胜感慨。

全词直抒胸臆,借景点染,开首造句新警,结尾巧用典故以曲致幽情,耐人寻味。

相关链接

刘禹锡与“桃花诗案”

唐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王伾和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遭株连,与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到偏远地区当司马。十年之后,诗人终于宪宗元和十年(815)回到长安。是年春天,他借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一事,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明艳趋时之桃花隐喻充斥朝中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入木三分。刘禹锡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到远放,被贬谪为连州刺史。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桃花诗案”。

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刘禹锡再次被朝廷召回长安。这时距因“桃花诗案”被再贬又过了长长的十二年。次年三月,诗人再游玄都观,旧地重游,不禁无限感慨,随即复又吟出七绝一首,即《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坎坷多年而依然故我,豪气逼人、初衷未改。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1惜春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2,小园低槛,壅(yong)培3未就。吹尽繁红4,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5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6。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注释

1林圣予:生平不详,其原词已佚。2幽葩细萼:泛指娇嫩的春花。3壅培:把土或肥料培在材料根部。4繁红:指百花。5芳醪:指浊酒或醇酒。6春瘦:谓春光流逝。

经典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惜春。作者以问发端,起势突兀。“带风”、“伴雨”点出春色内容。“幽葩”三句,极力渲染惜春真情。“吹尽繁红”三句以惜花而写惜春。结尾三句陡然一转,说春本不老,春不知愁,只是人担心春老而发愁。下片写春恨。作者将“功名”、“老来”与“春恨”相比照,点明春恨之情总是脱不开功名无着、青春易逝。

全篇在惜春中注入身世愁绪,融情于理。所谓惜春,正是作者对人生、现实、前途深感不可琢磨的体现。春天在年年岁岁中往复循环,而人则在岁岁年年里一年老似一年。清人黄景仁《卖花声》词云:“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晁补之以“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为结句,或许就有春天永恒而人生无常的忧怀。

摸鱼儿东皋1寓居

买陂(bēi)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zui)2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wo)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3,莫忆金闺4故步。儒冠曾把身误5。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6。君试觑(qu),满青镜、星星7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8。便似得班超9,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注释

1东皋:作者回到故乡闲居,曾在东山修建了“归来园”。东皋即指东山。2沙觜:伸向水中的一片沙地。觜,同“嘴”。3青绫被:汉制规定,尚书郎值夜班,由公家供给新青缣(细绢)白绫被。4金闺:即金马门,汉武帝时学士起草文稿的地方。5“儒冠”句:因为是个读书人而误了自己。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6邵平瓜圃:邵平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在长安城东种瓜。传说瓜有五色,味甜美,当时人称为东陵瓜。7星星:形容鬓发花白。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8浪语:虚语,空话。9班超:东汉时的名将,出使西域,立下丰功,被封为定远侯。在西域三十一年,七十一岁被召回,不久死去。

经典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的代表作,词的主旨是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

词的上片写景:池岸新柳,鹭来鸥聚,月光流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美景的由衷喜爱,从而衬托出他洁身自好的情怀。下片抒情:作者坦荡磊落,气力充沛,表现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及“儒冠误身”的激愤。作者不仅写出园中景色,还叹恨自己为功名而耽误了隐居生涯。词中的“儒冠误身”、“功名浪语”,都是经过宦海风波以后的愤激之词。

全词写景抒情,纯用赋体,语意峻切,格调清迥,境界超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