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苏轼(3) - 宋词三百首 - 逸闻 雨潇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宋词三百首 >

第19章苏轼(3)

第19章苏轼(3)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3。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4。坐见黄州再闰5,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6。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7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8。仍传语,江南9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

1去黄移汝:离开黄州,量移(因罪远贬的官吏,遇赦调迁近处任职)汝州。2雪堂:在黄州东坡,苏轼元丰五年春所建的居室。3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均在作者家乡四川。4“百年”二句:韩愈诗:“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此处意为人生已过大半。作者时年四十九岁。5再闰:苏轼于元封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是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为“再闰”。6老东坡:终老于黄州东坡。7洛水:即洛河,源出陕西,经河南,流入黄河。汝州与洛河相去不远。8莫剪柔柯:不要砍伐柔嫩的柳枝条,此处谓要珍惜彼此的友情。9江南:指长江南岸的黄冈一带。

经典赏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谪居黄州五年之久的苏轼,接到了量移汝州安置的命令。这次量移,并非平反复官,只是酌情移近安置,苏轼的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再一次迁徙之际,政治牢骚与思乡之情交织胸中,思绪万千,心潮难平。这首词正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词的上片写欲归去来兮,却无处可归,只有以亲密的友情来驱散迁徙的苦情,以久愤世路的旷达之怀来取代人生失意和哀愁。下片感慨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全词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表达出苏轼与黄州父老之间珍贵的情谊,以及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双重矛盾心理。

青玉案

三年枕上吴中1路,遣黄耳2、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3。四桥4尽是,老子5经行处。《辋川图》6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7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8针线,曾润西湖雨。

注释

1吴中:此处指苏州。2黄耳:晋陆机有犬名黄耳,在洛阳时,能系书其颈至松江家中,并得报还洛。3莫惊鸥鹭:用“鸥鹭忘机”的典故,出自《列子·黄帝篇》。4四桥: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有四桥为名胜。5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处为作者自指。6《辋川图》:辋川在陕西蓝田,唐诗人王维曾隐居于此,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7右丞:王维曾任尚书右丞。8小蛮:白居易的歌伎。白居易有歌伎樊素、小蛮。此处借指苏轼爱妾朝云。

经典赏析

元祐四年到元祐六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时苏坚为其下属。两人交情甚笃,苏轼治理西湖多得苏坚的帮助。三年之后,送别友人归“吴中”故乡,惜别之情难以自已。

在众多的送别词中,苏轼的这首《青玉案》可谓别具一格。一方面作者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还客居他乡,是为“客”中送客之作。整首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坚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

上片写友人的归里,以及分手前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谆谆嘱咐。虽写送友、恋友、嘱友,但却都含有自己对仕途的厌倦,思念与鸥鹭相亲的心声。下片开首两句借唐代隐逸诗人王维诗画作思归的隐喻,把上片隐含的归隐之情初步明朗化。天若有情天亦雨,天公已经在“小蛮”细针密线为我缝的春衫上洒过几多潇潇细雨,催我回家洗濯衣衫上的风尘雨痕。

诗贵真情,苏轼坦率地将真情真语诉诸笔端,因而成为自宋以来无数读者“爱不忍释”的千古绝唱。

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1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gong)2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3。障泥4未解玉骢(cong)5骄6,我欲醉眠7芳草。可惜8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9。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1蕲水:水名,发源于湖北省蕲春。2曲肱:弯起胳膊当枕头。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3“照野”二句:月光照耀着流过原野、水波弥漫的小河,广阔的天空云层若隐若现。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4障泥:即马鞯。用锦或兽皮做成,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腹两旁以挡尘土。5玉骢:指良马。6骄:壮健的样子。7我欲醉眠:萧统《陶渊明传》说陶渊明醉时对客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反映一种豪放率真的态度。8可惜:可爱。9琼瑶:本指美玉。此处借喻水光月色。

经典赏析

宋词中写小序,从苏轼开始。本词小序,短短五十四字,写得简洁、生动,韵致极佳,将地点、时间、景物及作者的感受交代得清清楚楚,短短数言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优美的短散文。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虽受政治迫害,但仍能坦然处之,而徜徉于山水自然之间,以此作为对现实的抗争和自我排遣。

词的上片描写春夜归途所见的情景,下片写作者迷恋、珍惜美好月色的心情。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身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1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2。玉宇琼楼,乘鸾(luán)3来去,人在清凉国4。江山如画,望中5烟树历历6。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7,今夕不知何夕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9?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10。

注释

1桂魄:古人称月亮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2秋碧:秋日晴朗的天空。3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4清凉国:此处指月宫。5望中:视野之中。6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7“举杯”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8“今夕”句:《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9“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翻然,回飞的样子。10“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此处比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水晶宫,指清澈、明净的月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