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苏轼(1)
第17章苏轼(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1寓居作
缺月2挂疏桐3,漏断4人初静。谁见幽人5独往来?缥缈(piāomiǎo)6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xing)7。拣尽寒枝不肯栖8,寂寞沙洲冷。
注释
1定慧院:一名定慧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市东南。2缺月:未圆的月亮。3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4漏断:指夜深。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有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滴水,层层下注,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内的立箭随蓄水上升,逐渐露出刻数,用以表示时间。到夜深时,壶水渐少,滴漏的声音已很难听到了,所以说是漏断。5幽人:幽居之人,这里是作者自指。6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7省:了解,知觉。8“拣尽”句:“拣尽”、“不肯”两词,含有良禽择木的意思,表达了作者不随波逐流的孤傲品格。
经典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作一写幽人独处无人见,一写孤鸿寂寞无人省,运用双关手法,幽人、孤鸿两两相应,写鸿即是写人,鸿、人一体。托鸿以见人,是作者用意所在,孤鸿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实际是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词中所展现的清空幽绝的境界,也正是作者谪居时愁闷孤独、悲慨难遣的心境的生动体现。词境与心境相一致,艺术上达到了精妙的境界。
作者描绘了一个萧索、冷落的环境,细腻地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词调清冷,静中有动,寓意深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1聊2发少年狂,左牵黄3,右擎(qing)苍4。锦帽貂裘5,千骑卷平冈6。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7。酒酣胸胆尚开张8,鬓微霜,又何妨!持节9云中,何日遣冯唐?会10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老夫:作者自称。苏轼时年四十。2聊:暂且。3左牵黄:左手牵着黄狗。4右擎苍:右臂托着苍鹰。古人出猎时常臂鹰牵狗。5锦帽貂裘:头戴锦葛帽,身穿貂鼠皮衣。6“千骑”句:大批的人马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7“为报”三句: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太守,作者时任密州知州,其职位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8胸胆尚开张:胆气很壮,还有豪兴。尚,更。9节:兵符,古代使者所执,以作凭证。10会:定将。天狼:星名,即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侵略。这里用天狼隐指当时的西夏。
经典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作者在密州任知州。这是作者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淋漓酣畅,一洗绮香、柔弱之态,充满阳刚之美,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也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相关链接
持节云中遣冯唐
据《史记·冯唐列传》载,汉文帝(刘恒)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杀败犯敌。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少了六个首级),获罪削职。冯唐(汉文帝时的一个年老的郎官)向刘恒直言劝谏,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西江月平山堂1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2弹指3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4,壁上龙蛇飞动5。欲吊文章太守6,仍歌杨柳春风7。休言万事转头空8,未转头时皆梦9。
注释
1平山堂:欧阳修在扬州大明寺侧所建,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因而得名。2半生:作者时年四十二岁,前半生已过。3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4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5“壁上”句:指平山堂壁上仍刻有欧阳修亲书手迹。6文章太守:即欧阳修。
7“仍歌”句:再次听到歌伎演唱“杨柳”、“春风”。8空:梦。9“未转”句: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这里意思更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经典赏析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见手迹而感于怀:对恩师的敬仰之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叹。下片因听唱欧阳修词而感叹,感叹恩师的人品学问,而自己前途茫茫人生如梦。词的最后两句说: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深深地埋藏着作者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水调歌头丙辰1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2。
明月几时3有,把4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5,今夕是何年6?我欲乘风7归去,又恐琼楼玉宇8,高处不胜(shēng)9寒。起舞弄10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