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第48章
第48章第48章
【喊出反秦第一声的是陈胜和吴广。秦二世元年,陈胜和吴广等900余人被押送到渔阳戍边,到达蓟县大泽乡时,连天暴雨,不能前行。而当时秦律规定不能如约到达的人都要被处死,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胜和吴广杀掉了押送的官兵,喊出了那句响彻古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义军攻克大泽乡,在陈县建立政权。至此各地纷纷效仿。】
“不可能!”李斯对律令最为熟悉,脱口道:“《徭律》中规定迟到三五天,由文书责骂教导两句;迟到十天,罚一个盾牌钱,迟到半个月罚一副盔甲钱,如果没有去戍边罚两副盔甲钱就算了。许多富户都是干脆不去戍边,直接缴纳钱财布匹。而遇到大雨,无法行走,则免除责罚。”
“丞相可知一副甲胄的钱对于黔首而言也并非小数目,1344个钱!”淳于越来秦国时见过戍边黔首的惨状,押送官兵残暴,对黔首非打即骂;戍边艰苦,一年下来十有八九有去无回,回去的也是体无完肤。
蒙恬在军中,对戍边甲胄之事最为熟悉,算了算,惊叹道:“一副甲胄的钱相当于一个公士一年的收入!”一个公士按例一年有50石粮食。他一直觉得这种处罚太重了,来戍边的都是穷苦人,怎么可能拿得出那么多钱。可秦律就是这样规定的,连陛下都遵循秦律,他也无计可施。
扶苏叹息道:“丰收之年,30钱能买一石米,一石米能供一户三口之家食用一个月。”他悄然瞥了两眼嬴政的神色,只见嬴政凝神看着天幕,薄唇紧抿。扶苏不知道自己的心愿能不能实现:修缮秦律,废除肉刑,减轻责罚。
【按照嬴政时代的秦律,陈胜他们当然罪不至死,也不会有责罚。但是胡亥改了秦律。赵高说‘只有除掉了先帝提拔的人,重用忠心新帝的人,新帝才能高枕无忧’。李斯为表忠心,赶紧上书《行督责书》‘收税越多,官员越贤明’公然鼓励官吏欺压搜刮百姓!】
【胡亥严重破坏了秦律,更要命的是他不是将秦律修正到一条光明之路来,而是一条道走到黑。】
【于是,更改律令后的秦国‘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从朝堂到民间,整个国家再也无力承受君王的暴政。再经过三年混战,当时的华夏简直是人间炼狱,百姓穷困不堪。刘邦登基的时候,都凑不出4匹颜色一样的马。皇帝都这样,何况百姓?】
“4匹同色马都没有吗?”嬴政很难想象皇帝缺衣断食的场景。他一出生就是王室贵胄,尽管年幼之时在赵国受尽赵人脸色,整日担惊受怕,生怕被赵人秘密杀害,阻拦回秦,不过有赖于外祖一家的庇佑,虽然不是锦衣玉食,但也衣食无忧。
【华夏人一直是坚韧的,只要还有一口气再,都不会反抗。这些可爱的人,只要有一口吃食,都会拼死孝忠君王。君王的锦衣华服,权势滔天是由万千百姓供奉的!百姓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秦国强大有赖于商鞅变法,变法让秦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盛的国家,但统一华夏后的秦国千疮百孔,需要休养生息。如果继续按照法家的精神执政,那么秦国这匹脱缰的野马一定会滚落悬崖,摔得粉身碎骨。】
【秦国盛极至衰是源于嬴政穷兵黩武,大兴土木,不惜民力。尽管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有维护稳定的必然性,可确实耗尽了国家的生命力。民力确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需要统治者珍惜百姓,百姓富足自然会拥护君主,自然会保家卫国。如果过度疲民,那民力就会从根源上衰竭。这时就不能阻止天下英雄俱反了。】
【秦国灭亡导火索则是胡亥更改律令,为非作歹,放纵享乐。完全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样子。秦法严苛吗?对于两千年后的世人来说,秦法‘虽严且公,虽苛且正’,方方面面规定得非常详细,也就是说秦律之下的人被管束得非常严重。比如对私自搬动田间的界碑这种小事都有明确规定。诉讼、偷盗、斗殴、凶杀、拐卖孩子、乱丢垃圾、不可抗力、具体事件量刑等等方面细无巨细。同样秦律严苛,肉刑、耻辱刑非常多,动不动就斩、连坐,比如‘道路弃灰者,斩’。当时的秦律严苛是对于散漫惯了的山东六国而言,对于两千年后的人而言确实一大进步。只能说秦律是否严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秦律暴露了一个重要的特点:不惜民力!如果犯一点小错就要被斩杀,断腿断手,那如果后来这人有了改正之心有该如何?所以秦律确实应该修正,给犯错的人一个改正的机会,刑罚不一定要折磨身体,不一定要用肉刑来表明执法的严谨公正。】
“珍惜民力?”这时嬴政思索过但一直找不到方向的问题。这分明就是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若是偏向儒家,朝堂上的法家便立刻跳出来谏言,久而久之他也不再深究了。
李斯脸色煞白,这分明是批判商君变法!可儒家所谈虚无缥缈,唯有他法家一心务实,确切解决君王所需。而且君王只需要高居九宸,维持各方平衡,保证黔首不作乱即可,关心那些愚昧黔首活得好不好做什么?
“陛下,神迹也认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啊!”淳于越兴奋不已,若是秦国能以儒治国,那他们儒生就有了用武之地,儒学才是正道!
——
黑夫顶着烈日在地里给黍除草,今年雨水不够,黍守成应该又不好了。他跟村子里其他人一样,一边干活一边听天幕说那些公侯们的事。
天音说的什么继承制度,暴君暴政,长城灵渠,他都不大懂。秦国灭不灭亡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要是再不下雨这些黍就完了。听二哥说郢地有了蝗虫,老天保佑,可别到雍城来。
好像越到后面跟自己相关的越多?
要是陛下对他们好一点,不要是个成年民夫就去北边修长城,或者去南边打仗,男人都走了,家里的地又该谁种呢?要是赋税少一点点他也满足了,现如今每到春天粮食就不够吃,总去挖野菜吃,可野菜吃了不会饿死,但半点力气都没有,还怎么去种地。
【秦律依照法家,根据秦国实际情况而设置,如果秦灭六国后的秦法不再适合,那是否法家也没有用了?汉朝给出了答案。】
【汉初民生凋敝,国家残破,于是汉初六位皇帝借鉴秦朝灭亡经验,选择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恢复发展生产力,让国家先缓过气来再说,‘十税取一’就是最好的例证。随后家底攒下了,国库有钱了,也就是汉武帝时代,那就有了大规模对外征战、修建河堤水渠的资本,从民间选取人才,充实朝堂,替换世袭的王侯将相,给平民一条上升道路,也就是希望。有了希望才有人拼命。随后,等钱花完了就立马停止,将国家方向再次转到与民休息上来,如此往复,方能长久。】
【一句话,战乱时用法兴兵打仗,立国后用儒教化民众。纯粹的法和纯粹的儒都是有问题的,只有‘霸王道杂之’,‘缘饰以儒术’,以法为内核,以儒为外衣,能取得成功,这是强汉给出的答案。】
“对啊!就是这样!”
嬴政想明白了,单用一样长久以来会出问题,六国之民暂且不适应秦律,心中也没有自己这个皇帝,没有大秦才是正统的意识,就应该教化。可法家著作中没有一项支持开民智,并且疲民之术怎么看都有理,结果导致如今秦国人心不稳,没有归顺之心!
正如天音所言,他必须赶紧转变战略方向,将重心放到与民休息上来。
李斯如今只有一个想法——“完了”,他没有把儒生赶出朝堂,还要跟他们永久共事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秦朝可以模仿汉朝的路子,但总归情况不同。汉初面对的是战国怀念故国的贵族都死得差不多了,要么就是彻底归顺能给他们发挥才能空间的刘邦,百姓只需要吃饱穿暖,对于皇帝是谁并不关心。】
【如果在秦朝又当如何?六国刚刚灭亡没几年,反动势力在暗处等待实际。杀了旧贵族,人心浮动,不杀,又是隐患。更何况秦国朝堂已经饱和,没有空闲位置给那些有才之士发挥作用,朝堂只能调整,无法大动。民间粮食生产就那么多,农具不革新,粮食产粮上不去,农民劳苦一年,到头来还要把大半粮食上缴国库,自己只有饿死,他们能向着秦朝皇帝?】
【本期直播到此结束,下一期主题‘华夏最大败家子——大怂’,观众老爷们自备静心丸,降压药。】
赵匡胤见天幕上的字,表示摸不着头脑,“谁的国号用‘怂’啊?朕的大宋与之同音,真是丢人!”
赵桓在纸上端端正正写了几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得了赵匡胤的夸赞,胆子也大了起来:“神仙会不会弄错了?怎么可能用这种字眼当国号呢?”
赵匡义摸了摸他的头,颔首道:“桓儿言之有理,不过总归是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