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第80章
第80章第80章
赵匡胤无奈接受了大宋必亡的事实,他只是希望体面一点,不要太过难堪。当然,他并不奢求有类似诸侯武侯、姜维、刘谌这样的人为大宋收场……
【并非所有的士大夫都是贪生怕死、茍且偷生、无益国家之徒,在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真的用一生践行了儒家最高道德。他们告诉世人,孔孟之道,并非是前人口嗨的空中楼阁!】
【汉有诸葛亮,唐有杜工部,而宋末,有三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身材高大魁梧,却生得眉清目秀的男人。他不急不缓地走上刑台,手脚都被镣铐束缚。他梳着汉人发髻,身着已经残破老旧的宋朝官服,在一群披发左衽的蒙古人中间尤为突出。
“文公,你还有什么遗愿?”忽必烈还是不甘心,蒙古人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可惜前有钓鱼城,今有文天祥,宋人看似软弱,可里面的硬骨头当真硌牙。
他又劝说道:“你难道不想跟妻子女儿团聚吗?陆秀夫已经带着小皇帝跳海而死,你没有了君主,还坚持什么呢?你这样的人才,大元求之不得啊。”
文天祥环顾四周,确定了南面的方向,淡淡道:“身为大宋宰相,岂有侍奉二主的道理。”
说罢,朝南面行跪拜之礼,‘臣以身殉节,报国至此矣!’随后赴死。
【文天祥,一个用切身行动说明了何为‘仁至义尽’的人。他对大宋,仁至义尽。这四个字也被篆刻在他的墓前牌匾上。】
【‘仁至义尽’四个字,是个人都能轻轻松松说出口。但是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做到?文天祥做到了,甚至做到了最高标准。】
【宝祐四年,二十二岁的文天祥高中状元。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忽必烈率兵渡过了长江,猛攻鄂州。鄂州,当年岳飞屯兵所在地,目的在于北伐便利,又能拱卫临安。而蒙军已经渡过了长江天险,临安城内乱做一团。】
【大部分人是观望态度,皇帝身边的宦官劝说皇帝再次往南迁都,朝中无人敢反对。文天祥怒不可遏,写下万言书,请皇帝斩杀奸臣,与临安百姓一起抵御蒙军。他得到的回应是没有任何回应。文天祥当即罢官归乡。】
【两年后,文天祥再起被启用,还是因为谏言斩杀劝说南逃的宦官无果,再次辞官归乡。接着又是启用,又是因为劝说皇帝勤政,又双叒罢官归乡。据不完全统计,文天祥至少愤然罢官六次!】
赵恒忍不住笑了:“文天祥有个性!真是犹如草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罢官,启用,罢官,启用,循环往复,他得多厉害才能被朝廷一直惦记。”
“这可是二十二岁的状元!”赵佶惊叹不已,要知道尽管大宋朝进士及第比唐朝来得容易,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还是存在的。
二十二岁,大多数人恐怕连秀才都没考中。
这文天祥,绝对是神童!
“真想与这样的人才一起谈诗论道啊。不过,这人性格也过于刚烈了些。”
【德祐元年,也就是南宋灭亡前四年,南宋十三万军队完全抵挡不住蒙军的进攻,全军覆没。皇帝赵显才四岁,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发出,《哀痛诏》,号召英勇之士率兵勤王。文天祥得知,为国家的遭遇而哀痛,当即变卖全部家产,招募士兵,策划勤王。】
【可是,元军迅速包围了临安城。尽管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之士还在苦战,谢道清决定带着赵显投降。同时认命文天祥为大宋右丞相。在赵显退位后,忽必烈发布《归附安民诏》,要求南宋宗室全部迁居元朝都城燕京。而抗元代表文天祥也被要求在内。】
“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又来了!”赵桓心惊胆战,金人残忍的行径又浮现在他脑海里。同样是围困都城,同样是皇帝投降,同样是废黜赵氏,同样被掳北上!
赵匡胤叹息道:“北方的部族真是一脉相承,一定要把‘战利品’都带走才算安心。”
可是死了倒比活着好,与其活着受|辱,不如一死了之!
而据他所看,元军绝对是比金军更可怕的敌人,虽然他们一样烧杀抢掠,但元军首领竟然会下安民的诏书,这不就是汉人行径!
他们要用汉人的方法统治汉人!
【文天祥逃了出来,并且拉起队伍继续抗击援军。可他毕竟是个文人。】
【自从战国时代诸侯国竞相变法以后,文武官职便有了明确区分。文官武官分工明确,很少出现对外带兵打仗,对内行政治理的臣子了。当然在宋朝之前的各个朝代都有能文能武的臣子,比如霍光、诸葛亮,甚至唐朝有边疆军功卓著者会被擢升为朝堂宰相的习惯。】
【当然宋朝有辛弃疾,但宋朝有几个辛弃疾?】
【宋朝文化太过昌盛,对唐末军阀割据矫枉过正,文人取向与文弱,并以瘦削沉静为美,一改前朝丰腴健硕的审美。宋朝开始,文人腰间不再佩剑,出门不再骑马而是乘轿。原本儒家所推崇的上马能杀敌,提笔能治国的文人形象也不复存在了。】
【所以,尽管文天祥在抗元一事上耗尽心力,但终归是胜少败多。他辗转流离在闽、广地区,寻找流落南方的小朝廷。此时以陆秀夫为代表的抗元集团已经拥立赵昰为帝。这一年,赵昰才七岁。】
【接着,文天祥在南方辗转抗元复国,犹如星星之火,眼见能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这让忽必烈大为恼火,下令集中兵力对付文天祥。三路兵马进宫赣州、泰和、永丰,空抗议战损失惨重,妻子儿女都被元军俘虏。】
【南方失守了,还有更南方的岭南!他又在深山密林里拉起抗元的队伍。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流亡小朝廷的消息了。】
【南宋灭亡前一年,文天祥不敌元军,不幸被俘。】
“末世之中,包含家国情怀的人才最可悲。”李世民对能人贤士完全没有抵抗力,恨不得他们都生在贞观朝才好。
【在他被俘虏的三年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具象的表达。】
【尽管忽必烈对文天祥的抗元举动恨得牙根痒痒,但他还是喜爱文天祥的才能和品性。于是,长达一年的劝降开始了。】
【第一个劝降的人叫留梦炎。是赵显时期的宰相,随赵氏宗亲一起被掳至燕京,降元,官至元朝宰相。由于身份官职都足够尊贵,他降元以后变成了元朝用来招降宋臣的带头羊,帮助新主子劝降了一批又一批南宋朝臣。直到他遇到了文天祥。】
【值得玩味的是,似乎元朝统治者对留梦炎也不怎么尊崇,在元人编撰的《宋史》中,没有此人的传记。相反,抗元的文天祥却有自己是传记,并且被元人大书特书,赞扬文天祥是宋朝进士中的功高者。】
【第二个劝降的人是赵显,也就是被祖母带着投降元军的小皇帝。退位的皇帝对此臣子劝降,文天祥也算是古今第一人了。】
【赵显失败了。】
【后人又嘲笑文天祥愚忠者,如果文天祥真的愚忠,那么宋朝皇帝劝降的时候他为什么不同意?要知道忽必烈爱才心切,留梦炎无才无德的人都能被委以重用,更何况是文天祥呢。究其根本,文天祥效忠的是华夏江山,华夏百姓!】
【第三个人是阿合马,忽必烈心腹,理财天才。劝降失败。】
【第四个人是孛罗,忽必烈心腹,元朝重臣,劝降失败。】
“高官厚禄的诱惑,金银珠宝的收买都失败了,果真是忠贞之士。”赵匡胤赞叹道,没想有如此坚韧的人为大宋送终,他除了哀伤,竟也有不少欣慰。
赵匡义忽然觉得如果他跟文天祥站在一起,一定会自惭形秽。文天祥是品性高洁如日月,然而自己……
【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吧。忽必烈想起了文天祥的家人。】
【第五个劝降的人是文天祥他妻女。他的两个女儿和妻子都在燕京为奴为婢,他一旦投降,他们一家人就能团聚,还能享受荣华富贵。文天祥见到了被折磨得不成样的妻女,一家人抱头痛哭。面对女儿的哀求,文天祥还是拒绝投降。】
【后来在他写给妹妹的信里,他也为妻女的遭遇而心痛,他知道自己对不起她们,但他无法背弃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