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第85章
第85章第85章
【朱元璋绝对是最重视宗法的皇帝,按照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而言,朱祁镇本应该是个小小藩王,当不了皇帝,祸害不了大明。但为什么会成为一代堡宗呢,事情还要从朱标开始说起。】
【朱标,华夏史上地位最稳固的太子。他与朱元璋的关系与其余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有天壤之别。】
【父亲对儿子不设防,完全信任儿子。如果朱标要是有心当皇帝,想必朱元璋二话不说就禅位。皇帝不防范打压太子,二十多个儿子中,最宠信的就是太子。这样的皇帝与太子关系,古往今来就几个能做到。就像刘备刘禅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一样,‘古今盛轨’。】
李亨等众多被父亲猜忌的太子都要哭了。天底下还有对太子放心的皇帝吗?就连秦皇汉武这样的千古一帝都会因为继承人问题把朝堂上上下下都折腾一便!
为啥朱元璋不是他们的父亲呢!
【太子敬重孝顺父亲,甚至总是规劝父亲的不当措施,而且不是劝谏的语气,纯粹就是顶嘴!】
【比如朱元璋宠爱的妃子去世了,他很伤心,为了表示对妃子的重视,希望太子穿孝衣。朱标很不乐意,他说‘父母都在世,为什么要穿孝衣,这不是诅咒父母早死嘛。而且自古大夫以上就没有给庶母穿孝衣的道理,何况是皇帝的儿子。’说完撒丫子就跑。朱元璋很生气,拿着宝剑就追过去,结果还追不上。朱标边跑边喊‘你拿小棍子打我还行,那剑砍我当然要跑。’】
“小仗受,大仗跑,孝也。我没说错啊,孔夫子的原话。”朱标笑道。
朱元璋哼了一声,“不省心的混小子!”
【不知道李渊得知朱元璋和朱标和睦的父子关系会不会流下嫉妒的泪水。毕竟大多数时候,皇帝要砍太子,太子要么跪下来痛哭求饶,要么连同党羽谋反争一线生机。】
【比如李亨肯定只有顶着满头白发求饶,李世民肯定带着天策府众将夺位。】
“已经流了!”李渊在心里默默地说。
二郎才没有朱标那么孝敬自己!本来按照原有的历史,如果自己再支持大郎,连同大郎跟二郎着干,杀兄宰弟逼父就是他们父子四人的结局!
李世民揶揄地看着父亲,心道“你也没有人朱元璋那么信任儿子啊。朱元璋是个好父亲,你呢?用长孙无忌的话说,就是自私不顾大局!”
【然而就是这样地位稳固的太子,他没了!】
【继早年丧父,中年丧妻之后,朱元璋又老年丧子。还是最宠信最有能力的嫡长子!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功亏一篑,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六十五岁的朱元璋得知朱标死讯的那一刻在想什么了,但从可以通过史料推断——痛不欲生。】
“我大儿子没了?我白发人送黑发人?”猛地听到这消息,朱元璋罕见地目瞪口呆,“天妒英才!”
他与朱标四目相望,只觉得心被耗子小口小口撕咬着,眼睛酸胀,泪水却怎么也流不下来。
朱标安慰父亲到:“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天命难违,爹不必难受。早做打算才是。”
马皇后握着丈夫的手,无言安慰。这是他们寄予厚望的长子啊,不到四十就没了,换谁不难受呢。
【朱标一死,朱元璋固执己见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且为了朱允炆开始大开杀戒,将一切隐患连根拔起。朱元璋处置贪官污吏的法子确实够狠,但他嗜杀之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也就是这个时候,朱元璋给明朝买下了祸根——朱允炆不是立业之主,更不是守成之君。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也对自己的安排不放心,他一遍又一遍询问朱允炆将来登基了怎么治国,得到的回答都非常满意。】
【比如藩王问题,朱元璋问朱允炆,如果你的叔叔们造反了,你该怎么办。朱允炆的理论回答是:以德服人、以礼约束、削减封地、控制封地、拔刀削藩。】
【但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他亲手培养的孙子完全没有继承到朱标的优秀基因,等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开始了又蠢又坏的操作。】
【谁又能想到朱允炆不学爹不学爷爷,学安史之乱的李隆基,靖康之耻的宋徽宗!】
朱标嘴角微抽,“说得没错,完全就是标准答案。看来这小子书读得不错,他到底做了什么,更晚年的李隆基,宋徽宗一个档次。”
如果换做自己,也会按照朱允炆说的这么做。
而朱元璋迅速冷静下来,不一会就从天音透露的蛛丝马迹中拼凑出了未来的全貌。
开国将领都勇猛,自己和朱标能压制得住他们,可以让他们成为大明的利刃。可朱标早逝,自己又年长,半截身子入土的人,没几年活头了。而皇太孙年幼,又拿这群爷爷叔叔辈的悍匪怎么办?
“要么谋朝篡位,要么挟持幼帝掌控朝堂。”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自己想见到的。“只有杀了。”
太子正妻常氏,常遇春之女,蓝玉的外甥女,生有嫡长子朱雄英,她生下的儿子就是勋贵集团的代表,将来注定是要偏向勋贵的。
太子次妃吕氏,三品文官吕本的女儿,生有庶长子朱允炆,她生下的儿子也就是文官集团的代表,将来肯定也是要偏向文官的。
正因为两股势力在孙子背后,也让他有些头疼。而且常氏身体不怎么好……
【人走茶凉,朱元璋父子尤其是朱标,就是对不起常氏。常氏死后,她生下的嫡次子还在的情况下,硬是扶正吕氏,把朱允炆升级成为嫡长子。而且让吕氏抚养朱允熥,后妈养原配的儿子,性格要么嚣张跋扈惹人厌恶,要么懦弱不经事。朱允炆就是朱元璋最好的选择。】
【后来朱元璋把朱允熥册封为吴王,就应证了朱元璋自己的心思,他明白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不地道,对不起朱允熥。吴王的封号可是朱元璋当初的封号!】
朱标闻言沉吟片刻,他确实更喜欢文弱可爱的吕氏,但也尊重发妻常氏。而且为了安抚文官,弥合南北人心,他对吕氏当然不会差。
如果常氏去世了呢?
那自己对她生的儿子没有太上心也说得过去。而且按照天音所说,吕氏把朱允熥养成那副性子,自己怎么可能喜欢这种毫无进取心的儿子。
【为了给朱允炆铺路,以蓝玉为首的勋贵集团也注定无法活跃在大明朝堂上。而他们一死,朱允炆手里没有猛将,当然无力挡住蠢蠢欲动的藩王。】
【朱元璋对藩王都是防范和任用并重,即限制藩王的兵力权利,不让藩王掺和朝堂,为大明天子戍边安民,又给了藩王优厚的待遇。只要不作死,藩王的生活上水平理论上就是锦衣玉食的级别。】
【问题是朱允炆太过废物,他的削藩政策让原本没多大想法的藩王们忍无可忍,最后朱棣以藩王的兵力直接打进南京,可想而知朱允炆有多废物。】
“朱允炆所说的都没问题,还能操作成怎么样子。”朱元璋满脸不悦,分明就是自己死了儿子不听话,仗着身份敢欺负侄子罢了。
再者,学学人家汉武帝削藩,现成的例子摆在哪里,照抄也就会了。他才不信朱允炆会做出什么奇葩事。现在看起来朱允炆挺好的,有两分朱标的风范。比病弱的长孙朱雄英机灵多了。
所以侄子手里没有猛将事小,叔叔欺负侄子事大!
【明初藩王的情况是什么呢,当时的藩王有一块土地,但没有治理权。藩王们在地方上没有行政权,俸禄走的是中央户部,所以藩王也没有资格对封地内的百姓收取赋税。而朱元璋五个嫡子,朱标是太子,之后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被分封到长安、太原、燕京、开封,前面三个都是北方军事重地,为的是抵御北方异族,所以他们有节制边军的权利,手里的部队是王府三卫,并且严格限制人数,三千至一万人。】
【换句话说,明朝藩王没有行政权,没有收税权,没有军事权!这局面,换成汉初的皇帝,早就谢天谢地了。而朱允炆面对大好局面直接下死手!】
“这些藩王都没多大权势,朱允炆怎么还去削藩?”朱棣想想就憋屈,幸好自己的徐达的女婿,在燕京军队中有岳父的势力,自己才能出兵鞑靼,换了一个藩王,早就被当猪养了。
他质问道,“已经算是个富贵闲人了,朱允炆还削藩,这不是折腾人吗!”
他实在好奇,就朝廷那么多军队,还能让一个藩王夺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