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搜捕(上) - 英台大大带我飞 - 林知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第21章 搜捕(上)

那嘴唇如此柔软,好似一片羽毛、一片花瓣拂过。

呼吸吐出的气息落在脸上,热得发烫。

鼻端萦绕着他身上淡淡的艾叶清气,和皂角清香,胜过人间一切香料。

门外远远地有脚步声传来,祝英台猛然起身,后退了一小步,又看了一眼躺在床上无知无觉的马文才,转身走出门去。

三七端着醒酒汤走来,瞧见他,俯了俯身子,道:“祝公子,你回去休息?”

祝英台点点头,表情平静,道:“你快去瞧瞧逸华,他把自己外衫脱了。”

三七睁大了眼,“哎哟”一声,快步走进马文才房间。

祝英台步履平稳,走回自己的房中,反手关上房门,长长出了一口气。笼在袖中的双手一直下意识地握紧,指节都有些泛白。

他和衣躺在床上,忽然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嘴唇,粲然一笑。

端午之后连着好些天,书院似乎都还停留在节日的热烈氛围中。学生们最爱做的,就是晚间聚在一起作诗,有时候还会饮些酒。

作诗的主题,自然是屈原。不知从何时起,世人便流传端午乃屈原投江之日,文人墨客都爱借此抒发自己忠君报国的心志或不得志的抑郁。况且如今这大楚朝,被逼退居南方,半数国土落在他人之手,朝堂亦纷争不断,极适合作诗吟诵。

端午第三日起,书院里便出现了一卷不知从何处得来的端午诗选。其中的作者大多是在文坛有些名气的清流志士,这些诗作似乎是他们于端午相会时所作。

马文才三人也都看过或听人念过这些诗。梁山伯只道这些诗作得好,用字精卓,立意深远。但在马文才与祝英台看来,这其中有许多诗的政治意味太浓,就差指名道姓骂国君昏聩、齐家把持朝政狼子野心。

越看,他们两人心中越惊。这些诗连他们书院都人人知晓,齐家和皇帝还能不知吗?

以齐家的心胸之狭隘,他们岂能容忍这些人的指摘诟骂?

“这些诗到底是从哪里流出来的?”祝英台皱着眉,表情难得的严肃。

“周先生竟然没有管束?”马文才也很奇怪。

“周先生恐怕还不晓得,”梁山伯道,“这些都是学生们私下传阅的,说是‘禁诗’,所以不曾有人拿到先生们跟前。”

祝英台嗤笑,道:“若真是‘禁诗’,民间哪得流传?只怕是有人为哗众取宠,故意说的。”

“一个不好,这些诗是会要命的。”马文才叹口气,道,“不行,我要去找周先生。”

祝英台点点头,道:“我与你同去,也该叫周先生严查一番。”

果如梁山伯所说,周先生竟真的未曾在书院里见过或听过这些打着“禁诗”名头的端午诗。

当马文才和祝英台将书院中的吟诗盛况一说,老先生的脸色都灰暗了几分。

“唉!愚蠢!愚蠢之极啊!”他眼中似乎有一瞬间冒出了点水光,不知是在说谁。

“这些诗我早已听说,只以为书院里这些学生没那个途径拿到,所以也没有多加在意,谁承想……”他又是一叹。

马文才与祝英台偷偷交换了一个眼神,静静站在一边不出声。

周先生过了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抹了把脸打起精神,道:“你们先回去,见到这些诗就都烧掉,也千万不要同他人说起。这书院,老夫是该好好约束了。”

很快,书院有了动作,周先生开始严查听课考勤,禁止学生饮酒。若有学生聚会,他也会叫人去看着。书院风气一时为之一肃。

不过这些还不能影响端午诗选的流传,周先生也晓得不能明令禁止,那反倒会叫学生们愈发好奇。他只是将几个领头的都叫去私下谈了谈,也不知他说了些什么,这些学生都红着眼睛离开,再不提端午诗选。周先生也据此找到了诗选在书院里流传的源头。

那个学生端午回了趟家,从一个外地远亲那儿见到这诗选。由于诗本身都写得好,又传是“禁诗”,他便忍不住偷偷带到书院里同几个好友炫耀,之后便爆炸式地流传起来。

周先生最后又出了个大招,书院大考。暗地里有流言,说考得好的有奖,考得不好的,说不定便不能留在书院了。

有此事当头压着,学生们只得乖乖收敛心思,一心读书。周先生借此机会严查了一番学生们的闲书,将端午诗选夹在那些杂谈小说、春|宫图画中一起收了。

这一次便找到了近十卷端午诗选的抄本,周先生是直后怕。若是叫有心人知道,他可万万护不住这些学生!

祝英台和马文才见周先生行事利落,短短两天,书院里便一派苦心读书的气氛,他们也松了一口气。

书院里无人再提端午诗选的事,外面却截然另一幅模样。

马家送了信来,说外面端午诗选闹得沸沸扬扬,连贩夫走卒都能念上一句两句。他们叮嘱马文才,不要理会这诗选,见了便烧掉,听了便当做没有听到。祝家也特意遣了一个心腹,同祝英台说,如今齐家背地里似乎有些动作,叫他留在书院里,不要有任何动静。看样子,形势有些不妙。

没过两天,周先生突然到他们不厌居中来,面色很不好看。

他单独与马文才、祝英台三人进了书房,将其他人都赶了出去,连阿成都没留。

他犹豫了几番,艰难开口道:“老夫,有一事想请二位帮忙。”

马文才心头一跳,连忙道:“先生何出此言,先说罢,若有我们能帮的,必不推辞。”

周先生见祝英台老神在在地坐着,不发一言,面露苦涩,道:“老夫也晓得,这个请求实在有些强人所难,只是眼下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求到你们这儿了。”

马文才看他这么低声下气,难受极了。周先生是师长,学问精深,师德亦好,他又想说什么,却被祝英台在胳膊上一按,止住了。他见祝英台微微摇头,还是选择合上嘴。

周先生停了一会儿,低着头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缓缓说起近日发生的事。

自他严加管束整个书院后,他甚至连内外通信也看管起来。除了祝、马这两个世家子弟,其余学生收到与发出的信件都由他审阅过才得交予学生或寄送出去。其中果然还有一两封提及端午诗选之事,言语间还大加赞赏的,直接被他烧了。他还特地与涉及的学生交代了这事可能带来的影响,便是为了九族安宁也不得提起。这样的学生,他都特意找人暗地盯着。

然而,书院外风波渐起。

端午诗会中,有几个是他以前的旧友或学生。自他离开朝堂,明面上与这些人都断了关系,但暗地里还是偶有联系。这两日,他接连收到两个老友的消息,说是当日参加诗会的人里,有好几个已经无人能联系上了。他们心中不安,希望能来他这里避一避风头。

说到这,周先生看向两人,目光中满含希冀。

当年他被齐家所迫,一家老小一度无以为生,是几个老友偷偷接济救了他一家性命。如今,他绝不能见他们有难却袖手旁观。

祝英台笑得得体,道:“周先生,这可是给我们两个学生出了个大难题啊。学生如今只带着书童在这书院求学,如何能帮得上忙呢。”

周先生连忙道:“老夫晓得这事很是为难,只想找个地方将他们藏起来,躲过这一阵便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