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长着和我们一样的面孔” - 秦岭的兰花 - 三只虫儿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秦岭的兰花 >

第48章:“长着和我们一样的面孔”

也许,在秦岭的深山中,有比宝藏更珍贵的东西。

吴珠说出了自己的猜想,但是她不知道那更珍贵的东西什么,她觉得,真菌类的物种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那也不会吧。”塔子说道,他似乎在想什么,过了好半天,塔子才静静地说了一句,“你为什么觉得和真菌有联系?”

直觉呗!”

“你的队伍中有两组人,一组看起来像是退休的老哥们儿,一组是一对情侣,然后到秦岭里采蘑菇?”塔子苦笑道,“唉,这……”

不用塔子说出质疑,吴珠也觉得挺有意思的。

“对了。”塔子低声说道,“我昨天去了一下二郎庙保护站。”

二郎庙保护站位于华阳镇的正北方,位于傥骆道兴隆岭的西侧,与另外一条褒斜道之间,有几条峡谷相连,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山谷名为大箭沟,大箭沟很长,很多野生动物在大箭沟里生活。

二朗庙保护站与西边的好几个保护站不太一样,那几个保护站是专门针对大熊猫和华南虎这种大型的珍贵哺乳类动物而设的,那些保护站就是为了对熊猫之类的进行跟踪保护的。

二郎庙保护站有对秦岭所有生物(除了大型哺乳类生物)的统计工作。因此,二郎庙保护站也是秦岭保护中,外聘人员最多的站点,塔子本身就挂着二郎庙保护站“志愿观察者”的牌子,虽然补助高,但也正是有了这块牌子,塔子在率队游玩时,行动路径变得更加“灵活”。

“你见过马工吧?”塔子问道。

吴珠想了半天,想起了二朗庙保护站马工的模样。马工年过六旬,身材魁梧,头发却已经完全白了,他喜欢穿着一套迷彩服,在竹林里穿梭时,就像一只穿了迷彩服的大熊猫。

马工其实可以退休了,但代替马工的人,眼下还没有找到,因此马工依然留在保护站里。

吴珠答了声是。

“马工说,秦岭的真菌的确在增多。”塔子又说道,“而且是不分种类的增多,他说有很多人找到要真菌的资料,他尽量把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真菌的资料,全部都传给对方。”

吴珠又哦了一声。她突然间想到了,十几年前自己见过的常桥桥,也是前往秦岭来寻找真菌的。

真菌这个物种,在秦岭中真不是什么珍稀物种,包括那种刷把菌。

奇怪,为什么自己在这个时候又想到了刷把菌。

“我想跟你说的事,其实也挺怪的。”塔子说道,“你知道马工跟我说了什么,他说他刚刚收到一个以搜集真菌为主的探险队的资料,吴工说,当时他看到了那些探险队员的身份,也大吃了一惊。”

吴珠没有说话。

“马工是老秦岭了。”吴珠在心里说道。

没错,马工是老秦岭了。老秦岭的意思是,马工从小就在秦岭中长大的,上完学之后,马工恰好又被留到秦岭中工作。四十年前的马工,也是从外聘干起来的,马工最初的工作是保护大熊猫。当年秦岭的大熊猫还有被猎杀的。

吴珠想到了自己与马工的第一次见面。

“我本来只是一个外聘工,你想不明白,对吗阿珠?”马工笑嘻嘻地看着吴珠,那时候的吴珠已经上高中了,马工还是五十出头的模样。

“我知道的。”吴珠也笑嘻嘻地说道,秦岭这地儿的山民们,只要住在陕西省内,说远一点大家互相称对方老乡,说近一点都是门邻,“马大爷您当年的成绩可好了。”

“好也没有用。”马工说道,他当年没有上大学,而是重新回去读了中专,偏偏家里出了事,考上了中专也没有学费,就只能留在家里呆着,凭借着自己学过的知识,成为一位保护站的外聘工。那年头,有人经常到秦岭里猎杀大熊猫和华南虎,一张熊猫皮在四十多年前,能卖十万元。

十万元是个什么概念,你知道那些年的工资只有五六十元吗?抵上一个正常工作十五年的工资。利可令智昏,也可让人犯罪。

马工当年虽然只是一名外聘工,却帮着警察成功抓获了一个以偷盗熊猫皮、虎皮和虎骨的犯罪集团,也正是有那次成功的经历,马工最后留到了保护站里。

“你以后想到保护站里上班?”马工笑着说道,“阿珠,我是没有意见的,不过我们保护站的招聘,不是由我来负责。如果没有办法来上班,你可以不要怪我啊。”

马工就是这样,永远一副笑嘻嘻的模样。吴珠有些时候觉得马工有些虚伪,有些时候却认为,马工对自己的位置和能量看得很清楚,他很少开口去麻烦别人,在二郞庙担任保护站主任时,每天早上,都是自己打水烧开水,连泡茶扫地这种事,都是马工抢着替别人干。

马工也很少在这样的事情上帮助别人。

从记忆里回来后,塔子又告诉吴珠一件事。

“最近有三批以‘观察真菌并收集资料’而来的队伍。”塔子顿了一下,他不知道该怎么说,自己也只是推理,没有相关的证据,“我觉得,这三批人都不太对头。”

吴珠又哦了一声。

“来秦岭玩的游客,哪儿最多?”塔子又问道。

哪儿最多,最多的就是老陕。西安人都把秦岭当作后花院,不过西安人去的秦岭,那就是一个安逸的去处,道路都是铺好的木栈道,没有任何风险。不过有时候站在半山腰上,能看到太白山的最高峰拔仙台。

陕北人也喜欢来玩,内蒙、宁夏,东北人也来。东北人说,想看看秦岭与大兴安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其次,江南的人也有,他们多半是驾车而来,顺着高速路和省道游玩,遇镇则停,买点东西再玩一玩,他们喜欢看秦岭的红叶,喜欢看满山的杜鹃花(哪怕花期已过),喜欢拍照片和买土特产,还喜欢吃特别辣的食物。

江南的人,一般不会到秦岭深处进行深度游的。

“九月十月,最美的季节里来的年轻人不是很多,我说的年轻人,就是五十岁以下的。”塔子又解释了一句。

吴珠也苦笑了一下。

大家都有工作,在这两个月份中,往往是私营企业最忙碌的时候,工人们有年底的订单要完成,管理人员要做帐做报告;所以吴珠看到了手串哥那四位仁兄,冲上头顶的感觉就是,这四位老哥,一定是退休结束工作之后,到秦岭来游玩的。

反而是郑倩与王军两个人,不论是身份和目的,都让人产生了疑问。

“其实来秦岭的北方人很多。”吴珠说道,“这三个队伍,有什么问题吗?”

“来的人之中,有外国国籍的人。”塔子说道,“不过,就在马工录资料的时候,我从电脑屏幕上看到了他们的模样。”

“哦?”吴珠说道,“有什么不同吗?”

“从长相来看,是与我们一模一样的人。”塔子又说道,“是中国人的面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