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小谈(上)
过了年,林源就打包打包回了京城,林如海叫林忠跟着林源,不准他再胡闹,好生的温习书卷,说什么也不能错过这次春闱了。
林源撇撇小嘴,什么嘛,哥哥说话都不算数,小的时候明明说好的不求自己有多少出息,只要平安长大就是了,可是现在又要自己金榜题名,古往今来真真有大作为的人,有那个又是真正是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的啊。奈何林如海态度强硬,林远没有选择的余地。林源走的时候,还打趣林如海多给自己生几个侄子侄女,林如海老脸一红,在林源脑袋上打了一下,骂他不正经。
其实林如海也想多子多福,奈何贾敏的身子还是没有养好,林如海又不想后院失火,虽说有两房姨娘,那都是贾敏给纳的,陈姨娘倒是怀过一胎,可惜没保住,掉了,是个成了形的女婴,林如海心里极为不舒服,就算是女孩也好啊,林家子嗣实在是单薄了。要知道,林源和林如海为了贾敏的身子费劲了心思,林源虽然不喜欢贾敏,但她好歹是自己的嫂子,空间出产的灵芝人参冬虫夏草何首乌等等,没少往贾敏那里送,可惜不是叫贾敏放进了库房,就是叫贾敏送到了贾家,说是给贾老太太补身子。贾敏虽然是个才女,可自小就我行我素惯了的她,从没受过别人的气,偏偏到了林家遇上了同样我行我素的林源,两人相差不过十岁,当年贾敏嫁进林家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孩子,两人估计是气场不和,这一闹就一直持续了十多年。林源给的东西虽然都事好东西,可奈何贾敏压根就不相信林源,结果那些东西就便宜了贾家众人。
这些事林源是统统不知的,他要是知道肯定是火冒三丈的,想他堂堂龙宫三太子,何时不是唯我独尊的,要是害一个人,哪里需要这些个弯弯绕绕的。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哼!你若不喜我还不送了,省的糟践我的好东西。
可惜,林源不知,林如海也没有说,至于贾敏就更不会说了。这样一来,贾敏的身子直到几年后才养好了些,生下了林黛玉,本来大龄生子应该好生养养,可奈何贾敏又有几分要强,生生将自己本就不好的身子折腾坏了,烙下了病根,林黛玉才不得不去了那虎狼窝一般的贾家,当然,这是后话。
林源还算争气,没丢林如海的脸,考上了举人,虽不是解元,但也在前几名。这一届的解元是个十四岁的少年郎,据说他的愿望是三元及第,不知道这愿望是否能够实现。还有件比较大的事儿就是,老皇帝终于是退位了,现在的新皇帝正是原来的四皇子循亲王――明子晟。
这是新皇帝继位来第一次恩科,皇帝很是重视。奈何有几位不甘心的王爷来捣蛋,今儿个泄题,明儿个买卖名次,着实是叫明子晟气个半死,本着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下子就侧了不少不安分的官员。有几位倚老卖老的跑到太上皇面前哭,结果明子晟将明子暄丢给了太上皇。太上皇看着抱着自己宝贝孙孙的小儿子,一下子就将那几位老臣扔到脑后了,自己为什么退位,不就是想过几日清闲日子,抱抱自己胖乎乎的小孙子嘛。
至于那几位闹事的老臣,明子暄笑的很是温和:“既然几位大人这般舍不得父皇,何不与父皇一样教养孙子?独乐了不如众乐乐嘛,你说是不是啊,父皇?”
荣亲王的话在太上皇那里还是很管用的,这几位老臣明显就是在倚老卖老,虽然这是当年自己的左膀右臂,可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帝王的心思只有做过帝王的人才知道,他可不想让老四以为他退了位还想把持着朝政,闹得父子不和。
林源虽然乖乖过了春闱,却依旧存着想见一见冯家姐姐的念头。这天,林源派去的手下接到冯家小姐将会去护国寺还原的消息,立刻就回报给了林源。林源自从回了京城,除了考试,还真就没有出门过,就连那荣亲王爷明子暄想见他一面都被林嬷嬷回绝了,可见林如海防的有多严。林源好说歹说,才让林嬷嬷放了行,林嬷嬷想的是,反正已经考完了,就让二爷好生休息一下也是无妨的,再说又不是去什么远的地方,只是去护国寺上柱香而已。
当日,风和日丽,倒是适合踏青,林源连林忠都没带,就带了两个小厮,骑着马,慢慢悠悠的来到了护国寺。护国寺名为护国,是京城第一寺院,相传百年前护国寺的主持大师曾经救过太祖三次,之后便消失了。太祖登上帝位后曾经多次寻访,却依旧没有主持大师的踪迹,无奈之下,这份恩泽就落在了护国寺的头上,就连那寺庙上的“护国寺”三个字都是太祖亲笔书写的。护国寺的香火一向旺盛,当然不是说这里有多么的灵验,而是这里的斋菜极为出色,叫人流连忘返。
冯婉莹的孝期已经受了大半,虽然不能走亲访友,但带着弟妹来着寺庙还愿还是可以的。冯婉莹和冯婉怡倒是真心还愿,可奈何年岁尚小的老三老四老五实在是耐不住性子,冯婉莹无奈,只好叫了下人去布了一桌子斋菜,让已经十五的冯婉怡看着弟妹,自己去佛前祈福还愿。
檀香幽幽,让冯婉莹原本有些躁动的心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信女冯氏婉莹,祈求我佛慈悲,保我祖父祖母体态安康,松柏长青。弟弟妹妹无病无灾,平安一生。”说着,冯婉莹虔诚的对着佛像三叩首。拜完佛,冯婉莹又给寺院添了十两银子的香油钱,还为弟妹几个和祖父母求了平安符,她现在已经不求弟妹大富大贵,但求平安一生就好,这一点,倒是和当年的林如海颇为相似,都是接连丧父丧母,剩下的弟弟过于年幼,那里还想着弟弟有什么大作为,平安长大就是她最大的心愿了。
冯婉莹求完平安符时,顺道为自己求了支签,解签时正好遇上了一个雍容华贵十足的贵妇人,巧的是那贵夫人求了一支与她一模一样的签。“荆山宝玉瑞气钟,欣遇楚文雕琢命两献谁知不一同,当时侯爵始能封。”,两人求得都是姻缘,解签的大师笑笑说道,“这倒是个好签,千金易得,良人难觅,好生珍惜,莫要迟疑。”
不知哪位贵妇人想到了什么,先是脸色一白,后来又想了想,渐渐落出了笑脸,赏了解签师傅十两银子就走了。冯婉莹倒是想到自己的未婚夫,这莫不是暗示自己林家弟弟就是自己的良人,叫自己莫要迟疑?
冯婉莹带着丫鬟婆子一路走向寺院后厢房,路过一片桃林时,竟发现翠绿的林子里还留着一株带着粉花的桃树。冯婉莹是四月里生的,那时冯夫人正好住在山中别院里,山中要比山下寒冷,到了四月,院中的桃花方才开放。真是应了那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以,冯婉莹既有了个雅致的小名,叫做芳菲。所以冯婉莹偏爱桃花,此时见着百花殆尽唯留一枝桃花,心中自是欢喜,想摘下一枝留作想念。她看看四周没有人,就让丫鬟婆子等在一旁,自己进了桃林。冯婉莹的丫鬟都是自小就跟在她的身边的,自然知道她喜欢桃花,摘花的事儿本来可以叫丫鬟去做,可冯婉莹想亲自摘一枝自己喜欢的,就自己亲自去了。
走进桃树,才见到那里有这两个男子,冯婉莹当下就想躲开,却听那紫衣男子朝那年纪小些的青衣少年叫了一声“林源”,顿时就止住了脚步,林源?这京城里还有几个叫做林源的,莫不是林家的弟弟?
------题外话------
这首签诗是用了和氏璧的典故。当年和氏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璞玉,献给楚王,楚王命工匠查看,认定乃一般石材,楚王遂砍了和氏双脚。和氏自此后终日号泣,后有人见其苦的凄苦,认为定有隐情,于是再荐于楚王,楚王又命人剖开璞玉,得一美玉,遂名为和氏璧。所以说“两献谁知不一同,当时侯爵始能封”这首签诗暗示你当下应该能遇着好姻缘,你不要象楚王那样猜疑不定,不然会错过好姻缘的。(度娘上摘录的,感谢度娘O(∩_∩)O哈哈~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