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承诺了(三)
附中高二文理分班后,一共有10个班,八个理科班,两个文科班,一班二班三班是理科重点班,而一班又是重点班中的重点班,会配备最好的师资力量,课程进度会快于其他班级,多的时间还要进行奥数、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竞赛的训练。除了这些,一班还实行最残酷的末位淘汰制,每个学期综合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排名靠后的就要到二班和三班去,而二班和三班也会有学生有机会到一班来。
师大附中最出名的重点班中的重点班,从来就都是神话一般地存在。
谷雨和陆炜都进了一班,只不过谷雨依然保持着优等生的名次,陆炜却排到了中下游。纪晓梵在二班,还有陈柏毅。
而小满在大家的意外中,进了九班的教室。
六个人的宿舍,巧的是陈芸芸和曾厘都在,她们对小满的存在表示了又惊讶又高兴,小满只是用觉得学文更有优势来敷衍地回答过去。
新室友还有三位,一心要考中戏的容嘉、非常刻苦努力的樊微和漫画迷杨欣。
“夏小满?所以,你是小满那天出生的咯?”杨欣双眼好像在闪星星:“我也好希望自己的名字这么有特点!别人一听就能记住!”
好像一年前的那次夜谈,好像就发生在昨日,陈芸芸依然是一边擦着护肤品一边评价着文科班一群歪瓜裂枣的男生,曾厘继续在减肥的道路上付出着永远不见成效的努力,而容嘉早早就带着耳机,不知道在听什么,盘腿坐着,靠着墙壁,安静得像一幅画。
“啪嗒”熄灯了,小满躺在小小的单人床上,她的上铺变成了杨欣。
“嘀”
“嘀”
两声清脆的开关的声音,上铺杨欣打开手电筒,打算把她在校门口租来的《天是红河岸》最后一本看完。
而就在小满视线所及之处,靠窗的上铺,樊微开始打开今天才刚刚发下的历史课本。
好像处处都是熟悉的痕迹,又确实处处都不一样了。
白天看到丁老师,肚子已经很大了,陈芸芸说算起来应该随时要生了,她听小满说去了文科班,鼓励小满要加油,争取考上B大或是人大,那是文科生的终极目标。
高一英语老师现在教的是三班和两个理科普通班,英语竞赛的训练教室还是会有机会见到她,高二了,小满有机会参加英语竞赛了,获奖的在高考还有加分的机会,她除了塞给小满几套竞赛题,还特别叮嘱小满要多练习口语,高考要考出省外去,到沿海发达城市去,以后的社会需要的是能说英语的人,而不仅仅是能做阅读的人。
听陈芸芸说,学校很重视她们这一届文科班,阿芳也争取到了很强的师资力量,新的语文老师,四十岁的儒雅先生,是省里作家协会的会员;第一节课就让大家把英语教材放到一边,要求大家背新概念英语的Mrs莫,上一个文科班考上B大的学生,就出自她做班主任的时代;帅得像古装剧男主角的历史老师,地理教研组的组长,还有参与过高考改卷的高一就带他们的政治老师吴老太。
阿芳说:“我把最好的都给了你们,你们怎么忍心去输!”
日子过一天,就会少一天。
小满合上眼睛,强迫自己快速入睡。
距离早晨醒来,只有七个小时而已,必须睡着,睡得饱饱的。
每天都是一场战役,对手就是各个科目。
这注定是艰辛的持久战。
她不想输,也不能输。
“不要再转笔了,要转你的大脑。”阿芳双手撑在讲台上,“你们在下面做什么,我这里看得一清二楚,那么喜欢转笔,我们举办一个转笔大赛好了,让你们转到想吐,以后看到笔,就知道笔是用来写字的,不是用来转的!”
“学好数学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理清思路,拼命做题!”
“这道题做错的举手……”阿芳数着“唰”一下子举起的手,恨铁不成钢地说道:“都讲了第八遍了,还错!下次再错,你们自废武功吧!”
一晃眼,开学过了两个星期,文科班里,寥寥十来个男生,也拿不出个成绩拔尖的、体育出众的、长得好看的、风趣幽默的,不是要集上述特点于一身,就算是单个特征,也没有谁配得上这样的标签。
女生多,讨论的话题也不一样,在小满的判断,很多人家庭条件很好,并不打算要好好读书,一些是想要混完高中就出国,一些是不管考上什么学校都不要紧,家里早就帮安排好了工作,还有一些是真的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者是说,吃不了高中的苦,一边学,也要一边玩才行。
自习课上,随便能看到在看小说的、瑞丽杂志的、听电台节目的,好像全班女生都喜欢八点那档都市情感节目,主持人叫做小凡。
重点班里,一定不是这样的氛围。
文科班和重点班在同一层楼,这栋凹字形的教学楼,中间是老师办公室,两边是教室,两侧各有楼梯,也就意味着,就算他们很近,却也可能不会有交集。
只是小满还是能够在一扭头,就能望到一班的窗户。
那边的人一定是在奋笔疾书,埋头做题。
后悔吗?
从某个角度看,不能说后悔。
小满原本就是以第一的成绩进的文科班,不需要把时间用在物理化学以后,她的优势更加明显,数学和英语的绝对高分,足以把其他同学甩掉一大截。
好像一夜之间,她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生,成为了全年级老师关注的对象,阿芳对她寄予的厚望,体现在那些额外塞给她的试卷上,还有对她因为马虎被扣分的严厉批评上。
除了好好学习,小满不给自己分心的借口。
况且,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分她的心,开学快一个月了,校园也就这么大,教室也就隔这么远,她和谷雨,却没有过一次碰面。
历史老师为了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按照座位分成了若干个兴趣小组,每个组研究一个专题,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每周用一节课给其他同学讲解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政治老师吴老太还是喜欢在下课铃响的时候说那句:“先别着急着下课,我再耽误大家最后一分钟”,而急着奔向厕所、急着去抢占食堂的同学们总是一片哀号。
这学期的体育课,老师让学生按照寝室分组打气排球比赛,最后赢的小组可以免考八百米。
宿舍靠着最外面的栏杆,从阳台望出去,不时能够看到超过了宿舍锁门时间而攀着栏杆爬进来的女生。
田径场上总能看到坐在一起的男生和女生,靠得很近,谈笑风生。
学校的广播还是喜欢放周杰伦的歌,他依然是同学们心中崇拜的偶像。
纪晓梵是她宿舍的常客,陆炜三不五时会给她带好吃的零食。
说是要保持当年的革命友谊。
是,校园就这么大,不可能再也见不到一个人。
但再也不能靠近一个人,却能轻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