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不相认 - 陛下,大事不好了 - 顾了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最终不相认

宁王府书房,专门给王妃辟出的小间里传来低低的谈话声。用以取暖的手炉静静搁在一边,江凭阑披着薄薄的轻裘,微垂着眼,似乎在愣神,直到阿六和十七面面相觑对视一眼,同时喊了一声“小姐”,她才忽然抬起头来。

“哦,走神了,你俩再说一遍。”

“小姐,您近日里不大对劲。”实诚的十七犹豫一会,还是说了出来。

是不大对劲,她也晓得自己不大对劲。

自七月里从岭北回到甫京,她总觉得身边怪怪的。先是王府的守备出现了变动,莫名其妙多了很多值戍的亲卫,到了夜里,每三刻钟便调换一班,似乎在警惕着什么,可问起皇甫弋南,他又没给出特别合理的解释。防患未然这种鬼话,她是不会信的。

再者,吕仲永也很奇怪。虽是每隔三日照例来王府问诊,话却变少了许多,反倒有时是自己主动跟他打招呼。每次她想问点什么,那书呆子就以诸如“何老还在等我”或者“天冷先告辞了”的理由慌忙遁走。

皇甫弋南就更奇怪了,这些日子以来天天往她房里送兵书,教她这个教她那个,还跟她分析了大昭国内存在的政治诟病以及地理缺陷。天冷的时候,他分明说不了太多话,左咳一声右咳一声也不肯去休息。起初她以为是西南那边的情况让他感觉到了紧迫,可仔细一想,他分明巴不得微生i在南国搞点乱子来掣肘神武帝吧。

实在忍不住便问了,对此,皇甫弋南的说辞是:“岭北动乱结束,你在朝中地位如日中天,待西南乱子一了,封赏很快会来,不提前做些功课怕是应付不来。”

当时她觉得有道理,便没再多思忖,可终归心底里还是将信将疑,昨日又在皇甫弋南书房里发现了一封密函,更觉得这甫京的天似乎要变。

倒不是她有意查皇甫弋南,只是找东西时不小心翻见,又看上头注了“养贤”二字,心生好奇便拆了。

江凭阑重新封好密函后,回房闷了很久,一些埋在心底的疑问终于也浮了出来。

她接手养贤书院已有一年半,一开始,里边的学生十分不成器,她为此设了个早跑制度,意图将这些人的惰性给剔了。事实证明,效果确实不错,以起始时的状态,这些学生根本不可能好好念书,连着两个多月跑下来才令整个书院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那之后,她模仿现代高校的规制,将这批从年龄到性别到性格到特长都参差不齐的学生分为文科与武科两大类,又在文科与武科里划出不同课目来。不过,书院的资源很有限,连教书先生都配备不全,至于武教头,那是她向皇甫弋南借了几个手下充当的。

如此过了一年多,书院的学生虽是有了不少进步,却也没能成什么气候。这并不令人意外,一个被当朝天子遗忘的书院,一个连院选时间都得靠自己估摸猜测而无明文规定的书院,能被整顿成这样已是奇迹,还指望这些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跟人家睿明院的大才子们媲美吗?

当然,江凭阑也是发现了“苗子”的。比如那个叫猴子的少年,天生具内视之能,又有一身了得的气功。又比如有个精通开锁的大汉,但凡是个锁都能三两下打开,就连在现代专门受训过的她也望尘莫及。再比如还有个姑娘,拥有惊人的肺活量,或者说,那已经根本不能用肺活量来计算,她能在水下足足待上一个时辰,出来时候还活蹦乱跳。

这些人都是奇才,是“神奇”的“奇”,也是“奇怪”的“奇”,江凭阑对此实在哭笑不得,这根本不是书院,而是大杂院嘛!虽不能说毫无用处,可神武帝将他们完完全全软禁起来,占着“茅坑”不“拉屎”,她一个小小掌院又能如何?冒大险救出这些奇才吗?且不说他们是否愿意离开这个不愁吃穿的地方,她连自己都救不过来,当真不要脑袋了?

她虽讲义气,却绝对不是慈善家。这里的学生不可能正常入仕,对她也没太大作用,尽管起初觉得里头或许藏着什么阴谋,可随着一次又一次查证无果,加之朝中乱子接踵而至,她也渐渐失去了一开始的热情。权当这养贤院是神武帝用以广招天下奇能异士之所,有用的藏进宫里,没用的留在这里,也不是不合情理。

这个简单的想法,一直持续到昨日她看见那一封密函。密函里列了全书院七十二名学生的名单,并在每个名字旁边都标明了他们拥有的特殊才能。要说注释之详尽,举个例子,连一位能够闭着眼睛做刺绣的大婶也被刻意划了出来……

江凭阑很疑惑,时隔一年多,皇甫弋南忽然查起这个做什么?

她不是喜欢憋话的人,也不觉得自己偷看密函算什么亏心事,等皇甫弋南外出回来便问了。

他也没藏着掖着,似乎本就打算近日里跟她提这事,解释说,延熹八年冬与延熹十五年冬,养贤书院分别有过一次大选,如今又过了七年,不论是否存在巧合,先查查这批学生的底细再说。

皇甫弋南绝不是会浪费精力在无用之事上的人,江凭阑因此将这封密函挂在了心上,又想起近日里身边那些奇怪的动向,这才导致她一整天都在走神,连阿六和十七的例行汇报也没注意听。

她默了默,“我心里不安,总觉得要出什么事,你俩最近盯紧些。”

“小姐是指世迁哥?”

她这“盯紧”一词其实只是随口一说,听见阿六这么问便忽然语塞起来,半晌苦笑道:“阿六、十七,你们觉得我这样做对吗?”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底看出了一丝异样。此前,他们二人虽身在甫京,多数时候却都待在外边,负责与留在大昭各地的弟兄们联络通信,有情况时再来王府汇报。可自打小姐从岭北回来,便令二人住进了府里,跟世迁哥一个屋子,并让他们每日回报世迁哥的动向,连他吃了几碗饭去了几趟茅厕也管。

四下静默里,还是阿六先开口,“小姐,阿六不懂对错,只晓得,但凡是您做的,就永远都是对的。”

江凭阑木然地点点头,“先回去吧。”

两人应一声走了,原先坐得笔挺的人忽然向椅背仰去,看上去似乎疲倦极了。

永远都是对的吗?

不,这一回,她宁愿自己错了。

……

这一年冬,甫京的天尤外寒,就连在这京城里头住了五、六十年的老人也说,记忆里,上一回如此隆冬还是二十出头娶媳妇的时候。

冬至还未至便下了七场雪,好几个霁夜,雪都足足积到小腿肚那么高,农户们都说,来年定是个丰收年。

又是一个深雪天,一间被炭炉烘烤得和暖的小室里,一身淡蓝色衣裙的女子赤着脚奔来奔去,仿似被忽然响起的敲门声给惊着,一下子蹿到了门后边躲起来。

来人并没有企图得到她的回答,顿了一会便推门而入,他的大裘上沾了细雪,似乎是怕冻着屋里的女子,进来后刻意站得很远。跟在他身后的老头提着药箱上前去,“喻妃娘娘,老臣来替您诊脉。”

喻妃歪着脑袋看了这老头一会,“咯咯咯”地笑起来,点点头“嗯”了几声。

何温灼细细诊脉,半晌叹了一声,转头看向一直杵在门边的人,“弋南啊,你得做好准备,这回怕是……真熬不过去了。”

皇甫弋南神色平静,面上看不出悲喜,“弋南明白。”

他明白,他如何能不明白。母妃在深宫饱受折磨十六年,神武帝为了能掣肘身在南国的自己,一直以成瘾的药物吊着她一口气,一旦停下药物,她便精神萎靡,成日嗜睡,好几次险些醒不来。

不是没想过办法,这两年来,何老日日都在研究法子,可医者非神仙,死人白骨成不了活的,病入膏肓之人也救不回来。如此睡睡醒醒撑了近两年,已经很不容易。

昨日,一直郁郁酣睡的人忽然精神起来了,初看是个好兆头,可皇甫弋南很清楚,那是大限将至,回光返照罢了。这不,今日一来,她变乖顺了不少,似乎也能听得懂旁人说的话了。

两人说话的声音不低,静静坐在一旁的女子立刻跳了起来,“弋南回来了?我的弋南回来了?”

皇甫弋南心间一阵钝痛,没有去答,偏头看向何温灼,“再过几日便是冬至,何老,我想让母妃过了那日再走,还请您替我想想法子。”

何温灼点点头,“每日一碗参汤,约莫撑得过去。”他站起来,看着皇甫弋南苍白的脸色皱了皱眉,“浑小子,这手上的伤还没好全,又成天思虑过甚,我看你是想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了。”

他淡淡一笑,“我相信何老的医术,只要您好好活着,我就出不了事。”

“还真当我是大罗神仙了。”何温灼觑他一眼,又唠叨起来,“明知自己这身子最受不得寒,还成天雪里来雪里去的。”

“母妃时日无多,我能陪她的也就只剩那么几日了。”他仍旧在笑,只是语气苍凉,反倒衬得这笑意苦涩。

“你母妃若是清醒,必然不愿见你这个样子。”何温灼叹一声,“要我说,喻妃娘娘如今这模样,陛下应不会对她如何了,莫不如接回王府去,也省得你日日往我这别苑跑。”

他点点头,“过几天让母妃再见见喻家的姐妹们,冬至那日,我来接她回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