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绝笔
卫d写的是“霏霜”,钟翰写的是“钟筠”。
钟翰能够同时使着六支毛笔写字,左手三支,右手三支。右边三支上路做长横,中路书短横,下路书勾撇,左边三支由上至下依次为长竖、短竖和横折。
名义上虽有长短之分,但从外行的肉眼上断然观不出这些长短来,因为落到纸上的都不过是细细的点,如同蚊子在皮肤上叮起的小小皮疹那般。
这也是为何钟笔临字能够叫人难以看出差别的缘故:旁人看字是字,看划是划,他则把字把笔划看作一个个的小点,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划,全由这些细细的单点汇聚而成。
六支笔行云流水般地在米黄的纸面上掠过,双手一刻也不能闲下。一笔落尽,另一笔便要立即跟上,否则笔墨化开,小点成了大点,短横成了长横,一切都要乱了套。
这才是“翰如烟海”的绝顶境界,笔势如烟绵延,落点成海浩瀚。
这是从他爷爷《遗容赋》里头悟出的笔法,那帖子是他爷爷的绝笔,从西蜀的战场上寄出,本该到达汝阴李夫人的手中,却被钟毓安排的内应半路送到了颍川钟府来,当作传家宝传到了钟骏的手中。
他还记得那个恶毒老头临断气前这般嘱咐钟骏:“你若有福分,自可破得帖中秘密称霸天下;若没福分,倚着这《书谱》第四的帖子也能保我们钟家长盛不衰。”
后来他才知道,所谓帖中的秘密是指钟会入蜀得的八阵图。传闻说是卫将它夺了去,也传闻说是钟会自个儿藏了起来。
而这幅笔势上乘的书帖,自然成为指引后人寻图的重要线索。
这帖子循理该是寄往李夫人处的,于是钟骏怀疑李夫人是否能看出什么门道来,这才隔三岔五地往汝阴讨教,为的便是旁敲侧击好破获帖中奥秘。
除此之外,身为钟笔正统传人的钟翰,免不了老被伯父关在房间里“悟字”。
他看得眼睛红肿,不慎把茶水打翻到纸上。
那时的他还是个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家族恩仇,只知道自己闯了个天大的祸。
于是赶紧手脚麻利蹭蹭蹭拿出笔墨来,天真地想着要不照着原来的帖子临一个?
临的时候要特别仔细地看,几乎要把头贴在桌上,认认真真地看。
也亏他凑得这么近,才发现被茶水打湿的帖上的笔墨消隐了些许,原先一十六字的帖子如今消解为满纸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上头藏着中书阁和“翰如烟海”的笔法解义。
事到如今他想起爷爷的举措还佩服不已,世人得了这么珍贵的帖子,又哪里舍得将它毁坏?简直就像特意为他这个“不肖子孙”量身定制一般。
不过他也的确没让爷爷失望,如今钟府藏的那幅《遗容赋》便是他后来临的,这么多年下来这么多书界高人看过,没一个瞧出门头的。
可遗憾的是,爷爷只解了前半句,后半句的“竹箭有筠”没有解出。
他觉得这是上天的宿命,该是让他把姐姐寻回来才能解出的。
结果她回来了,还是没能解出。
如今要见不到她了,还是没能解出。
所以钟翰写“筠”字的时候,总带着淡淡的失落,凡心所念,手必有应,于是落点时也就用力稍淡了半丝,整个成字少去许多气色。
不过,这已然是可以与卫钟会比肩的上乘之作。
钟笔化字为点,以点成字,纵然他六笔齐用指间不停,比起旁人一支笔写得还是慢些。可这次等他写完,却破天荒地发现小虎还在运笔。
他每一笔落得都很轻,拉得都很慢,甚至紧紧盯着他看时看不出他的手在动。他的目光呆滞地望向远方,穿破丛林和密云,穿过虚空和大地,仿佛在寻找着什么一般。
钟翰知道他找的是霏霜,因为那张脸的嘴角边总不自觉地露出些傻笑。那种表情他看过很多很多次,那种表情他也厌恶过很多很多次,他多么怕这笑的人会把姐姐从他身边抢走!
可是这人的确做到了。
钟翰颤抖着身子,看着卫d手中的笔一点一点地挪移。
他笔下的“霏霜”每延展一分,自己纸上的“钟筠”就要逊色一分。
原来,这就是钟笔的致命之处。它长于临仿而逊于自书,因为字化成点了,也就少去了原先字内蕴含的意味,也就阻隔了那人与那字的感情。
他有满腔依恋,却因那两字却化作千万小点,连带着这份心情也散作千万小点,再拼凑起来时,已然面目全非。
自己的“钟筠”工整而井然有序,然而却是死的。
卫d的“霏霜”扭曲而法度全无,但它却是活的。
他从“钟筠”里闻不到姐姐的味道,却能从“霏霜”处瞧见姐姐的面目。
这轮,是他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输得永无翻身。
颍川城里的月儿一直那么明,洒在他本就白皙的脸庞。
也洒在霏霜那张和他极其相似的脸庞。
霏霜不愿醒来,宁愿那不过是个噩梦。
那个她不得不亲手埋葬钟翰的噩梦。
听徐郡守说,那日他来公堂自首的时候就已服了毒,签字画押一应俱全便毒发暴毙。这案子便算这样了了。
她才刚寻回了他,便又要把他丢了,丢在这荒山野岭的坟头。
弑父杀亲的他,入不得钟家的祖坟。
霏霜早在狱里哭干了眼泪,这会儿再也哭不出了。
那方石碑上刻的是“寂”字,寂寥无声,正合他如今的样子。
又或者,那才是他真正的名字,当年钟骏将他过继到自己这一脉时便先用的这名字。
她该早告诉他的,从带他逃走的那刻起就该告诉他,他和她不是同路人,另一个钟府才是他的家。
然而那时她不甘心,甚至带着些对他的嫉妒,带着他越跑越远,越跑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