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仁以博爱为本 - 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 - 王建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十一章仁以博爱为本

<div>在王阳明看来,仁是人心,仁是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人们要从自己的内心求仁,且只有自己的仁与他人万物融为一体,将心比心,才能够爱一切人,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批评他人的过失;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大智慧、大魅力的仁者圣贤。

爱一切人才是仁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在王阳明看来,仁爱的人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如果有一物失常,就是自己的仁爱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阐述天地万物共为一体的道理,王阳明又进一步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意思是说,人们既然同样喜爱动物与草木,怎么忍心拿草木去饲养禽兽呢?同样热爱人与禽兽,为什么忍心宰杀了禽兽去供养父母、祭祀和招待宾客呢?对至亲的人与路人同样充满仁爱,但是如果只有一箪食、一豆羹,无法保全两方的性命,怎么忍心只让至亲的人吃了活命,让路人饿死呢?

《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孔子所说的“一切人”并不单指人类这一种生命,而泛指世界上的一切生命,这才是圣人的“仁”。由此可见,孔子的仁是建立在人类最大程度的平等性基础上的,是没有半点私心的。

《庄子》中写道:“有亲,非仁也。”就是说,只要带有一点私情,就已经够不上仁了。佛家讲慈悲平等,则是爱一切众生。仁慈是爱天下,没有私心。有所亲,有所偏爱,就不是仁的最高目的了。

有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农夫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

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您认为我的妻子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收益呢?”无相禅师如实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众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妻子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从中得益。”农夫听了有些不满意:“我就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的妻子很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请您这次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众生,可以吗?”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回向是好事情啊!你看,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但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的善心点燃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这样世间的光亮就会增加千万倍,而且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会因此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这样的观念,那我们每一个人就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农夫想了想,知道无法说服禅师,只好让步:“好吧,这个教义很好。但是,但是……”农夫吞吞吐吐地说道:“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平日里总是欺侮我,如果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无相禅师忍不住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然是一切众生,哪里来的除外?”

佛法的功德在于普度众生,岂有为一人超度之理?

在王阳明看来,圣人的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他们看待天下的人,没有远近内外之别,凡是有生命的都是兄弟儿女,都要教养他们,使他们安全,以实现自己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信念。普通凡人的心原本同圣人的心并无差别,只是后来夹杂了私心,内心的良知渐渐被物欲所蒙蔽,以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心就变成了狭隘的私心;有了私心,就生出了爱与憎的情绪,就将万物分化开来。

可见,如果人们能够消除内心爱与憎的区分,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爱一切人、事,就能恢复通透的良知,获得人生的成功与幸福。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如果要和他人互相亲近、仁爱,人们要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这点上,王阳明可谓是最佳典范。王阳明的一生中无论是被贬龙场还是官居高位,始终和百姓保持亲密的联系,做到将心比心,仁爱百姓。

“仁”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在孔子眼里,无论是“好仁者”或“恶不仁者”都有一颗仁爱的心,人性本善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人性本仁。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一种仁爱的表现,如果我们给别人东西,最好想想对方或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如果连自己都不想要,那么最好还是把这个东西拿回去。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为使学习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推己及人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途径。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

房,并接过杨夫人盛好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但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干活,让他们喝些热粥,体内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一席话说得儿子点头称赞。

杨夫人之所以能做到慈悲为怀,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体贴与关怀的人。她会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为别人着想。她的一席话既教育了儿子,也温暖了仆人们的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培养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作自己来对待,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收获真正的情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才施于人,推己及人也要有自己的“道”,即原则。要知道,不是所有于己有益的东西都适用于他人,当然也不是所有对某一个人有益的东西,别人都能接受。在他们不想接受时,绝不能以“这是为他们好”为由,强迫其接受,因为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不同,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如果侵犯这一权利,不是也掉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陷阱了吗?

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美

先生曰:“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王阳明认为,大凡朋友们相处,应该少一些规劝指摘、多一些奖励鼓舞,这样才对。不只要对朋友如此,在人际交往中也应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喜欢批评别人:考虑事情不全面、能力不够……批评是谁都会做的事情,很简单,但对于那些被批评者而言,就是无尽的痛苦了。轻者变得不自信,严重的甚至自暴自弃,最后毁了一生。

相比批评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显然,赞美更容易让人接受,这也是人际交往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办法。

有一户人家刚搬到一个新住处,由于人地生疏,邻居的关系总是搞不好,常常发生口角。这家人常为这件事情伤脑筋,于是去请教智者,智者说了三个字:“说好话。”

这家的女主人很聪明,她决定按照智者的话去做。此后,她一见到邻居老太太就夸她精神好、气色好;遇到邻居买菜就夸她篮子里的菜既新鲜又便宜;碰到邻居送儿子上学就夸邻居的儿子既聪明又懂事;要是有人到她家开的百货店买东西,见到年长的就叫大娘、婶子、大爷、叔叔,见到年纪相仿的就叫姐妹、兄弟,而那些小孩子,她则冠以“漂亮的小姑娘”“帅气的小伙子”等称谓。结果没过多久,这家人在镇上就有人缘了,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世界上,有谁不喜欢被别人赞美呢?可以说喜欢被人赞美是人的天性。而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甲乙两人在一家公司任职。一次,两人闹了矛盾。一天,甲对另一同事丙说:“你去告诉她,我真受不了她了。请她改一改她的坏脾气,否则我再也不会理她了。”丙说:“好,我会处理这件事。”丙果真去找了乙。之后,当甲遇到乙的时候,果然觉得她不再那么盛气凌人了,而且还跟甲友好地打招呼。在以后的日子里,乙变得和气又有礼貌,与从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甲就向丙表示谢意,并且好奇地问:“你是怎么说服她的?”丙笑着说:“我只是跟她说,有好多人都称赞她,尤其是你,说她又温柔又善良,不光人长得漂亮,脾气也好,人缘也好!如此而已。”

批评和指责别人,只能带来更多的怨怼和不满,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很容易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相反,如果采用赞美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容易得多。法国名人拉罗什富科曾说:“理智、美丽和勇敢的赞扬提高了人们,完善了人们。”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妨尝试着赞美别人,努力挖掘他人的闪光点,这也是王阳明所推崇的仁爱精神。

不要为了行善而行善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王阳明认为,如果人们为了行善而行善,就不是真正的仁者。比如,侍奉父亲,不是为了从父亲那里得到“孝”的美名;辅助君王,不是为了从君主那里得到“忠”的称赞;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也不是为了朋友或者百姓那里得到“守信”和“仁爱”的赞誉。

《论语》中写道:“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子张问怎样算是一个好人,怎样做才叫行善?孔子的答复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什么叫“不践迹”呢?就是不留一丝痕迹。我们可以借用道家庄子所说的“灭迹易,无行地难”来加以理解。我们在电影中时常看到坏人的一些做法:他们一般在作案的时候要戴上手套,做了之后还要毁尸灭迹,让警察追查不到他们的行踪。如果人们把这种“不践迹”的态度用到行善做好事上,就能很好地致良知,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

生活中,一些人做好事是希望别人对他感恩戴德,或者是希望别人能看见他做了好事,那么这样的人其实并不算是真正做好事。孔子认为,一个真正行善的人是不会让人感觉到他做事的痕迹的。可见,孔子对于行善的标准很高,有点像今天我们所说的“做好事不留名”,但是比这个标准要高一点。孔子还强调了做好事应注意方法,比如你伤害了别人的自尊,那你的行善就不能算是行善。

有一家卖布丁的商店,将许多美味的布丁摆放成一排。顾客可以选择最适合

自己口味的布丁,店家甚至还允许顾客先品尝,然后再做决定。

店主海特常常想,会不会有些根本不打算买布丁的人利用这个优惠的机会白吃呢?有一天,他向女店员提出了这个问题,才得知的确有这样的事情。

“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女店员说,“他几乎每星期都来这儿尝一尝每一种布丁,尽管他从来不买什么,而且,我怀疑他永远也不会买。我从去年,甚至前年就记住他了。唉,如果他想来就让他来吧,我们也欢迎。而且,我希望有更多商店让他去品尝布丁。他看上去好像确实需要这样,我想大家都不会在乎的。”

就在她跟海特说话的时候,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一瘸一拐地来到柜台前,开始兴致勃勃地仔细打量起那一排布丁。

“哎,那就是我刚刚跟你说的那位先生,”女店员轻轻地对海特说,“现在你就看着他好了。”说完,又转身对老先生说:“先生,您想尝尝这些布丁吗?您就用这把调羹好了!”

这位老先生衣着破旧,但很整洁。他接过调羹,开始急切地一个接一个地品尝起来,只是偶尔停下来,用一块大大的手绢擦擦他发红的眼睛。

海特看到他的手绢已经完全破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