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 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 - 王建军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二章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div>所谓志,古人解释为“心之所至,心之所向”。古往今来的学者,皆十分重视立志,王阳明尤其重视立志。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即使有伟大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学习圣贤的心性修养,则迟早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如果每个人都能确定人生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必将获得幸福和成功。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中“心学”的创始者,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他认为,只要心中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于心,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也是从心中最初的意念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

“心之所想”虽然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意识,看似虚无缥缈,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王阳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就是用我们的意念影响我们的思维。当心存念想时,就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倘若心无所思,则难以排除杂念,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心之所想”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在奋力追求成功的人生道路上,“想”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这份“心之所想”的动力,抑或受外界干扰而无法将之坚持到底,则难以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难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明朝后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段时间,此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历史、地理、游记之类的书籍,立志成人之后遍游国家的大好河山。

但是父亲去世后,老母无人照顾,徐霞客的游览计划无法实现,终日闷闷不

乐。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我留在家里。”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徐霞客远游的决心。

徐霞客有了勇气和力量,便辞别母亲开始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五台山、恒山等名胜,并且记录下了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经历。

几年后,徐母去世,徐霞客便把全部精力放在游历考察事业上。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

在湖南茶陵,徐霞客听说这里有个深不可测的麻叶洞,便决心去探访。可当地人说洞里有神龙和妖精,没有法术的人不能进去。刚走到洞口,向导得知徐霞客不会法术,就吓跑了。徐霞客毫不动摇,独自手持火把进洞探险。当他游完岩洞出来的时候,等候在洞外的当地群众纷纷向他鞠躬跪拜,将他看成是有大法术的神人。

徐霞客白天考察,晚上就借着篝火记录当天的见闻。30多年中,他走遍大江南北,对曾走过的地方的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用日记体裁进行详细、科学的记录。徐霞客死后,由他人整理成闻名世界的《徐霞客游记》。

很多人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为了愿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也很少有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坚定地执行下去,因为总是会有来自外界各种各样的干扰。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是心有所想的同时还要排除外界的干扰,要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朝着目标前进。虽然当我们想着“下次考试提高20分”“一个月减肥10公斤”“毕业后就要买房”的时候,自己都不太相信,因为这些都是身边无数人没能实现的目标。倘若就这样气馁了,放弃了,那我们距离成功将越来越遥远。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之所想,清楚地告诉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才能彻底抛开所有阻挠它实现的因素。最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我想”,都变成了“我要”“我一定”。想都不敢

想的事情,未必就是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大胆地坚持心之所想,方知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动力支持。坚持心之所想,最终将成为力之所及。

坚持梦想,在困境中拼搏

“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

人生可以随时开始,即使生命只剩下24小时。一个人只要还能思考,还心存梦想,就一定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在逆境面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软弱者将逆境视为生存的炼狱、前途的深渊;强者视逆境为人生的良师、前进的阶梯。实际上,逆境具有双重性,似激流澎湃,既可溺人殒命,也能济舟远航。能否战胜逆境勇往直前,就看个人如何去认识和把握。

一个有志之士,在面对外界的诱惑纷扰时,不管外面桃飘与柳飞,只咬定自己心中的梦想,如此才不至于随波逐流、摇摆不定,把生活搅成一团乱麻。

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

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二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又回到卫国,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用他颠沛流离的后半生证明了自己的匹夫之志。他在周游列国时年事已高,几次到了穷途末路,但他只是坚持奔走,如同那位追赶太阳的夸父。

生活中不乏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之人,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甚至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厄运的打击。事实证明,死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毁灭一段原本充满希望的人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低谷,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与挑战。其实,一时的消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消沉中不能自拔。想要走出人生的低谷,就必须在任何时候都心存梦想,哪怕穷途末路,哪怕前路坎坷,只要心中的梦想还在,人生就充满希望。

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心中对梦想的渴望,是我们咬紧牙关坚持熬过最艰难的时刻的原动力。无论是渴望与家人团聚,还是创造辉煌的业绩,抑或一个彼此相爱的伴侣,再微不足道的渴望,都足以在死亡面前维持一段顽强的生命,更不要说是人生的低谷了。只有能够紧紧抓住梦想的人,才能在绝境中拥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很多人就是攥不紧心中的梦想,在即将拥抱成功的时候,经不起现实的打击,最终与成功擦肩而过。

心存梦想,给人生一个希望,我们将活得生机勃勃,激昂澎湃。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梦想却是无限的。人生就是不断重新开始的过程,随时都可以有新的开始。只要我们坚持心中的梦想,我们的人生就充满希望。

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

王阳明反对人们过于崇拜圣人的行为,认为这样容易禁锢自己的头脑,在“因循旧说”中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

崇拜圣人,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偶像崇拜”。偶像崇拜自古有之,偶像的含义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就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而言,更多的是比喻人们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既可以是塑造成形的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就其本质而言,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可能导致崇拜者自主意识的迷失。

我们崇拜偶像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从而完善自我。被视为偶像之人,他们以自身的成就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并非要压倒众人而独占鳌头,而是希望后继之人大胆超越,有所创新。若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模仿他人,将永远活在偶像的阴影之中。

王阳明所言“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指出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因此,对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却不应盲目迷信他们。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偶像崇拜,才能铺平成功的人生之路,激发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这一点,几百年前的丹霞禅师就已参透。

一个寒冷的冬天,丹霞禅师云游到洛阳。一日,天空突然下起鹅毛大雪,丹霞禅师便走进附近的惠林寺避寒。天气实在太冷,丹霞禅师看到佛殿上供着很多木佛像,佛像前还供着香火。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起一个木佛像,将其点燃,生火取暖。

正在这时候,寺庙里的住持回来了。看到丹霞禅师在烧佛像,主持又惊又怒,立即大声斥责道:“你这个和尚,疯了吗?竟然敢烧佛像!”

丹霞禅师用木杖拨了拨灰烬,慢条斯理地说道:“我想烧了这木佛像之后,取它的舍利子。”

住持大怒:“果真是个疯和尚,木佛像怎么会有舍利子?”

丹霞禅师淡淡一笑,平静地说:“你也知道木佛像没有舍利子,那就让我再拿几个木佛像来烧吧!我实在太冷了!”

丹霞禅师对佛祖的尊敬不亚于寺庙的住持,却不因佛经的智慧而畏惧眼前的木佛像,敢于在寒冷的冬天用其生火取暖,适时地物尽其用,正是超越偶像的表现。

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位令自己无比佩服、无比崇拜的偶像。在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多以偶像为目标,为人处世以偶像的作风为参照。这往往容易忽略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要知道偶像所具备的不一定都适合自己,盲目模仿只会适得其反。

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件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崇拜朱熹,认真钻研朱子学说的同时,还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结果没有悟出竹子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这次体验让王阳明对朱子学说产生了疑惑,为他走上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圣人、偶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欣赏、借鉴,以其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发前进的斗志,实现智慧的解脱。绝不能过分地崇拜圣人,使自己的思想、行动及丰富的创造力受到束缚,最终成为圣人思想下的心灵奴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