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 - 小吃街大亨 - 左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小吃街大亨 >

☆、第 37 章

还好这后面房子里的床够宽,多了这样一小团卡在范禹与祖辛中间像是也并不碍事。卜丁因先前睡得好好的、正香、从未那样安心地睡了那么一小觉却陡地被人揭了身上的被子给一下子吓醒了,在心里就对祖辛有着戒惧。范禹帮他把被子又盖上了后,他也只是露了两只眼睛出来,看看那时正侧身坐在床头跟祖辛说话的范禹两眼,又看看祖辛两眼,一句话也不说。

每晚范禹向来都是比祖辛要晚些时候躺上床的。祖辛先躺了上去后,因与那个新来乍到的小小囝盖的并不是同一条被子,也就不知道那小小囝是向着他躺的,还是背着他躺的。反正那小小囝这时连头都缩在了被子里,在被子上由上向下看去,怎样看都只是一团隆起,究竟也看不出一个方向来。

祖辛也索性不去理会这个横空就这么冒出来、“闯”进他家门的小小囝了,也只是盖了被子、面朝墙那样地躺着了。

直到范禹也回来了这间房间里,将在厨房外侧墙的墙根下简单冲澡后换下的脏衣裳扔进了一只竹筐里,并将案上的烛吹熄后也躺了上床之后,他被子里那一团才终于有了动静,紧紧地挨着他,与他自己身后那个祖辛空开一段距离。

范禹在想卜丁应该是先前被祖辛那大惊小怪兼且“大呼小叫”的样子给吓到了,这会儿不愿意与他靠近罢了。他想着小小孩都是这副样子,再过些时日,应该就能好了,到时卜丁应该就能接受祖辛,而祖辛应该也能接受卜丁了。

第二天一大早范禹起了来之后,就想着这个将原本的灰麦粉和成面团之后再“分拆”成面筋与低筋粉这两样东西的事情或许还是由自己亲手来做比较好,因这处地方现在也没有“面筋”这样东西。若交到山下宅子里面去让匠人们来做,不是说不行,也不是说不信他自己雇来和买来的匠人们,而是说他觉得现在就让山下的人来做这样东西,始终让他觉得有些不大安心,因到底这样东西的做法相当简单,若偶然一个机缘给传了出去,那立时就能传遍了,这东西对于他来说马上就大大地贬值了。所以始终还是没有由他自己亲自来做来得安心。

于是他让婆婆今天就带话下去,让山下的人将面和成一团团的约二十厘米直径的大团的面团,和好后就送上山来给他就是了。这也好,可省了他一道工序,和面可是很需要力气的,山下多得是身量近一百九十公分的男人,由他们轻易和好一团团的面,再差人将一筐筐面团送上来,他再用一大木桶盛水与一长的木杵伸进桶里搅动面团将面团上的粉抖落进水里,既省力又干净。一个钟点就能洗出三十大团的面筋与得到三大桶的粉浆水,等粉浆水沉淀了后,就只须将上面的清水倒掉,将下面的沉淀物放在炎阳下曝晒就是了。

婆婆这日还是按她与祖辛惯常下山去的时间下山去的,故而她与祖辛两人是中午之前一点的时候出发下山去的,到了后就与祖辛忙午饭。两大宅子共六十来号人口吃了午饭后,婆婆交代了三个男人来做范禹嘱咐好的那事。一个钟点后,六十大团白净的但有些发灰的面团就被制作了出来,这面团的颜色是这样的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里的麦到底不像范禹以前生活的那地方的麦子那样白净,而是发灰的,不然在这处地方这种给人吃的细麦也不会有“灰麦”这样一个别名了,那么它被磨成了粉再制成团后那颜色有些陈晦也是一桩自然的事情。

这样一个颜色的面团单只是被蒸成了灰麦包之后那麦包的颜色确是显得灰败的,可如果这颜色上面再配上了那个中紫色的甸桑子酱的鲜亮颜色,就整个有一种低调又高档的色泽。就像所有深色系的东西带给人的感觉一样,容易给人造成一种低调的奢华感。

婆婆在这些面团被放置了将近一个钟点、差不多快回好了性之前,就差了一个人将那六十大团面团送上山去给范禹。

范禹接到了这一批货之后,就独自一人在宅中用大木桶与长木杵洗起了面筋。而卜丁在门口与小正呆在一起,卜丁话不多,倒不会像别的较为活泼的小孩那样爱对着动物说些很童趣的话,而只是静静地跟小正呆在一起。他穿了那身昨晚上被范禹清洗过了、今早上已被晾干了的衣裳坐在两屋之间的一小块石墩上,手放在膝上,而小正则趴在那个石墩边上,尾巴盘屈着,尾巴尖都快抵着了它自己的脖子那么地趴着。

范禹用了近两个钟点将所有的面团洗去了粉,只剩下了面筋,他又等了不到两刻钟,等粉浆水都澄清了,就将上头的水倒了去。跟着,他叫了卜丁一声,卜丁一听他叫唤,就由石墩上下来。他问卜丁:“我带你上街玩去可好?”卜丁点点头。

范禹将那些盛在木桶里的湿的低筋粉搬到房门前,三个桶一字排开,将小正用宽长的布带象征性地栓在树下,守着那三个桶,也同时守着两所房子。

范禹拾掇了一下厨房,就将房门都锁好,检查了一遍,牵着卜丁就要下山去了。他还没走到板桥前时就又回头朝他家这两所房子看了一眼,想着这房子外要是有院墙与围栏就好了,也不至于就这样光秃秃的,看着也不安全。

且他又看了一眼小正,觉得兴许给小正建一个狗屋才是应该的,否则就只这样让小正呆在外头也不好。狗又怕热,让它在外头一整天这样晒着,虽有树幕可多少遮蔽一下,但也不知它会不会不舒服。

这季候是热季,但这季候里的头、尾与中间这些不同时候的那个热度也是有差别的,再过一阵子就眼瞅着要奔着烈夏的那样一种天气去了,将小正这样扔在外头、也不给它建个可遮阳避雨的地方也实在说不过去。

范禹心里揣着这些个事,就领着卜丁往板桥上走,卜丁一看板桥下面就又走不动路了,范禹也只能抱着他。过了板桥,范禹把卜丁放了下来,卜丁也没闹,也没非赖着让人抱他。只是范禹牵着卜丁时觉得他实在太矮了,而他自己的背还老得躬着去就那个短手短脚的卜丁,于是他就放了卜丁的手,关照他跟着走,且一会儿到了城里去之后,一定要跟紧,不可以四处张望。

卜丁点点头,就一路跟着他走。二人一入城,范禹一瞥身后那个卜丁,忽然又觉得就这样让他跟着走实在不安全,于是索性就将他抱了起来。而其实像卜丁这样一个小小囝就是被扔在大街上也一般是没有人要去捡他的,就像流浪狗并没有多少人想要捡回家去一样,能图什么?是能吃还是它们长得可爱、看着让人心喜?在这地方也就只有范禹才会这样紧张,在这会儿疑心街上会有人将卜丁偷走,以前还疑心过有人会拿糖到他家门前去诱拐他家宅里的十来岁的小囝。这纯是他一个人瞎紧张,这个地方才十来岁的小囝没什么价值,几乎没人想捡走或是拐走他们。也只有十四岁向上的才有一点点价值,因体力稍好一些,且懂得的也多一些了,使唤起来不费事。

那些十岁、十一、二的才是没有什么有心人会成日惦记着的,在人市上卖都是卖不上几个钱的,不得已或是图便宜买了一两个回去之后也是要极尽克扣的,捱得下去就捱,捱不下去那就是他们的命数本来就是那样的。

范禹这会儿抱着卜丁,才觉得安心了一些,他这会儿脑子里想着的还是由他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带来的一种惯性想法,就是老觉得街上有人盯着那些游散的、无人看护着的小孩。

他先是带着卜丁去买了两身热季里穿的衣裳,还给卜丁买了一顶那种可以遮阳的像是茶农戴的帽子,就跟婆婆以前让给范禹戴的那顶很相似。衣裳是在好的铺子里面拣了那种看着朴实的买了两身,而帽子本是买不到的,是在市集中逛时,见卖草帽、草鞋、草席的那家东家的女人手里在编一顶小的草帽,问她说是不是卖的,因到处都不见卖这样小的草帽的,那女人说倒不是,是给她家小孩编的。他就问这一顶编好了后能不能卖给他,那女人就拿了一顶已编好了的小的草帽给他,他一看,也是簇新的,就买下了。

于是卜丁被戴上了这样一顶草帽,脸颊两侧还有布片子垂下来,可以在下颏处打一个结,把头顶与脸都遮了。范禹把卜丁打扮得像一个远山茶农一样,是因为想着他确是需要防一防晒的。虽说他这黑也不是像黑人那样地墨黑,而是比一般人肤色要稍深一些,兴许就是以前在他家里过的时候时常被赶到外头去、在烈阳之下被晒出来的。可他这肤色与祖辛的一比,倒把祖辛显得有多养尊处优了似的,也难怪祖辛要指着他说他是“黑不溜秋”的。

范禹一想到祖辛,别说是热季了,之前就是在寒季时他出门也是多数时候要戴着草帽的。他想到祖辛还说要顺便帮他也买一顶草帽、要他往后出门也要注意戴着,他那时没在意,只说不用了。自婆婆常要往山下跑之后,婆婆那顶“远山茶农”式的草帽就她自个儿戴着了,上了年纪的人经不起晒,不像年轻人,年轻人被晒一下是会变黑,看着还挺健康的,而有了年纪的一晒则长斑,看着就不是很健康。自那之后,范禹没了帽子戴后也没想着买一顶,而是索性什么都不戴了。

而这会儿,范禹看着卜丁那个茶农的模样,就觉得有意思极了,就干脆自己也在这市集里这专门卖草杆草茎编织物的铺子里买下了一顶适合他自己戴的草帽。也在下颏处打了一个结。

之后,一大一小两个茶农一样的人往城西的一家木工铺子的方向去了,范禹抱卜丁抱得累了,就放他下来走一会儿,一再关照他要紧跟着,要他拿手扯住他衣裳的下摆。卜丁就这样跟着他走,到了后,范禹跟人描述了一下他想要的木制狗屋的样子。人家听得也是很稀奇,因这处地方的狗在城里的就是被养在宅子里的,而乡屯里的人家的狗要么就是在农家院子里,要么就是自由地在阡陌田陇上随意地跑。哪里还有为狗造一个木头房子的。

不过既然这来客要订做那样一个木头房子,那他们就专门打制出来,就像是打制一个立柜又或是一个柜橱一样,按要求做出来也就是了,只要来客付得了钱就行了。

范禹给了定钱,约好十日后来取。

跟着,他便带着卜丁回去了,他们本来出来得就晚,这会儿回去,就在路上带了些能即食的肉,回了去之后就热了麦包与婆婆早上留下来的一点稀粥,并且再炒了一盘菜,他和卜丁就将这晚的晚饭简单对付了。

饭后范禹依旧研究他那几包调料粉,而卜丁依旧一声不吭地跟小正呆在一起,偶尔他也呆得乏了,就站起来在厨房里走动走动,一会儿仰头看看范禹在做什么,一会儿又跑到种着姜的那些花盆处看看,心里觉得那些姜块发出土表的浓绿的茎与叶十分地稀奇。

范禹见他走来走去的也没管他,只是这么过了好一会儿之后,觉得他消食也消得差不多了,就烧了水、在澡桶里兑好,把他赶进那澡桶里让他泡着。

第二早,范禹吃了早饭后再过了一会儿就下山去了,而他跟婆婆他们说了他会赶在他们下山前回来的,于是就将卜丁留给了婆婆与祖辛照看着。

他下了山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了城东市集上一家卖鱼的档口去。他以前常由这档口前过,只是从未停下脚步来细看过,不过他也大致注意到这家鱼档上不仅卖河鲜,且也卖一些由滨海的那城邑里运过来的海鲜。

这时候尚早,可却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鱼档的生意才算是一天之中最好的。范禹见档口前围了不少人,在买一些鱼块或是贝类。他也正好就着这人多的时候可以细看看那档上卖着的东西。因如果那档口前就只得他一人,那他也不能干看着,通常摊档主是要与他搭话的,因就他一人,不与他说话又能与谁说去呢。可如果是有不少人,那摊档主做着他的生意,也就顾不得范禹在档口前就这么看着了。

倒真有范禹要的东西,他以前就像是瞥见过的,但没有细看过,但今天一细看,发现品类还挺齐全的。他要找的就是鳗鱼骨。他先前像是瞥见过这档上会拿那种专门的尖头小刀帮买主将鳗鱼骨剔下来。档上有专门的剔鱼骨用具,而那些买鳗鱼家去的人家中一般不会有这样的用具,要是自己家去剔鱼骨就相当不易了,故而多数是让这摊档主帮着剔了的。

而这鱼档的摊档主剔了这鱼骨之后就也像那水果摊大哥对待他那些帮人取下的椰壳似的,多数时候就是往旁边一弃。

而范禹想要那鱼骨。他见这档上不仅是有河鳗,竟还有海鳗。鳗在这里叫“水蛮”,因这处地方的鳗简直是比他以前生活过的那地方的鳗鱼还要生猛,上下颌开合处的用以捕食的利齿外露,一副凶残相。可它们的骨熬煮出的汤汁却应该是无比鲜美的,往往令人联想不到它们的那副凶残相。不过究竟这里的水蛮骨熬出的汤会不会像他以前尝过的鳗鱼骨汤那样地鲜美,还是得熬出来才知道。

范禹向那看着已四十多了的中年摊档主问道:“这东家,我想问问你这河蛮与海蛮的长骨头还要不要……”他一副嗫嚅的样子,好像对自己在说着的话也不是很确定的样子,说道:“我家主人就打发我来要这个,也不知是要拿去做什么的。”

那摊档主一听还有人要这东西,自然愿意给的,就将这日已剔下了不少的水蛮骨头拿一张粗油纸那样一包、全给了范禹。范禹接下来,应着:“多谢多谢。”还问道:“这东家,你档上这水蛮骨头要是不要的话,以后不如不要直接弃了,我家主人差人一日来收两回……这能行吗?”这摊档主觉得这有什么不能应下来的,就跟大多数被范禹要那些这呀那的对他们本身无用的东西的摊档主们一样,都当成是有人来帮着收取一样他们不要了的废弃物了似的,倒还省却了他们自己每日收档后的一桩事。

这档主应下来了后,范禹就拎着那一大包的河蛮与海蛮骨头往他山上家里走去了。

他是没想到竟还有海蛮骨。若单只是河蛮骨,那么熬煮出的汤汁应该是鲜美的,可如果还有海蛮骨加进去一起煮,那就应该是极鲜的。一般海鲜汤锅里都爱放入些海产品的壳与骨一同熬煮,那个提鲜的力度是单单河、江、湖里的水产品无法企及的,因河江湖里的水产品个头通常都太小,在煮汤时产生的鲜味多数还是来自于它们本身的肉质,而海产的鱼与甲壳类动物就不同了,它们的骨与壳里就积聚了一部分的产生甘鲜味道的鸟苷酸盐。一经熬煮就会析出、溶入汤内,且又因只是骨与壳,就自然地不会过量,毕竟鸟苷酸盐类的鲜味物质吃多了也不大好。

那这样就成了正正好好一道鲜美的汤。

范禹回了去,再没一会儿,婆婆他们就要下山去了,范禹关照婆婆往后每日都安排宅里的人做好那样数目的面团上来。婆婆应了说好,就与祖辛下山去了。

而卜丁见范禹回了来后,就一副像是松了一口气的样子,兴许是之前婆婆有事在做,他就要一直对着祖辛,而他心里对祖辛存有怕惧,就一直是一副吊着一口气不敢出的样子。直到见范禹回来了,才心里轻松了下来。

范禹见还没到吃午饭的时候,就先将那些河蛮海蛮骨清洗了,并在他后边厨房里起了灶,将这些骨头煮上了。没一会儿就有鲜香味飘了出来。

小正闻到了这味道,吠了一声。范禹知道它也只是因鼻子灵敏,嗅着了味道那么应对性地吠一声而已。小正又不是猫,哪能对鱼骨头有什么兴趣,它也只对大的肉骨头有兴趣。

范禹让这汤这么煮着。过了一会儿后,到了吃饭的时刻,他去了前头厨房,将婆婆他们留下的饭菜热了一下,与卜丁一道吃了起来。

下午时,他依旧是守着他那一锅汤。

这汤最终会与冰糖、酱油、萃过甸桑子的带着些轻微果味的白酒等等融在一起,变成一坛咸香中又带着适度甘甜的“照烧酱”。他不会将他的照烧酱做得像用以烤星鳗的日式照烧酱那样地甜,但是带着适度的照烧酱甜味还是有必要的,因这样的甜度才能有效中和由麦制品中提取出来的面筋的那种天生带有的麦麸的那种说不上来的“生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