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公孙伯圭 - 什么三国?没有三国了! - 我本山中人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4章公孙伯圭

刘备与自己兄弟刘德然,带着同行的一众伙伴们,一路风尘仆仆,历经诸多坎坷,终于抵达了众人梦寐以求的缑氏山书院。那缑氏山书院坐落在一片宁静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山林之间,周围古木参天,云雾缭绕,仿佛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求学圣地。书院的大门庄严肃穆,透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这些远方而来的求学者。当他们踏入书院的那一刻,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

当他们踏入书院的那一刻,心情格外激动,眼中闪烁着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期待。在递交了叔父交给自己的拜帖后,并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手续,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书院学习。

然而,现实却让刘备感到有些失望。原来,卢植先生因为身负重任,繁忙于各种事务之中,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院的教学工作。因此,刘备和他的同伴们只能跟随其他师兄弟一同学习。虽然名义上他们是卢植先生的弟子,但实际上只是记名弟子而已。刘备时常在心中暗自叹息,尽管能够远远看到卢植先生的身影,但始终未能有机会接受先生的亲自教导。

不过,即使面临这样的情况,刘备依然保持着对书院学习的热情。他深知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从其他师兄那里汲取知识和经验。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起床,勤奋苦读,力求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同时,他也积极参与书院中的各项活动,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尽管不能直接得到卢植先生的指导,但刘备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累,一定能在书院中学有所成。

在这缑氏山书院之中,可谓是人杰地灵、人才济济。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青年才俊们,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齐聚于此,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追求。刘备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也不例外。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却拥有着一颗谦逊温和的心,同时又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在平日里,刘备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无论是学习还是社交,他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展现出自己的热情与才华。

一日,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书院的庭院之中,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刘备像往常一样,在庭院的一个安静角落寻得一方石凳,正襟危坐后,捧着一卷书简全神贯注地研读着。

他时而微微皱眉,眉间蹙起一个小小的川字,双眉下的双眸透着思索的光芒,那眼神仿佛要穿透竹简上的文字,直抵古人的智慧深处,似乎是被书中的疑难之处所困扰;时而又轻轻点头,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微笑,那笑容就像平静湖面上泛起的微微涟漪,眼神中流露出一种与古人在思想上达成共鸣的欣慰,那神情像是在与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就在这时,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

刘备抬眼望去,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大步流星地走来。此人便是公孙瓒,他生得浓眉大眼,双眸炯炯有神,好似星辰闪烁,透着一股豪爽之气。他走路带风,每一步都坚实有力,宽大的衣袍随着步伐摆动,仿佛一团流动的云。

公孙瓒正与身边的同窗谈笑风生,他的嘴角上扬,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庭院之中,那笑声中充满了自信与豁达,手还不时地在空中挥舞两下,以加强语气,脸上洋溢着一种意气风发的神采。

公孙瓒也注意到了刘备,见他独自一人在角落读书,却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沉静气质,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他停下脚步,朝着刘备的方向拱手行礼,动作干脆利落,眼神中带着友善与探究,声音洪亮地说道:“这位兄台看着面生,想必是新入学不久的吧?在下辽东公孙瓒,字伯圭,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刘备赶忙放下手中的书简,书简在石桌上轻轻一磕,发出一声轻响。他迅速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袍,然后恭敬地回礼,双手抱拳举至胸前,微微弯腰,目光诚挚地答道:“在下涿郡刘备,字玄德,见过公孙兄。小弟初来乍到,还请伯圭兄多多关照。”

此时刘备的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眼神中透着温和与友善,那神情就像一个虚心求学的晚辈在面对前辈。

公孙瓒听闻“刘备”二字,眼前一亮,那眼中的光亮如同夜空中突然划过的流星。他向前迈了一步,眼睛睁得大大的,脸上带着惊喜的神色,眉毛向上挑起,说道:“久仰久仰,早闻玄德兄心怀侠义,救助百姓,不畏恶势力,今日一见,果真器宇不凡。”

他的眼神中满是钦佩,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一种真诚的赞赏。

刘备谦逊地笑了笑,他的笑容温和而腼腆,像春天里的微风轻轻拂过脸庞,眼睛微微眯起,轻轻摇了摇头说:“伯圭兄过奖了,小弟不过是做了些力所能及之事罢了。不知伯圭兄正在研读何书?”

公孙瓒哈哈一笑,笑声在庭院中回荡,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透着一种豪爽与畅快。他大步走到刘备身边,每一步都带着一种豪迈的气势,眼神中带着几分得意,一屁股坐在石凳上,将手中的书简展示给刘备看,说道:“我正在看这兵法谋略之书,如今这世道之中,若能精通兵法,日后也好有一番大的作为。玄德兄你呢?”

刘备看着公孙瓒手中的书简,眼中闪过一丝钦佩,眼睛微微睁大,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求知的光芒,他微微侧身,目光专注地看着书简上的文字,说道:“伯圭兄胸怀大志,令人钦佩。小子我正在读这经史典籍,想从中探寻些治国安邦之道。”

公孙瓒眼睛一亮,饶有兴趣地问道:“治国安邦之道?玄德兄这想法甚是高远。只是这经史典籍浩如烟海,玄德兄可有什么特别的见解?”

此时公孙瓒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身体微微前倾,眼睛紧紧盯着刘备,耳朵也似乎竖了起来。

刘备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小弟以为,治国之道,首在得民心。古之圣君,皆以民为本,如舜帝,善纳百姓之言,故能使天下大治。再者,当以礼义教化民众,使民知荣辱,守规矩。公孙兄,你看这书中记载,凡得民心者,其国必兴;失民心者,其国必乱。此乃千古不易之理啊。”

刘备说话时,眼神坚定而诚恳,表情庄重,不时地用眼神与公孙瓒交流,似乎在确认他是否理解自己的观点。

公孙瓒点了点头,眼睛里透着认同的光芒,眼神专注地看着刘备,说道:“玄德兄所言甚是。不过在小弟看来,在现在这世道之中,仅靠礼义恐怕难以应对那些虎视眈眈的外敌。还需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方能保境安民。你瞧这四周,四夷纷争,若无强大武力,恐怕只能任人宰割了。”

他皱着眉头,眼神中带着一丝忧虑,似乎对如今的这世道深感忧虑。

刘备听后,眼神中透着认同,眼睛微微眯起,轻轻点头说道:“公孙兄说得没错。军事力量固然重要,但若不以仁义为本,即便武力强盛,也难以长久。昔日秦以武力统一天下,然苛政虐民,最终二世而亡。所以,仁义与军事,二者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刘备的表情严肃而认真,眼神中有着一种深邃的思考。

公孙瓒摸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眼睛向下看着地面,眼神中带着思索的神色,然后抬起头看着刘备,说道:“玄德兄高见。看来这治国安邦,军事与仁义缺一不可。那玄德兄觉得,若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该从何处着手?”

刘备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小弟以为,其一,当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将领。将领者,一军之魂,需有勇有谋,更要忠诚正直。贤能之将,能洞悉战局,指挥若定,士兵才会信服。其二,要重视士兵的训练,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战斗素质。平日训练有素,战时方能临危不惧。其三,还需保证军队的后勤供应,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粮草不济,士兵们饿着肚子,哪还有力气打仗呢?伯圭兄,你意下如何?”

刘备说话时,眼神专注地看着公孙瓒,双手不自觉地微微摆动,以辅助自己的阐述。

公孙瓒眼睛放光,兴奋地说道:“玄德兄真是大才啊!你这一番话,让小弟茅塞顿开。看来以后我们要多多交流才是。这兵法谋略之中,确实有许多值得深究之处。”

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中满是惊喜与兴奋,脸上洋溢着一种豁然开朗的神情。

刘备微笑着说:“伯圭兄过奖了,小弟向伯圭兄多多讨教一二才是。如今这世道之中,多一分学识,就多一分应对危机的能力。”

此时刘备的笑容温和而真诚,眼神中透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望。

两人就这样开始谈论起来。

公孙瓒一手撑着下巴,眼睛专注地看着刘备,时而微微点头,眼神中带着认同与赞赏,时而挑起眉毛,眼睛里透着疑惑,提出自己的疑问。

刘备则双手放在膝盖上,身体微微前倾,眼神坚定而明亮,声音沉稳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他们从书中的内容谈到天下大势,从各自的抱负谈到对未来的期许。

公孙瓒对刘备的见解深感惊讶,他发现刘备虽然看似低调内敛,但心中却有着广阔的天地和高远的志向。他的眼睛越睁越大,眼神中的敬佩之意愈发浓厚,嘴巴微微张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刘备也对公孙瓒的豪爽和果敢十分赞赏,意识到他是一个可交之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交流愈发的频繁。在书院的课堂上,他们也会相邻而坐。公孙瓒坐得笔直,腰杆像松树一样挺拔,眼睛紧紧盯着讲学的先生,耳朵也竖得直直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脸上带着一种专注而严肃的神情。偶尔他会侧过头,眼睛里带着询问的神色,压低声音与刘备交流彼此的看法:“玄德兄,先生方才所讲的这个兵法策略,你觉得在实战中该如何运用?”

刘备则一手托着腮,一只手拿着笔,不知在竹简上轻轻记录着什么,听到公孙瓒的话后,他会停下手中的笔,眼睛里露出思索的神情,眼神中带着思考的光芒,然后轻声回应:“伯圭兄,我想这策略需根据实际的地形、兵力以及敌军的情况灵活运用。比如若是在山地作战,便要利用地势之利,设伏兵、断粮道之类的。”

课后,他们更是形影不离。一同在书院的小径上漫步时,公孙瓒双手背在身后,迈着大步向前走,一边走一边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玄德兄,你可知我家乡辽东那一带,时常有夷狄出没。有一次,我就带着村里的青壮年,设下埋伏,把那帮蛮夷打得落花流水。”

刘备则跟在他身边,脚步轻盈,时不时抬头看着公孙瓒,眼神中带着专注和笑意,认真地听着,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对公孙瓒的尊重与欣赏:“伯圭兄真是英勇啊,能如此护佑家乡百姓,实乃大善之举。”

有时遇到观点不一致的地方,他们并不会争执。公孙瓒会先皱起眉头,眼神中带着疑惑,但很快就会舒展开来,然后摸着下巴,眼神中带着思索的神情,耐心地倾听刘备的解释:“玄德兄,你这么一说,倒也有些道理。是我之前考虑得不够周全。”

刘备则会双手紧扣,态度诚恳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眼睛始终看着公孙瓒,观察他的反应,眼神中透着真诚与坚定:“伯圭兄,我也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罢了,不过你所说的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之后,他们会从对方的观点中汲取有益的部分,相视一笑,那笑容里满是对彼此的尊重和认可。

有一次,书院组织了一场关于“义与利”的辩论会。刘备和公孙瓒都积极参加了。辩论台上,刘备站得笔直,他的神情庄重而严肃,眼神坚定地扫视了一圈台下的观众,然后深吸一口气,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吾以为,义者,人之大本也。于个人而言,义为道德准则,守义则心安;于国家而言,义为治国根基,行义则民顺。义在,则人心所向,天下归心。故义者,当为首要,利应居次。且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此乃大义之举,若重利轻义,人将不人,国将不国。”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比划着,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眼神中透着一种对义的执着与坚守,表情庄重肃穆。

公孙瓒站在一旁,微微歪着头,认真地听着刘备的发言,眼睛微微眯起,眼神中带着思索的光芒,表情专注而严肃。等刘备说完,他向前一步,双手抱拳向台下行了一礼,然后挺起胸膛,目光炯炯地说道:“玄德兄之言虽有理,但瓒以为,利亦不可忽视。利者,非仅为钱财,亦可为资源、权势。在这混乱的世道之中,若无利之支撑,义恐难行。然,此利非为私利,乃是公利。善用利者,可借其力以行大义。就如救济灾民,若无钱财物资,空有仁义之心,又如何能真正帮到百姓呢?”

他说话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胸腔里迸发出来的,手臂还不时地挥动着,显得慷慨激昂,眼神中透着一种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与坚定,表情充满激情。

在辩论过程中,他们相互补充,配合默契。当对方的观点受到对手攻击时,另一个人会迅速站出来解围。他们的眼神交汇时,总能读懂彼此的意思,然后心照不宣地调整辩论的方向。在场的所有人都被他们的精彩表现所惊叹,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