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帝子 - 长恨歌行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帝子 >

☆、联络

胤A被封为直亲王的功绩之一就是救回了六世达&赖洛桑仁钦仓央嘉措,而好不容易让一位活佛来到北京城,皇帝自然是不愿意随便放他离开的。

当年的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曾经受先帝顺治的邀请入京弘法,驻锡之所是安定门外的西黄寺。

仓央嘉措就被安排在西黄寺那里,西藏的人多次入京请求迎回,都被皇帝以弘法的理由拒绝。

开玩笑,仓央嘉措年纪还这么小,若是随随便便就答应西藏的条件不是很亏?

年龄小有小的好处,灌输给他的东西他总会吸收的。

不过大清倒没有拒绝西藏派人护卫的条件,如果这样的条件也拒绝,吃相就太难看了。

大清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倒不是说他们都信奉喇嘛教,而是因为要控制蒙古。

只看康熙朝之后的皇后不得出自蒙古的潜规则,就该知道大清对蒙古有多么忌惮。

和满族八旗的人数比起来,蒙古人实在是太多了,又分为了那么多的部落,实在是难以控制。

扶持喇嘛教,让蒙古人尽数信奉,再大建奢华的庙宇,尽量的引导蒙古男丁去当喇嘛,最后蒙古女子只能属于八旗男子,这就是满族堪称狠辣的绝户计。

不过现在,康熙皇帝改变了自己的主意。

在巡视塞外之前,他特意召集了自己的儿子们,以及朝中重臣。

索菲娅所说的蒙古人在西方引起的动荡,给了皇帝新的思路。

与其软刀子割肉,倒不如让蒙古人为王前驱,以联合的名义同蒙古人一起向西方进军,也不失为好选择。

一望无际的草原,这是蒙古人的天下,而沿着当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的脚步继续扩张,是西洋国家的广袤领土。

就算不管这么多,抗衡俄罗斯,也是需要蒙古的协助的。

蒙古分三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南地区是最早归顺的,科尔沁、阿巴亥等部就在漠南,漠北和漠西就不大受到大清的辖制了,准噶尔部就是漠西蒙古的一员,漠北蒙古更是有一部分直接和俄罗斯接壤。

皇阿哥们都没有什么意见,好战的比如胤A,更是兴致勃勃地要为汗阿玛分忧。

而提及当年黄金家族的伟业,爱新觉罗家的阿哥们眼里也燃起了熊熊烈火。

成吉思汗当年征服的土地极为广袤,而除了大元之外,他的子孙还建立其他的国家。

即便不在中原为帝称皇,也能列土封疆,建立汗国称孤道寡。

这样的美事,对于皇家子弟的吸引力自然是非常强的,对大清的皇阿哥们的吸引力更是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前明的时候,为了保证太子的继承权,其余的皇子们在继承人教育上的待遇可能不会很好,但是在其他的方面,他们的生活可称是优渥了。

太子继位之后,其余的皇子们都要离京就藩,在自己的封地上,他们自然是土皇帝。

虽说越到明末,那些王爷们的生活就越像被圈养的猪,甚至不能擅离封地,但是只要他们不在封地上做出什么过火的事情,他们土皇帝的地位依然是有保障的。

大清嘛,不仅京城里的黄带子红带子都不准随便离京,甚至就连八旗之人,未有允许也不可擅离居所。

住在京城的,没有许可,或是外出赴任之类的,基本上一辈子都只能待在京城,住在其余各地的也都一样,和明朝圈养藩王的模式没有什么不同。

现在是康熙皇帝当政,他是这一群胤字辈的阿哥的汗阿玛,自然会带着他们出巡,将差事交待给他们,让他们有离京的机会,但是等到以后呢?

继位的人换成他们的兄弟,甚至是他们的侄子,一切待遇都不复存在,数年都不能跨出北京城一步将会成为现实。

如果汗阿玛能下定决心开疆拓土,到时候,他们指不定也能谋个新出路来。

而且只从皇帝本人的心思讲,他也是愿意的。

评价一个皇帝,向来是看他的功绩,也就是皇帝的文治武功。

大清历来都盛行文字狱,康熙朝也不是没出过,这个时候再讲文治那就是笑话了。

所以只能从武功这个方面来评判了。

康熙擒鳌拜、平三藩、定台湾都是功绩,但是说到底,这些都是内乱,擒鳌拜还只是皇室和权臣的博弈,甚至不能归到康熙的功绩里头去,只能说是增强了他的威名。

而三藩是大清原本册封的异姓王,他们的封地自然是古已有之的地方,台湾也是有典籍可查的,早就被收归华夏版图的地区。

康熙平复这几个地方,也不能说比从前的皇帝高明到哪里去。

要和先帝顺治帝比,那康熙帝的功绩已经很够了,但是康熙是个不服输的,只看他规定了一百二十次的读书法就知道了,他的性格是很执拗的,又有些追求完美。

既然要和以前的那些皇帝比,碌碌无为之君他自是不懈,要比,他就要和唐太宗、成吉思汗之类的人物比肩。

联合蒙古开疆拓土,足以成为他功业的一桩。

而且这还能解决大清的八旗日益腐化的问题。

对于作为大清根本的八旗腐化得如此之快,康熙是很不满的。

当年平三藩的时候就已经在依靠汉军的绿营作战了,要是吴三桂再活得长一点,现在坐在紫禁城的御座上的,真的不知道会是谁。

八旗不愿意作战,那是因为作战艰苦,而且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当年入馆前,大清八旗的战斗力堪称是所向披靡,靠的是什么?靠的不就是他们对关内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的向往吗?

建功立业这种事情,只要有雄心壮志的人就不会拒绝,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愁八旗的战斗力不恢复。

除了皇帝和皇阿哥们以外,其余的朝中重臣也纷纷出言表示赞同。

对于索额图之类的大臣来说,太子的兄弟们都出去打拼,中原的大好河山注定会是太子的基业,还不用担心别人来抢夺,这多好?

而对钮钴禄氏、佟佳氏之类的皇子外家来说,没有夺嫡成功的希望的情况下,扶持他们支持的皇阿哥出外闯荡,扩大基础利益,是很明智的一个选择。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讨论,倒是皆大欢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