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患
次日饭后,胤T领着胤K和胤俄两个往胤A的帐子里跑。
胤A通知他们的那个晚上,他还去见了胤i一面,谁知道胤i也接到了邀请。
胤i日后是太子,要继承中原的大好河山,兄弟们要外出打拼,他高兴还来不及,自然不会使绊子。
胤A最后定的地点是他自己的帐子,都没让胤i的心情变差。
如果胤A还专门去叫了胤i的话,胤T倒是知道他最后为什么急匆匆地离开自己的帐子了。
胤T的帐子里,胤K、胤俄都在,胤A找人应当是按照皇子的排行一气儿找下来的,也就是说,胤俄后头就没有他需要找的人了。
不过如果是胤i的话,那就好解释了。
胤A是亲王不假,但是亲王能高过太子一头吗?
他和太子最不对付,所以就算不合规矩,他也一定会在请人的时候,把胤i放在最后一个。
胤T他们到的时候,人都差不多来齐了,就差一个胤i。
胤A脸黑得可以,果不其然,又过了一会儿,穿着一身杏黄色太子袍的胤i走进胤A的帐子来,当仁不让地坐了主位,一句“孤没来迟吧”就把胤A原先苦心积虑积好的势给破了。
虽说是胤A的帐子,但是胤i是太子,无论是晚来还是做主位都是应当的。
胤A应当也想过这种情况,因此在胤i的位置下手就有一个软凳,比其他次序排列的软凳都要突出一点。
胤A坐到了那张软凳上,其余人也按排行排好,胤T虽然出继了,但平日里也没人刻意提起。
胤A清咳了一声,准备发言,他眼角的余光一直瞄着胤i,不过胤i没有准备打断他:“当初汗阿玛在京里召集我等的时候,就已经将打算告知了。如今在蒙古受挫,不知弟弟们有没有什么主意,为汗阿玛分忧?”
按照胤A原本的想法,这个场面应该是很热烈的,他的这些弟弟们不说踊跃发言,就连吱个声的都没有,场面一时冷清到了极点。
胤A的脸色很难看。
其他人心里暗暗无奈,他们能怎么办?他们也很绝望啊。
胤T嘛,他倒是有一个主意,其他人应该也想过,就是不敢说。
说出来的后果简直太大了。
既然蒙古人不行,就从关内选,中原大好河山,五湖四海皆人家,难不成就找不到人?
只不过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汉人罢了。
皇帝担心自己会把蒙古人这头猛虎给放出来,因此现在还在那里犹豫不决,但是对于数量比蒙古人更为广大的汉人,说他不忌惮,那就更不可能了。
汉人的数量比满人和蒙古人加起来还多,当年大清入主中原是托了汉人内乱的福,若不是那闯王李自成入京以后的种种行为太让文人士大夫和乡绅地主害怕,大清初入中原的时候,也不会那么轻松。
事情都是对比出来的。
在大清“留发不留头”之后,在民间“反清复明”之人从未断绝的现在,征召汉人兵丁?那是嫌死得还不够快!
汉军旗和包衣旗的汉人已经抛弃了他们自己的身份,受到满人的接纳,而且许多人祖上还是满人,这种情况是不同的。
除了他们以外,皇帝能够信任的汉人就是汉军绿营里那一群同样吃“铁杆庄稼”的人。
“铁杆庄稼”说的原是满人,纵是什么活计也不去做,只要是旗人,就有粮食吃,有一条活路走。
汉军绿营呢,则是说里头的人,多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子是绿营里的兵,那儿子也是绿营里的兵,老子做的什么职位,儿子就继承什么职位。
除了这些人之外,皇帝怕是连朝廷里的汉臣都不太愿意尽数相信。
胤T还清楚地记得一段事,那是康熙二十八年的时候,因皇帝超擢汉臣,最起码在面上做到满汉臣地位的平等,引起了满臣的不满,他们以李光地作文草率为由,对汉臣大加攻伐。
皇帝也知道其中的奥秘,但是他能怎么办呢?满臣和满人才是大清的根基呀,于是他斥责李光地为“冒名道学”,将其贬出机要。
太子的师傅汤斌就更不用说了,那位老爷子死得比较早,教导太子的时间也不长,最后是在工部尚书的任上去世的。
汤斌和明珠算是有过龃龉,因此被明珠处心积虑地抓过把柄,他曾在苏州发布的文告中的一句“爱民有心,救民无术”被找出来,差点就酿下大祸。
胤T他家汗阿玛为了自己的宝贝太子着想,不能让他有个被兴了文字狱的师傅,没大张旗鼓,但也下了旨去责问,把汤斌吓得呀,那件事后不久汤斌就患了重病,最终病亡。
总而言之,很多事情,汉人的皇帝好解决,满人的皇帝却不好解决。
对此,胤T表示他一点都不在意。
大清国亡了就亡了呗,真当事情能像秦始皇想的那么美,子孙千世万世,帝国千秋万代吗?
根据他梦中得知的那些未来来看,大清留着,嗯,还真不如亡了呢。
于是在一群人都不说话以后,还是胤T开了头。
他说的建议是扩建绿营,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扩招,但是绿营里都是汉人,说白了还是从汉人里招人。
胤A面有难色,不过还是很捧场地夸了胤T一句:“嗯,小八说的这是一个办法。你们可还有别的法子?”
胤A夸胤T,是因为他没让这场面冷场,让他彻底丢脸,但是其他人一看,自然也都顺着胤T的思路走,都是些换汤不换药的法子。
胤G出的主意比较狠,这中原原本也不只汉人一类人,不是还有滇人、苗人之类的吗?
这些人和汉人一样,都是比较抵抗大清的,依他的主意,倒不如把这些人一锅端,全编成军队,再把汉人移到这些人的住处,断了后路。
还有什么牢中的囚犯、流放宁古塔的罪人之类的,统统的编起来。
当然,打了巴掌,也要给甜枣吃,立功分地,封爵之类的,把当年秦国的那一套军功爵制用起来不就行了?
不怕这些人不为大清所用,顶多到时候多杀几个刺头儿就可以了。
他的主意一出,都没人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