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世(12) - 九世之炮灰反派抱团记 - llandu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七世(12)

六月十五,户部发俸。

如许阶这般官宦子弟自然是管家代领,祝启的那份,是方铭拿着他的名帖去户部大堂领的。

祝启的俸禄是五十斛米,八十两银。米粮大多数人自己都吃不完,大半都要卖去米店换成银钱。故而每个月的十五,几大米店的人都聚在户部衙门外,直接同要卖米的官员现场交易。

方铭卖了四十斛米,得了十贯钱和半个木牌。等到俸禄都发完,官员米也卖完了,米店的伙计会挨家挨户把未卖的米送过去,木牌便是交接用的,另一半都留在米店手里。

方铭把沉甸甸的钱袋放到马鞍边,满足地拍了拍。自离家后就一直只出不进,他带来的银子也花得差不多了,现在可终于有进项了。

方铭回了家,把银子又清点了遍,在账册上写好需要支出的明细,涂涂抹抹了半天。八十两中有一半是要寄回家给祝娘子的,剩下的都攒起来,留待大项支出用,比如三月一结的房租。

每年春秋两季户部还会发衣料,年底发绢、棉、粟、炭等。方铭算了算,他们这一年的衣料钱、木炭钱、米粮钱都可以省下来了,乐观的话,今年可以存下至少一百五十两银子。嗯,谁说京城里生活不易,他们这不是挺容易的么。

当然,这主要也因为他们几乎没什么交际支出,不用送礼不用请客,最花钱的地方就是养马和下馆子了。

方铭给老黄一家子发了工钱,结算清了菜钱、马料钱等等杂七杂八的费用,十贯钱就去了一半了。方铭带了四十两和半贯钱在身上,剩下的都放到柜子里锁好了。他出门先去了驿站,拿祝启的名帖花钱请人把银子送回老家给祝娘子,然后又去了大桥胡同口的麻婆馄饨店,买了两斤素三鲜馅的生馄饨。

祝启昨天就一直念叨着要吃这家的馄饨,大半夜念得口水直流,肚子咕咕作响,喂他吃糕点他也吃不下,眼巴巴地瞅着窗户等天亮。偏麻婆馄饨店是午后才开张,半夜宵禁前关门,祝启食不知味地吃了碗龙须面做早饭,一再叮嘱方铭下午时早点去,务必要买他最爱吃的素三鲜馄饨的做晚饭。

方铭走了没几步,又折了回去,另买了一斤白菜鸡蛋馅的生馄饨,准备第二天做早饭。这样一来他带的钱就都花光了,方铭又叹了一声钱是真不经花呀,才哼着歌去神武门接马上要下班的祝启。

祝启已经渐渐习惯了在御前的日子,他墨没磨几次,书看了不少。襄王死讯传来那几天,祝启被顾学士好心地留在书阁里,躲过了皇上心情最差的那阵子。这两天皇上心情平复许多,天启殿伺候的人也换了一茬,祝启才战战兢兢回到了御前伺候。

“皇上今天发火了吗?”方铭一见着祝启,就道。

“就打了一个小太监五十棍,没打死,打瘸了。”已经迅速适应了这种生活的祝启轻松道,“我的馄饨呢。”

“买了,这呢。这篓做晚饭,这篓做早饭。”方铭把那俩竹篓挨个给祝启瞧了。

“是我要的素三鲜吗?”

“你猜?”方铭坏笑道,“不能提前告诉你,吃的时候才有惊喜。”

祝启气呼呼道:“我要是喜不了,你就只能惊了!”

“上马吧,赶紧回家,我今儿一天跑了好几个地,可累坏了。”方铭先上了马,然后拉着祝启上来了,“你娘的银子我也托人带回去了。”

祝启叹了一声:“让她花她是一两都舍不得花的,只能让她拿去买地,就当是给我们祝家攒家底了。”

“给你攒老婆本吧。”方铭揶揄了句。

祝启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给你攒棺材本!”

“这不用攒,已经备下了,上好的红松木!”方铭得意洋洋道。

祝启吃了一惊,目视他良久,才转过身,难以置信地小声嘀咕道:“才多大点,就把这玩意给备下了,真不愧是有钱人。”

他碎碎念了一路,方铭在他背后忍笑忍得极苦。两人挨着近,他若一笑起来就会被身前的祝启感觉到,那样祝启就会反应过来自己是在逗他玩,不定又要怎么发火呢。

待进了家,祝启暂时忘了棺材的事,跟着方铭进了厨房。黄妈离开前已经烧开了锅,她时辰掐得极准,不用再添柴,靠余温便可把下进去的馄饨煮熟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