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办事要学会如何求人(1)
第32章办事要学会如何求人(1)
放下身份办好事
有一位军校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作为。他最后果然取得了某些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大公司里,是卖米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退伍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顶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米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怀疑过。
“要放下身份!”这是那位军校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份,路会越走越宽。”
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感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所以,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下人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份”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份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份,那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就只有挨饿了;如果能放下身份,那么路就越走越宽,也没有走不通的路!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份,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同时,也要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份”比放不下身份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份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份的人会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份的顾虑!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千金小姐随着婢女在饥饿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说:我是小姐!不愿意去。
结果怎么样呢?
脸皮厚点好办事
求人办事本来就是一件厚着脸皮的事,因为你不知道人家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你是抱着求的心理来碰运气的,答应了,自然皆大欢喜,算是欠了一个人情,以后想着要偿还。可是不答应,那就避免不了尴尬和难堪。脸皮厚,更多的是指后者而言的。
觉得求人办事不好意思,“求”字刚说出口,就满脸通红,这样,事情十之八九是办不成的。大家都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没有哪一个人是万能的,什么事都能自己大包大揽,谁也不求。要想办成事,就得求人,不求人事办不了。这样的局面下,该怎么办呢?一次因为不好意思不办了,可以;两次也可以。可人活着会有数不清的事情要办,而这么多事总有要求人的,总不能都放弃了吧?这样,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人总有自己办不了的事,每个人都是如此。这样安慰一下自己,心里宽慰一些,脸皮或许也会厚一些吧。
人生在世,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请求很多人给予帮助,万事不求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要求人,脸皮就得厚,脸皮薄了,事办成的指望也就小了,个人的发展也就受到局限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话说得是有其客观合理性的,求人办事,也得厚着脸皮,低下头,陪笑脸,说着好话。
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就是厚脸皮,厚脸皮是需要长时间和许多事情的打磨才形成的。每个人在初涉世事的时候,脸皮都薄,都放不下自己清高的架子或是尊严。可是始终保持着这个样子,是无法被社会所接纳的,无法适应整个社会生存的大环境,更无法与之融为一体,也就无法迈出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寻找发展,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样不行,会被社会孤立和抛弃的。为了生存,为了在这个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就要开始寻改变,逐渐迎合和适应社会。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的,变得脸皮越来越厚。
我们在这里提倡厚脸皮,说脸皮薄了不行,只是宣扬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并不是要人放弃原则和人格尊严,变得厚颜无耻,像一块橡皮糖一样粘住谁不放。我们说脸皮薄者,是指在求人办事的时候,抹不开面子,感觉不好意思;而办事要学会如何求人相对的脸皮厚,则是指要抹开面子,别不好意思,大大方方地把请求帮忙的事情说出来,争取求人办事的成功,为自己多创造一些机会。
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很容易看到一些乞丐,这些乞丐有的是不靠乞讨就无法维持生活,这是真乞丐。而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是以乞讨作为自己发财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一次,有位作家出差到某地,他在火车站的候车室等车,突然有一个满脸皱纹,衣衫褴褛,浑身脏兮兮的老头来到了他面前,向他伸出了颤抖的手,口中像念经似的细语:“你行行好,赏几个钱吧!”
这位作家见他的样子很可怜,便从口袋里掏出了两块钱,递了过去。老乞丐接过钱,咧开嘴,露出了一口焦黄的牙齿,笑着连声说谢谢,转身又把手伸向了其他的人。
老乞丐在乞讨之际,突然像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一样,急匆匆地跑了。作家见此情景感到非常纳闷,不由得朝乞丐刚才望的那个方向看去,原来是有两个警察正朝着这边走来。乞丐见了警察,为什么像耗子见了猫一样逃跑呢?
作家一开始有些纳闷,但他后来还是想明白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个乞丐乞讨是假,骗钱才是最主要的目的,他背后背着的那个麻袋包,讨来的钱已经有半袋多了。讨饭的人,只要谁能够施舍他一点,给他饭吃,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可这个乞讨的老人好像永远也不满足的样子。既然目的不一样,难怪刚才见到警察要仓皇逃窜了。作家想起自己刚才给他钱的时候,那咧嘴一笑,直觉得那是因欺骗得手而发出的窃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想到乞讨竟也有这么大的诱惑,成了一条谋生赚钱的路子。外表看起来让人生厌的乞丐,实际上是一个大富翁也说不定。
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篇读者来信,说一位老太太自称是因为儿女不孝,且不尽赡养之责,她在农村乡下实在是呆不下去了,所以才到城里来讨生活。她不是完全的乞讨,她是卖盆景,她希望有人能买下她的盆景,让她赚一点钱,能吃上饭。
一位行人见她可怜,便掏钱买下了她的盆景,可是隔几日到某花店里看到一模一样的盆景,才发觉自己上了大当,白白掏了高出5倍的价钱。